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白菜

崖白菜(拉丁学名:Triaenophora rupestris),别名呆白菜、地黄岩白菜、岩生地黄、吊白菜、石白菜、岩白菜、全缘叶崖白菜,是列当科崖白菜属的植物。因其仅分布于山崖峭壁之上而得名。崖白菜分布于中国的湖北省四川省,生于海拔290-1200米的悬岩上。

崖白菜植体密被白色绵毛,在茎、花梗、叶柄及萼上的绵毛常结成网膜状,高25-50厘米;茎简单或基部分枝,多少木质化,近于具花葶。基生叶较厚,多少革质;叶片卵状矩圆形,长椭圆形,两面被白色绵毛或近于无毛,边缘具粗锯齿或为多少带齿的浅裂片,顶部钝圆,基部近于圆形或宽楔形。花具长0.6-2厘米之梗;小苞片条形;花冠紫红色,狭筒状,伸直或稍弯曲;上唇裂片宽卵形,下唇裂片矩圆状卵形;花丝无毛,着生处被长柔毛;子房卵形,无毛;花柱稍超过雄蕊,裂片近于圆形。蒴果矩圆形。种子小,矩圆形。崖白菜花期7-9月。其蒴果8-10月成熟。

由于崖白菜生境特殊,分布存在地理局限性,并受人为活动的影响,其野生资源已日趋减少,2021年,其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保护等级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崖白菜具有观赏价值。其全草可入药,具有明目补肾的功效,用于月经失调。2025年8月20日,湖北堵河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河管理站工作人员在龙背湾库区的悬崖峭壁上,发现多处石缝中长出崖白菜。

名称由来

因崖白菜仅分布于山崖峭壁之上而得名。

形态特征

崖白菜植体密被白色绵毛,在茎、花梗、叶柄及萼上的绵毛常结成网膜状,高25-50厘米;茎简单或基部分枝,多少木质化,近于具花葶。基生叶较厚,多少革质,具长3-6厘米之柄;叶片卵状矩圆形,长椭圆形,长7-13厘米,两面被白色绵毛或近于无毛,边缘具粗锯齿或为多少带齿的浅裂片,顶部钝圆,基部近于圆形或宽楔形。

崖白菜花具长0.6-2厘米之梗;小苞片条形,长约5毫米,着生于花梗中部;萼长1-1.5厘米,小裂齿长3-6毫米;花冠紫红色,狭筒状,伸直或稍弯曲,长约4厘米,外面被多细胞长柔毛;上唇裂片宽卵形,长约5毫米,宽6毫米;下唇裂片矩圆状卵形,长约6毫米,宽5毫米;花丝无毛,着生处被长柔毛;子房卵形,无毛,长约5毫米;花柱稍超过雄蕊,先端2裂,裂片近于圆形。

崖白菜蒴果矩圆形。种子小,矩圆形。

分布栖息

崖白菜分布于中国的湖北省四川省。其生于海拔290-1200米的悬岩上。

生长习性

崖白菜花期7-9月。其蒴果8-10月成熟。

栽培技术

崖白菜的栽培方式为:选取培养4周、根系健壮的生根苗,将培养瓶移至光线较好的房间内,松开封口膜在散射光下炼苗5~7d,再移至温室打开瓶口炼苗1d。然后用镊子小心地将植株从培养瓶取出,用自来水将根上粘附的琼脂清洗干净,然后移栽到经灭菌的椰糠和河沙(2:1)混拌基质中。浇透水,先将移栽苗放置在遮荫处,注意保湿,待成活后移至光线充足处生长。移栽成活率在90%以上。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资料记载,由于崖白菜生长环境特殊,极为稀少珍贵。

濒危因素

由于崖白菜生境特殊,分布存在地理局限性,并受人为活动的影响,其野生资源已日趋减少。

保护级别

2021年,崖白菜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保护等级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主要价值

观赏价值

崖白菜叶片雪青色、肥大、肉质,属于美丽的观叶植物

药用价值

崖白菜是中国湖北省特有药用植物。其全草可入药,具有明目补肾的功效,用于月经失调

相关报道

2025年8月20日,湖北堵河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河管理站工作人员在开展无人机日常巡护时,在龙背湾库区的悬崖峭壁上,发现多处石缝中长出叶片阔大、边缘具波状齿的“神秘植物”。后经林业专家鉴定,确认这些植物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崖白菜。

崖白菜.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安全大数据平台.2025-08-25

Triaenophora rupestris.中国自然标本馆.2025-08-25

崖白菜.物种2000官网.2025-08-25

Triaenophora rupestris.植物智.2025-08-25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农业农村部公告.中国政府网.2025-08-25

崖白菜.植物智.2025-08-25

湖北堵河源发现崖白菜 系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中国新闻网.2025-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