六味地黄丸(英文名:地黄属 Six Formula),中成药名,出自宋代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是由地黄、酒萸肉、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制成的丸剂。
六味地黄丸味甜而带酸苦,具有滋阴补肾功效,主治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消渴等证。
药物组成
熟地黄160克、酒红枣皮80克、牡丹皮60克、山药80克、茯苓60克、泽泻60克。
制法
将熟地黄、酒萸肉、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粉碎成细粉,过筛后混匀。可采用乙醇泛丸法,干燥后制成水丸;或每100克粉末加入炼蜜35-50克与适量水,制丸、干燥,制成水蜜丸;也可加入炼蜜80-110克,制成小蜜丸或大丸剂,即得。
性状
六味地黄丸为棕黑色的水丸、水蜜丸、棕褐色至黑褐色的小蜜丸或大蜜丸;味甜而酸。
医学用途
功能主治
滋阴补肾。用于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消渴。
方解
方中重用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为君药。山茱萸滋补肝肾而涩精;山药健脾补虚,涩精固肾,同为臣药。三药配伍,养肾肝脾之阴,即“三阴并补”。佐泽泻利湿泄浊,并防熟地黄滋腻恋邪;丹皮清泄相火,并制山茱萸之温涩;茯苓淡渗脾湿,助泽泻泄肾浊,又助山药之健运,即“三泻”六药合用,三补三泻,以补为主:肝脾肾三阴并补,以补肾阴为主。
用法与用量
口服。水丸一次5克,水蜜丸一次6克,小蜜丸一次9克,大丸剂一次1丸,一日2次。
制剂与规格
大蜜丸每丸重9克;鱼丸每袋装5克。
临床应用
六味地黄丸可用于治疗糖尿病、肾炎、慢性前列腺炎、原发性高血压、慢性肾性高血压、更年期综合征、食管上皮细胞增生症、慢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异常子宫出血、肺结核、脂肪性肝病等。
现代研究
药理毒理
可拮抗地塞米松所致的小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下降,并具有诱生干扰素的作用;也可对抗环磷酰胺引起的小鼠脾脏、胸腺重量的减少,使淋巴细胞转化功能恢复正常。
提高学习记忆能力的机制与调节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活性、调节与学习记忆功能相关的基因表达、改善海马能量代谢等作用有关。
能降低实验性高血糖含量,改善糖耐量,增加肝糖原含量。其机制可能与减轻胰岛B细胞损伤,保护胰岛正常的生理结构和功能;降低肝葡萄糖-6-磷酸酶的活性,增加肝糖原含量有关。
对性器官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作用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调节性激素的分泌,增加精子数量,提高精子活力,增强性功能;恢复卵巢功能,提高雌激素水平。
临床研究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六味地黄丸对卵巢早衰具有较好治疗作用,可调节血清激素水平;对胸腺淋巴细胞的凋亡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对肾脏显示改善和调节作用。此外,还具有治疗糖尿病肾病、牙周病、延缓衰老、抗疲劳、抗肿瘤、降血脂等作用,这些研究结果为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的功效提供了一定的药理学依据。
风险与禁忌
不良反应
六味地黄制剂有腹泻、腹痛、腹胀、恶心、呕吐、胃肠不适、食欲不振、便秘、瘙痒、皮疹、头痛、心悸病、过敏等不良反应报告。
禁忌证
对六味地黄丸及所含成份过敏者禁用。
药物相互作用
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注意事项
1.忌辛辣、不易消化食物。
2.感冒患者慎用。
3.服药期间出现上述不良反应时应停药,如症状不缓解应去医院就诊。
4.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5.按照用法用量服用,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6.服药2-4周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
7.过敏体质者慎用。
更新修订
2021年,根据药品不良反应评估结果,为进一步保障公众用药安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决定对六味地黄制剂(包括丸剂、胶囊剂、片剂、合剂、煎糊剂、颗粒剂)说明书【不良反应】【禁忌】和【注意事项】项进行统一修订。
标准与生产沿革
清代,昆明福林堂、体德堂、大安堂等药铺普遍制售六味地黄丸,供应患者。1939年,昆明市药材业同业公会汇编《昆明方目》,收载六味地黄丸,是经久不衰、滋阴补肾的基础方。民国末期,福林堂制售六味地黄丸的大丸剂和水叠丸。
1954年3月,昆明人民政府卫生局审查合格、昆明市工商业联合会药商业同业公会印行《昆明81种成药配方目录》,收载六味地黄丸的技术标准,规定有大丸剂和水叠丸。
1963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了六味地黄丸的质量标准,有处方、制法、功能、主治、用法与用量和贮藏6项。制法规定“蜜水泛为小丸,晒干或低温干燥;或炼蜜为丸,每丸重三钱”。1963年版《中国药典》附录说,青麟丸亦称“蜜水泛丸”。1963年版《中国药典》明确规定了六味地黄丸的水蜜丸和大丸剂的质量标准。
1974年版《云南省药品标准》规定了六味地黄丸的大蜜丸的技术质量标准标准代号为滇Q/WS 87-1974。有处方、制法、性状、检定、功用、用法用量、注意、规格和贮藏9项,质量标准有了较大的改进和提高。
1977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了六味地黄丸的质量标准,对水蜜丸、小蜜丸或大丸剂加以具体规定,把蜜丸分为小蜜丸或大蜜丸;检验方法增加了显微鉴别和物理化学鉴别。
1981年5月22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医药管理的决定》,开始施行药品生产批准文号制度。1981年12月1日,云南省卫生厅批准昆明市中药厂按照1977年版《中国药典》生产六味地黄丸(大丸剂),批准文号为滇卫药准字(81)3~005。1995年换发药品批准文号时,六味地黄丸(大丸和小蜜丸两个规格)换发为同一个批准文号,即滇卫药准字(1995)第000523号。
2002年6月21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第三批换发药品批准文号品种目录,将昆明中药厂有限公司公司生产的六味地黄丸(大丸剂和水蜜丸两个规格)原批准文号卫药准字(1995)第000523号分别换发两个批准文号,其中,大丸的批准文号为国药准字Z53020884。此后,历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不断提高了技术质量标准。
Recall: Liu Wei Di Huang Wan (Rehmannia Six Formula) BP015.Recall: Liu Wei Di Huang Wan (Rehmannia Six Formula) BP015.2025-10-16
六味地黄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5-10-22
国家医保局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22年)》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5-10-22
中成药部分.中国政府网.2025-10-22
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24年).国家医疗保障局.2025-10-22
国家医保局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关于印发《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24年)》的通知.国家医疗保障局.2025-10-22
国家药监局关于修订六味地黄制剂说明书的公告(2021年第23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2025-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