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补天,是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之一。其最早记载于《淮南子·览冥训》,此外,在《列子·汤问篇》《山海经·大荒西经》等书籍也均有记载。
相传共工与祝融争斗后,怒撞天地支柱--不周山,致使天水下落,人间生灵涂炭。女娲目睹人类遭到如此奇祸,感到无比痛苦,于是决心补天。她选用各种各样的五色石子,架起火将它们熔化成浆,用这种石浆将残缺的天窟窿填好。随后又斩下一只大龟的四脚,当做四根柱子把倒塌的半边天支起来。女娲还擒杀了残害人民的黑龙。刹住了龙蛇的嚣张气焰。最后为了堵住洪水不再漫流,女娲还收集了大量芦草,把它们烧成灰,堵塞向四处流出的洪流。
《女娲补天》作为中国经典神话,其影响已延伸至多个领域。在教育领域,该故事被编入小学语文教材。在艺术表演方面,它被多次改编,例如在2023年河南卫视《元宵奇妙游》中由郝若琦领舞的舞蹈节目《中国神话·女娲补天》,以及在竹山县惠民演出中蔡峰演唱的同名歌曲《女娲补天》。2012年11月21日,中国艺术家袁熙坤创作并捐赠的“女娲补天”雕塑在维也纳联合国中心正式揭幕。该雕塑的创意来源于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女娲补天》,其设计参考了这一神话主题。
历史渊源
历史背景
女娲补天的相关传说,在上古奇书《列子·汤问》《淮南子·览冥训》上均有记载。
在早期文献记载中,女娲补天与共工触山并无关联,相关内容未出现共工、祝融、不周山等关键词,也未明确记载灾难发生的具体原因。有研究指出,在先秦时期,“女娲炼石补天”与“共工怒触不周山”原为两个独立的神话叙事,直至东汉学者王充的著述中才将二者联系起来。
在秦汉初期,女娲补天与共工触山本是两个独立的神话故事。至东汉时期,王充在《论衡·谈天篇》中以"共工怒触不周山"为背景,构建情节解释了"女娲炼石补苍天"中天塌地陷的成因。至此,这两个神话被整合为一则完整的救世叙事。
《论衡·谈天篇》《史记·补三皇本纪》记为水神共工与火神祝融交战,共工用头去撞世界支柱不周山,导致天塌地陷;《淮南子·天文训》记为共工与颛顼之战;《淮南子·原道》记为共工与高辛全之战;《雕玉集·壮力》记为共工与神农氏之战;《路史·太吴纪》记为共工与女娲之战。
女娲补天是一个很著名的传说。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的第一回即引用这个神话:女娲为了补天,炼了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石头,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剩下了一块未用,转世化身为贾宝玉的通灵宝玉。
典籍记载
《淮南子·览冥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和春阳夏,杀秋约冬,枕方寝绳,阴阳之所壅沈不通者,窍理之;逆气戾物,伤民厚积者,绝止之。当此之时,卧倨倨,兴眄眄,一自以为马,一自以为牛,其行蹎蹎,其视瞑瞑,侗然皆得其和,莫知所由生,浮游不知所求,魍魉不知所往。当此之时,禽兽蝮蛇,无不匿其爪牙,藏其螫毒,无有攫噬之心。考其功烈,上际九天,下契黄垆,名声被后世,光晖重万物。乘雷车,服驾应龙,骖青虬,援绝瑞,席萝图,黄云络,前白螭,后奔蛇,浮游消摇,道鬼神,登九天,朝帝于灵门,宓穆休于太祖之下。然而不彰其功,不扬其声,隐真人之道,以从天地之固然。何则?道德上通,而智故消灭也。”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郭璞注:"或作女娲之腹。"又云:"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其腹化为此神。”
《山海经·海内经》:“息壤者,言土自长息无限,故可以塞洪水也。”
《列子·汤问》:“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有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其阙,断鳌之足以立四极。其后共工氏与额项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
刘安《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项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王充《论街·顺鼓篇》:"传又言共工与颛顼争为天子,不胜,怒而触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维绝,女娲销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登足以立四极。"
《论衡·谈天篇》:"儒书言:共工与颛项争为天子,不胜,怒而触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维绝。女娲销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整足以立四极。天不足西北,故日月移焉;地不足东南,故百川注焉。此久远之文,世间是之言也。"
《抱朴子·释滞》:"女娲地出。"
《史记·补三皇本纪》:"女娲氏……其末年也,诸侯有共工氏……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女娲乃炼五色石以补天,断登足以立四极,聚芦灰以止滔水,以济冀州。于是地平天成,不改旧物。"
《路史》罗革注引《尹子·盘古篇》:"共工触不周山,折天柱,绝地维,女娲补天,射十日。"
清琅琊王陨《山海经》曰:"地之所载,六合之间,四海之内,照之以日月,经之以星辰,纪之以四时,要之以太岁,神灵所生,其物异形,或天或寿,唯圣人能通其道。"然吾观古往今来,能通其道之圣人者可谓廖矣。盖天路漫漫,星月渺渺,凡人不可通也。《左氏传》云:"陨石,星也。"陨石之与世上芸芸众生,无异于中原黄土之贱也。然其之与圣人,乃天外之来客,通天界之桥梁,达上帝之使者也。余倾生之财力物力,餐风露宿,跋山涉水,欲收集天下陨石于一屋。然世界之大,宇宙之广,岁月之无穷,天下陨石非人力所能穷也。收藏虽少,却每每把玩,如获至宝,如数家珍。呜呼!快哉,乐哉!岁月无情,廉颇毕竟老矣。乃将毕生之所闻、所见、所集记于此,以传后人。日照陨:沂州府日照县南40里石盆山。《淮南子·览冥篇》云:"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燃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顺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山巅尚有马蹄形陨石坑依稀可辨,陨石散落于其间,山下有陨石立于涛雒南门外。土人传曰:盘古开天辟地,日月星辰各司其职,四海一统,其乐融融。不料陨石降,石破天惊,"四极废,九州裂",民不聊生。幸得女娲补天于高山之巅,羲和浴日于东海之滨,救得万众生灵。乃建老母庙于山下以祀女娲羲和,堆陨石于高台以祭太阳神灵。其庙已毁,其碑尚存;其台已去,陨石可见。寿光陨;青州府寿光县西50里。《二十四史·宋书》云:"魏明帝青龙三年正月乙亥,陨石于寿光。"乃地有落星村,村边有陨石状如石臼,又名星落石臼,为寿光八景之一。李振括诗云:"海宇村名系落星,幽人选胜此留停。谁操玉杵回天象,似借高春揭地灵。"
神话映射
“女娲补天”神话可视为以生殖繁衍拯救氏族存亡的寓言。古代学者罗壁《识遗》、胡宏《五峰集》、罗泌《路史》、陈叔方《颖川小语》、赵翼《陔余丛考》、俞正燮《癸巳存稿》、田同之《西圃丛辨》、褚人获《坚瓠广集》、钱永《履园丛话》等文献均曾探讨补天传说。现代学者或将其解读为抗地震的象征,或认为补天女娲与造人女娲非同一人,但均未充分关注“造人”行为对“补天”的关键作用——女娲神话的核心意义正源于此。
在女娲崇拜及相关传说中,女阴崇拜的焦点并非生理快感,而在于其创造生命的功能,这本质上是生殖欲望的强烈体现。补天神话实则是对生殖意义的宏大阐释。
人类早期,自然灾难是主要威胁。随着生产力发展,氏族部落形成,部落战争频繁兴起,毁灭性灾难更多源于人类自身。虽“天崩地裂”的灾难未必常见,但毁灭性变故频发,使得该传说逐渐演变为灾难的象征。对原始氏族而言,部落战争导致的灭族危机无异于“天崩地陷”,因此“补天”神话被赋予社会意义。罗泌《路史·发挥》虽将共工触不周山、女娲补天简单对应为战争与平乱,但揭示了神话与部落战争的关联。
“补天”神话在历史中传递着平息灾难、拯救氏族的文化意义。如辛弃疾词云:“袖里珍奇光五彩,他年可补天西北。”即以“补天”象征平息民族灾难。《红楼梦》中“补天”的典故更明确表达了挽救衰亡的意义。这并非文人别出心裁,而是神话自具的文化意义在历史中的延续。
在原始战争中,武器以弓箭棍棒为主,胜负取决于人数多寡。因此,女性的生殖功能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大量繁殖人口,人丁旺盛,才能使氏族强盛、发展,避免“天崩地陷”的命运。因此,只有具备无限生殖力的“女娲”才能“补天立极”。
原始社会将生存认知转化为信仰,使生殖崇拜成为支配民族行为的潜在力量。“女娲补天”神话的深层意义,正是将生殖奉为神圣事业加以颂扬。
神话影响
文学
《女娲补天》被编入小学语文教材。
艺术
在2023年河南卫视《元宵奇妙游》中,由郝若琦领舞、北京歌剧舞剧院演出的舞蹈节目《中国神话·女娲补天》,以现代舞的艺术形式呈现了女娲抟土造人与补天救世的神话故事。
荆楚“红色文艺轻骑兵”赴竹山县开展活动,期间进行了主题宣讲与惠民演出,蔡峰在活动中演唱了歌曲《女娲补天》。
角色介绍
女娲又称女娲氏,其名字最早出自屈原的《天问》:"女娲有体,孰制匠之?"意思是: 女娲的身体,是谁造出来的。传说女娲炼七彩石补天,并造就了人类。这是母系社会神话的反映。女娲娘娘,风姓,生于成纪,一说她的名字为风里希(可能是凤里牺)。传说中人类始祖,人类为她和其兄伏羲的后代。又传说她以黄土造人,炼五色石补天,折鳖足撑四极,平洪水杀猛兽,人类始得以安居。
传说她是人首蛇身,在中国神话中,她用泥土创造了人类,后来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打仗,共工被祝融打败了,他气得用头去撞西方的世界支柱不周山,导致天塌陷,天河之水注人人间。女娲不忍人类受灾,于是炼出五色石补好天空。除此之外,女娲还创造了瑟这样乐器。另外,女娲在死后,她的肠化作了十个神人,到了西方的大荒广粟之野守护去了。一说女娲后来天,由白螭和腾蛇保护著去了天宫。神话中说伏羲和女娲是兄妹,同时也是夫妻。在中国的图腾上更有女娲和伏羲交合的图像。在中国南部的苗族等民族尊其为大神,并建有庙宇供奉。
相关故事
补天救世
女娲补天显示出她作为宇宙大神的重要地位。《淮南子·览冥训》载:传说当人类繁衍起来后,忽然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打起仗来,他们从天上一直打到地下,闹得四处不宁,结果祝融打胜了,但败了的共工不服,一怒之下,把头撞向不周山。不周山崩裂了,支撑天地之间的大柱断折了,天倒下了半边,出现了一个大窟窿,地也塌陷成一道道大裂纹,山林烧起了大火,洪水从地底下喷涌出来,龙蛇猛兽也出来吞食人民。人类面临着空前的大灾难。女娲目睹人类遭到如此奇祸,感到无比痛苦,于是决心补天,以终止这场灾难。她选用各种各样的五色石子,架起火将它们熔化成浆,用这种石浆将残缺的天窟窿填好,随后又斩下一只大龟的四脚,当作四根柱子把倒塌的半边天支起来。女娲还擒杀了残害百姓的黑龙,灭了龙蛇的嚣张气焰。最后为了堵住洪水,女娲还收集了大量芦草,把它们烧成灰,堵塞了肆虐的洪流。女娲经过辛勤的劳动,重整宇宙,为人类的生存创造了必要的自然条件。
不同之处
女娲泣血补苍天
传说,女娲在西蜀之地耗尽气血,力竭而亡。在一些补天神话中,她或劳累而死,或以身补天,或化为日、月、万物,都反映了人们渴求与自然界和睦相处的美好理想。
天上的大神女娲用泥土捏制人形,并赋予其生命,从此创造了人类。后来,水神共工与火神祝融发生争斗,共工撞断了支撑天穹的不周山,导致天穹塌陷,大地开裂。天河之水从破口倾泻而下,引发大地洪水泛滥。同时,陨石与天火从天空的破洞中持续降下,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了威胁。女娲见到人类躲避灾祸、无处栖身的处境,决定采集五色石修补天穹。她炼化五色石为晶块,逐步填补破碎的天空。在修补工作接近完成时,五色石已耗尽,但天穹仍有一处缺口未补。考虑到若留下破洞,天穹可能继续崩裂,使先前努力失去意义,女娲最终以自身填补了最后的缺口。补天完成后,天地恢复平静,空中出现彩云和彩虹,万物重新在大地上繁衍生存。
民间演变
共工氏与女娲争帝,女娲命祝融氏领兵攻打共工氏。共工氏兵败怒而用头去撞不周山。不周山乃撑天之柱,被共工氏一撞,发出了惊天动地的一声响。山体崩塌,天柱折断,大地向东南倾斜,海水向陆地上倒灌。平原上的人多数被淹死了,幸存者只好逃往山上。但是,山林是兽类的领地,它们受到侵扰后十分愤怒,向人类发起疯狂的攻击,又有许多人被野兽咬死,吃掉。人类遭遇到了空前的灾难,有的被洪水淹死,有的被崩塌的山石砸死,有的被凶猛的野兽和大鸟杀害,人类面临着灭绝的危险。经过这场浩劫,人类幸存者已经很少。为了使人类能再次发展增多,女娲便以黄土和泥,用双手捏起人类来。
说法一
女娲是一位善良的神,她为人类做过许多好事。比如说她曾教给人们婚姻,还给人类造了一种叫笙簧的乐器。而使人们最为动容的,是女娲补天的故事。
在人类繁衍之后,水神共工与火神祝融发生争斗。战败的共工未接受失败,随之撞向不周山。不周山崩裂,导致支撑天地的大柱断折,天穹向西北倾斜并出现窟窿,大地也产生裂纹。随后,山林燃起大火,地下涌出洪水,龙蛇猛兽也开始侵袭人类。人类面临重大灾难。女娲决定修补天穹以消除灾难。她选用五色石子,将其熔化成浆,用以填补天上的窟窿。随后,她斩下水中大龟的四足作为支柱,支撑起倒塌的天空。接着,女娲擒杀了危害人类的黑龙,从而遏制了龙蛇的活动。为阻止洪水漫流,她又收集大量芦草,烧草成灰,堵塞四处漫延的洪水。经过女娲的治理,天穹得到修补,大地被填平,洪水止息,龙蛇猛兽也隐匿踪迹,人们恢复日常生活。但此次灾害仍留有痕迹:天穹向西北方向倾斜,致使日月星辰向西方移动;大地则向东南塌陷,因此江河水流均向东南方向汇集。
说法二
传说盘古开辟了天地后,女娲用泥创造了人类。后女娲继了皇位,镇守冀方的水神共工十分不满,就兴风作浪,女娲即令火神祝融迎战。经过殊死搏斗,共工大败,恼羞成怒,一头向擎天柱不周山(今长子县境内)撞去,竟将擎天大柱撞折了,霎时天塌了个大窟窿。天地相通,脉气失常,洪水泛滥,大火蔓延,人类陷人灾难之中。女娲见她的儿女们即将失去生存条件,着急万分,就决心炼石补天。女娲遍涉群山,选择了天台山(在今长治县郝家庄)。这里山高顶阔,水足石多,是炼石的理想地方。女娲在天台山上经过九九八十一天,炼了36501块巨石。众神仙和众将官帮女娲补天,用了36500块。补天后剩下了一块,被弃置在了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且说天补好后,女娲担心天塌下来。这时有一只大龟游来,献出了自己的腿。女娲过意不去,将自己的衣服扯下来送给它,从此龟游水不用腿而用鳍。女娲用龟的4条腿做了擎天柱,但因西、北两面的短些,故有"天倾西北"的说法。女娲补天后,洪水归道,烈火熄灭,天地定位,普天同庆,人们在天台山迎女娲归朝,女娲也十分欢喜。到天台山后,众神看到天下的儿女们生活安然,就高兴地吹起了笙箫。
神话解读
原意假设
女娲氏时代是陶器发明并被广泛使用的时代。陶器的发明源于房屋建造中的涂泥技术,首先被用来防止透风,以后又逐渐发现涂泥还具有防火防漏等重要作用,在大量使用葫芦的伏羲时代后期,先民们把这一技术应用到葫芦上,在葫芦底部涂泥防漏并防止葫芦被火烧毁,以便烧煮食物,结果泥层被烧结成坚硬如石的陶质,而发明了陶器。进一步先民还会发现,经过烧制的陶器完全不会漏水。屋顶漏雨时,因此想到用破碎的陶片盖住屋顶破损处,并由此得到启发,烧制专门用来覆盖屋顶的陶片,以彻底解决屋顶漏雨问题,从而发明了瓦。
最初流传的是"娲氏烧瓦覆盖屋顶"的故事,但在后来演变过程中,人们添枝加叶,"烧瓦"就变成了"炼五色石",因为烧瓦时用的土不同,颜色也不同,这样"覆盖屋顶"就变成了"补天"。
科学探究
某些史前事件虽以民间传说或神话的形式流传,但可能存在事实依据。例如,黑海地区的水下考古探测曾为《圣经》记载的大洪水提供了可能的支撑;而“大禹治水”的神话,通常被认为是对古代治理水患史实的反映。针对年代更为久远的“女娲补天”神话,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的一位研究员提出一种观点,认为该神话可能源于远古时期的一次陨石雨灾害。这一假说的研究依据是,白洋淀流域区所呈现的特殊地貌被推测是全新世中晚期一次大规模陨石雨撞击的结果。研究者在考察该区域历史地貌时发现,自任丘、河间至保定、望都一带,并向西偏北方向延伸至完县、满城附近,分布有大量碟形洼地及其群体。
为探究此类碟形洼地的形成原因,研究人员利用约百年前的顺直地形图与航空照片,通过计算机数字地形模型(DTM)技术,剥离现代地形与人工地物,以复原原始自然地貌景象。将复原图与形成年代相近的国内外陨石撞击坑进行对比后,研究认为白洋淀地区的碟形洼地及其群体,是史前一次规模巨大的陨石雨撞击在近代冲积平原上留下的遗迹。基于地质地貌方法对近代陨石撞击的研究进一步推测,该次撞击事件分布范围广泛,可能从晋北延伸至冀中,并可能波及渤海湾附近地区,其发生时间推测为史前时期,大致在距今4000至5000年间。
根据推测,当时的情景可能为一颗小型彗星进入地球轨道,在山西北部上空冲入大气层并发生高空爆炸。其碎片在极短时间内坠落在从晋北至冀中的广大区域,形成范围广阔的陨石雨。在平原地区,该次撞击产生了大量撞击坑;其后,经过地表流水的侵蚀以及早期人类活动的改造,部分较大的撞击坑群逐渐演变为白洋淀,而规模较小的坑体则形成积水洼地,成为该地区主要的聚居点。部分洼地虽受地表水冲蚀而破坏,但在河间高地仍保留了较多撞击坑遗迹,即“碟形洼地群”。对女娲补天传说内容的分析显示,其与一次规模较大的陨石雨撞击事件之间存在较高的相似性。
女娲补天神话最早记载于《淮南子·览冥训》。该文献记述,远古时期出现“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的景象,继而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平息了这场灾害。有观点认为,文中描述可与一次规模较大的陨石雨撞击过程相对应:“四极废,九州裂”可解释为小型天体在空中爆炸后形成大规模陨石雨;“火爁焱而不灭”可视为撞击爆炸及引发的地面火灾;若该天体为彗星,其主要成分为陨冰,陨冰融化可形成大量地表水,与“水浩洋而不息”的描述相符。文中“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等叙述,反映了灾害过后河北平原地区的恢复情况。此外,神话中所指“冀州”与今河北省一带地域相近,而女娲补天相关遗迹的分布位置,也位于前述可能撞击区域的南部和西部附近。
天外来物撞击可能对古气候产生重要影响。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表明,全新世气候存在多次降温事件。在距今8500至3000年左右的全新世大暖期,虽然是新石器时代古人类文明发展的关键阶段,但此期间气候也存在显著波动。其中距今约4000年前后的一次降温事件,即“小冰期”,对中原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受到学界关注。通过环境演化高分辨率分析(分辨率为10至100年尺度)的研究显示,在距今约4800至4200年间发生了一次降温事件,并引发了古文化变迁。有观点认为,蒙古、辽宁、河北地区红山文化的突然衰落,以及小河沿文化发展的低谷,可能与此事件相关。
根据考古学提供的证据,女娲神及女娲补天神话的遗迹主要分布于山西、河北一带。这些遗迹的地理位置处于前述可能撞击区域的南部及西部附近。该次撞击在时间上与古气候学研究所提出的距今约4800至4200年间的降温事件相吻合,有观点认为陨石雨撞击可能引发了此次气候转变。对于白洋淀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古文化空缺区的现象,一种可能的解释是该地区在当时曾发生重大自然灾害。
该研究在时间上与古环境专家提出的全新世降温事件相一致,在地理位置上也与历史地理学者所指出的河北平原古文化空缺区相吻合。自然环境对早期人类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文化区的分界常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分界线相关。有学者在研究中指出,河北平原中部的白洋淀地区,其地形条件并非山脉纵横或荒漠分布,从自然条件来看应适合远古人类生存与繁衍,但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该区域却呈现出一个古文化空缺区。
根据考古学研究,河北平原在相当于仰韶文化时代的新石器晚期文化遗存较为稀少,而更晚的龙山文化时期的遗迹则近乎空白。《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一书曾提出,从新石器时代直至商周及春秋时期,河北平原中部都存在一片广阔且缺乏聚落遗存的区域。历史地理学者谭其骧也指出,该地区在当时呈现为荒芜且少有聚落的景象。
根据对中华文明夏、商、周时期的相关研究,以《春秋》《左传》等历史文献为基础复原的春秋时代诸侯国形势图,其所显示的古文化空缺区与通过历史地貌方法划定的撞击区完全重合。该区域主要涵盖白洋淀流域及其向西北与东南延伸的范围。这一重合现象被认为具有一定关联性,反映出该区域经济与文化的开发明显晚于周边地区。对此,一种解释是巨大的自然灾害导致地理环境恶化,也可能伴随早期居民的心理影响及相关禁忌的形成。有观点认为,此次灾害为陨星雨撞击事件。撞击导致人员伤亡与外迁,致使当地原有古文化中断。在灾害过后若干年,该地区逐渐形成新的古代文化。这一事件经由长期流传,可能形成了“女娲补天”这一神话。
相关纪念
天穿节
天穿节又称天穿日、补天穿、补天节、女皇节。
天穿节节期有正月二十日、二十三日两说,一般认为该节起源于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最早记载天穿节的资料是东晋王嘉所撰《拾遗记》,清代所修类书《渊鉴类函》卷一三《岁时部》记载,"补天穿。《拾遗记》云:'江东俗称正月二十日为天穿日,以红缕系煎饼置屋上,曰补天穿。'相传女娲氏以是日补天故也。"由此可知,东晋时正月二十日已有补天穿的习俗。宋代南城(今江西南昌)人李觏《正月二十日俗号天穿日以煎饼置屋上谓之补天感而为诗》说:"娲皇没有几多年,夏伏冬愆任自然。只有人间闲妇女,一枚煎饼补天穿。"(转自赵杏根选编《历代风俗诗选》,岳麓书社1990年版,第47 页)诗序所记天穿节的日期,以煎饼置屋上的习俗与《拾遗记》的记载相同,可知此节东晋以来一脉相传。诗中还提到以煎饼补天穿是妇女所为,并把此节同"蜗皇"即女娲联系起来。看来清人"相传女娲以是日补天"的说法,宋代已然。
天穿节为正月二十三日说。清人俞正燮《癸巳类稿》卷一一"天穿节"条记载:"宋葛鲁卿胜仲《蓦山溪词和朱刑掾(天穿节>》云:'天穿过了,此日名穿地,摸石俯清波,竟追随新年乐事。'明杨慎《词品》引之,云:'宋以前正月二十三日为天穿日,言女娲氏以是日补天,俗以煎饼置屋上,名曰补天穿。今其俗废久矣。"可知宋代天穿的次日为"穿地"日,有水中摸石习俗。根据杨慎的说法,宋代以前已有正月二十三为天穿日的情形,同样也是由女娲补天的神话形成节俗。明代对正月二十三日为天穿节也有记载,正德修陕西《朝邑县志》卷一《风俗》说:"二十三日置煎饼屋上补天,是日仍不得食米。"这条资料还透露出天穿日有不食米的风俗。
明代地方志虽然有天穿节的记载,但是极少。至清代,地方志中有关天穿节的记载多起来,可知天穿节主要流行于陕西、山西和河南。绝大多数地区的天穿节是在正月二十日,如陕西省的乾隆《富平县志》、乾隆《临潼县志》、乾隆《同州府志》、乾隆《蒲城县志》、光绪《高陵县志》,山西省的康熙《解州志》、同治《阳城县志》、光绪《河津县志》,河南省的嘉庆《渑池县志》的记载。但也有其他日期的,陕西光绪《渭南县志》记载为正月二十一日,陕西道光《咸阳县志》记载为正月二十三日,河南光绪《重修灵宝县志》记载为正月二十日。清代天穿节的风俗与前代相同,一些地区也有补地之说,如前引乾隆《富平县志》说:"二十日,置面饼屋宇上下,曰补天地。"嘉庆《渑池县志》记载:"二十日,撂煎饼房屋上,并置地上,名曰补天补地。"值得注意的是广东增城也有天穿节,而从日期到内容与北方略有不同。嘉庆《增城县志》卷一《风俗》记载:"十九、二十两日名天机癫败,挂蒜以辟恶,又作镈钎祷神,曰补天穿。"清代地方志中风俗志有关天穿节的记载说明,前引清人俞正燮说天穿节"今其俗废久矣"是不确切的,此说可能符合江南地区,但在北方和个别南方地区是不适宜的,若从整个历史过程看,天穿节可能是逐渐衰落的。清代方志较多记载此节,这大概是清人所修志书重视岁时节日记载的反映。
关于天穿节的由来,东晋以降的资料多说是源自女娲补天的传说。女娲之名,始见战国成书的《楚辞·天问》:"女娲有体,孰制匠之?"而女娲补天的神话,出自西汉淮南王刘安与其门客共撰《淮南子》。该书《览冥训》篇记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烟(lan)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整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神话学家袁珂指出:"女娲补天,其目的无非治水。'积芦灰'已明言'止淫水'。其余之事:'断鳌足''杀黑龙',乃诛除水灾时兴波逐浪之水怪;而'炼石补天'所用之'石',亦理洪水必需之物。故谓女娲补天祸知最初所传,当亦系治水。"(袁珂《中国神话传说词典》"女娲条",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版,第44页)从是说,则治水在于治"天穿"之水,故炼石补天。民间以煎饼补天,是模拟女娲炼石补天的巫术行为。
天穿节的日期与女娲补天神话主旨是一致的。叶春声指出:"考'天穿'日即二十四节气中的'雨水'日,一般在每年阳历二月十九日,阴历正月十九至二十三日左右,是日'天一生水',多半有雨,故谓之'天穿'。这是古代科学不发达对气象的一种解释。"(叶春声《广州岁时节令通考》,载《岭南文史》1984年第2期)天穿日与二十四节气中的"雨水"日期一致,天穿节作为人们对"雨水"期间开始有雨之自然现象的解释是成立的。而女娲补天的神话透露出古人把下雨归结为天漏的结果,因此,女娲补天即治水的神话势必会和人们对"雨水"节气的认识结合,这就是天穿节的由来。还有资料可以佐证笔者的这一观点。民国年间修的陕西《安塞县志》记载:"二十日,家家吃煎饼,名曰补天。二十三日夜,家家院内打火,又淋报布水于火上,谓之'炼干'。"火上淋据布(即抹布)水,立即会蒸发,以火克水。虽然与将煎饼放在屋上象征补天方法不同,但异曲同工,目的是相同的。"炼干"之俗属于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的交感巫术行为。天穿节融合了女娲补天传说和人们对"雨水"节气的认识。
根据女娲补天的神话见于汉代资料,中国二十四节气的划分起源于黄河流域,春秋时代已定出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大节气,秦汉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成为农事活动的主要依据;现存文献对于天穿节的记载是在东晋,且已经成俗,据推断,天穿节可能形成于汉代。
补天雕塑
在纪念《蒙特利尔议定书》25周年和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参与“补天行动”20周年的背景下,2012年11月21日,中国艺术家袁熙坤创作并捐赠的“女娲补天”雕塑在维也纳联合国中心正式揭幕。该雕塑的创意来源于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女娲补天》,其设计参考了这一神话主题,以关联国际社会在保护臭氧层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的议题。中国驻奥地利大使赵彬、国际组织代表、各国常驻联合国使节等近200人出席了当天的揭幕仪式。
补天神台
日照天台山关于女娲补天的传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民间艺术国际组织IOV中国网站收录在其"传统民俗"栏目里面。天台山位于日照市涛雒镇滨海处,自古是日神祭祀之地,黄老成仙之乡。主峰留有巨石形成的女娲补天台,补天台下有巨石形成的神鳌。太阳神石位于补天台的北侧山头上,山下是《山海经》中羲和浴日的汤谷。天台山主峰上还有3000多年前商代开始建造并延续使用了1500多年的太阳神祭坛以及羲和部落遗址、太阳神庙遗址、祭祀女娲羲和的老母庙遗址、大羿陵、嫦娥墓等诸多远古遗迹和众多传说。有史料记载帝尧和商王都曾经到过这里祭祀太阳神。
相传女娲选择天台山,是因为只有天台山才出产炼石用的五色土,是炼补天石的绝佳之地。于是,女娲在天台山山顶堆巨石为炉,取五色土为料,又借来太阳神火,历时九天九夜,炼就了五色巨石36501块。然后又历时九天九夜,用36500块五彩石将天补好。剩下的一块遗留在天台山的山顶上。天补好了,天空比以前更加灿烂绚丽,女娲欣慰地笑了。可是,她还是不放心,因为找不到支撑四极的柱子。要是没有柱子支撑,天还会塌下来。情急之下,女娲只好将背负天台山神鳌的足砍下来,当做四根柱子把倒塌的半边天支起来。女娲还擒杀了残害人民的黑龙,刹住了它的嚣张气焰。最后为了堵住洪水不再漫流,女娲还收集了大量芦草,把它们烧成灰,阻塞向四处铺开的洪流。经过女娲一番辛劳整治,苍天总算补上了,地填平了,水止住了,龙蛇猛兽跑进山里了。大地放晴了,天边出现了五色云霞。现在雨过天晴后出现的彩虹,就是当年女娲用五彩石炼成的。人类终于摆脱了灾难,大地上又出现了祥和欢乐的气氛,人们脚踏着比以前更加肥沃的土地,头顶着比以前更加明朗的晴天,无忧无虑,怡然自得,比以前更加幸福地生活着。
昆仑神话故事集——炎黄传说(女娲补天).微信公众号平台.2025-11-10
#元宵奇妙游舞蹈女娲....新浪微博.2025-11-10
荆楚“红色文艺轻骑兵”惠民演出|女娲补天.荆楚网.2025-11-10
荆楚“红色文艺轻骑兵”来我县开展主题宣讲和惠民演出活动.竹山县人民政府网.2025-11-10
“女娲补天”进驻联合国.光明网.2025-11-09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女娲补天施工现场小考.安青网.2025-11-10
维胜话陇原(十九)——女娲炼石补天处.科普新天地.2025-11-10
国风浩荡!主创解读《2023元宵奇妙游》:以舞为线勾勒元夕浪漫.大象新闻.2025-11-10
中国歌剧舞剧院联手河南卫视制作《国风浩荡2023元宵奇妙游》.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25-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