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online logo, blue P on white background PConline 网站地图
3G 4:40
三突伊氏蛛
编辑:浩

三突伊氏蛛(黑灰蝇豹:Ebrechtella tricuspidata),别名三突花蛛,是一种游猎型蜘蛛,属于蜘蛛目、蟹蛛科、伊氏蛛属。该物种主要分布于欧洲土耳其高加索地区俄罗斯中亚、中国、韩国日本,主要栖息于植物叶片间,活动灵活,可在叶面自由前进、后退及横向移动。

三突伊氏蛛雌雄形态差异显著,雌蛛体长4.6-5.7毫米,头胸绿色,腹部梨形带红棕斑;雄蛛体长2.7-4.0毫米,体型较小,具深棕头胸边缘纹和树枝状腹斑。两性均具特化的眼区结构(黄白眼丘、后凹眼列)和渐变色的步足(前两对较长),这些特征使其易于识别。三突伊氏蛛具有显著的环境适应性和捕食能力,它们捕食范围广泛,包括棉铃虫蚜虫大叶蝉科等多种农业害虫。体色可随栖息环境变化,且表现出较强的耐饥能力,其中雌蛛的耐饥性显著优于雄蛛,而温度升高会缩短其耐饥时间。雌蛛在临产前先做产卵室,然后将卵产在室内,有护卵行为,在整个护卵期间一般不取食;未经交配的雌蛛仍可产卵,但不能孵化。

三突伊氏蛛是农田、果园、林区中的优势种,能捕食多种害虫,为一种重要的捕食性天敌。三突伊氏蛛的毒性通常被认为是温和的,该物种使用其毒牙释放毒液,这种毒液可以影响温血动物和变温动物。当被咬时,人或狗可能会经历局部疼痛或肿胀,因为毒液不够强大,不足以造成严重伤害。较小的生物,如苍蝇蜜蜂属,更可能遭受更严重的后果,如果不是致命的,也是由于它们的体重较小和对咬伤时注入的毒素的不同生理反应。

分类

三突伊氏蛛隶属于蜘蛛目蟹蛛科、伊氏蛛属。截至2025年7月,GBIF显示伊氏蛛属共有10种,物种2000中国节点显示中国共有6种,分别为钳形伊⽒蛛(Ebrechtella forcipata)、⾹港伊⽒蛛(Ebrechtella hongkong)、伪⽡提伊⽒蛛(Ebrechtella pseudovatia)、三突伊⽒蛛(Ebrechtella tricuspidata)、新疆伊⽒蛛(Ebrechtella xinjiangensis)、新界伊⽒蛛(Ebrechtella xinjie)。

特征

雌蛛

雌蛛体长4.6-5.7毫米,头胸部通常绿色,眼区及眼丘黄白色,两眼列均后凹,前眼列各眼大致等距离排列,后眼列中眼距较中侧眼间距较大,中眼区,后中眼距大于前中眼距,两侧眼丘隆起,基部相连;前侧眼及其眼丘最大。额缘有5根长刚毛,居中的1根着生的位置稍靠后。胸板绿色,心形,宽度略大于长。步足的基、转、通常绿色,膝节以下黄或带一些棕色环。第1、2对步足显著长于后两对。腹部背面黄色,或带金黄色,并有斑纹,梨形,前端窄,后端宽。

雄蛛

雄蛛体长2.7-4.0毫米,雄蛛头胸部近两侧有时可见各有1条深棕色带,头胸部的边缘也呈深棕色。前两对步足的膝、胫、后胫、肘节上有深棕色环纹。腹部较头胸部窄,基本上呈长圆形,腹部的后端边缘上有的也有红棕色条纹。背面为黄白鳞状斑纹,正中有一类似树枝分权的黄橙色部位。

幼蛛

一龄:体长1.2-1.5毫米。全体黄色、透明无斑纹。二列眼均后凹,占据头部整个宽度,后眼列大于前眼列,除前中眼略小外,其它6眼等大。体毛不直立,背甲处有3-4刺根。头胸部与腹部几乎等长,呈圆形。步足粗壮,爪不显。在卵袋内。

二龄:体长在1.9毫米左右。体桔黄色,透明。眼丘出现。体毛和刺直立,胸板桃形,腹部扁平,背面有银白色斑块。第1、2对步足长于第3、4对步足。

三龄:体长1.7-2.5毫米。头胸部黄白色或浅绿色,半透明或不透明。腹部长于头胸部,腹背心脏斑明显。第1、2对步足的颜色较第3、4对的颜色稍深。

四龄:体长在2.3-3.4毫米。头胸部浅绿色或浅黄色,腹部有白、黄、浅绿色组成不规则云状斑,心脏斑有的个体不明显,有的个体呈“干”字形或“三”字形。

五龄:体长2.9-4.3毫米。

分布范围

三突伊氏蛛分布于欧洲土耳其高加索地区俄罗斯中亚韩国日本、中国,在中国分布于河北省(小五台、黄壁庄、雾灵山)、北京、天津市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青海省、新疆、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台湾、福建、云南等地。

栖息环境

三突伊氏蛛幼蛛、成蛛都栖息于林地、草原和牧场、农业和耕地、城市和郊区;成蛛常见于花朵或绿叶上;幼蛛常见于它们的孵化地点附近,如叶片和树枝的背面等。

习性

活动规律

三突伊氏蛛属游猎型蜘蛛,不结网。主要在植物叶面活动,以爬行为主,具备前进、后退和横向移动能力,但罕见于地面或水面活动。

在山东地区,三突伊氏蛛各龄发育不整齐,70%为成蛛或亚成蛛,幼蛛约占30%,多分散隐蔽,不群居,且体表无任何保护物。

越冬行为

三突伊氏蛛的越冬行为表现为成蛛在村庄附近草地聚集越冬,低温时蛰伏,温暖时捕食;11月作物收获后转移至蔬菜地及麦、蚕豆、油菜等越冬作物上,翌年4月下旬开始出蛰,此时,雄蛛多已发育成熟,而雌蛛则多处于亚成蛛状态。

摄食行为

三突伊氏蛛具有广谱捕食性,通过逐枝、逐叶、逐花搜索方式捕食。在棉田生态系统中,可捕食鳞翅目害虫(卵、美国白灯蛾及成虫)、大叶蝉科蚜虫等多种害虫。室内测定数据(1976)显示其日捕食量为:棉铃虫卵15.3粒、初孵幼虫40头;棉蚜23头;棉叶蝉21.5头;小造桥虫斜纹夜蛾初孵幼虫分别为9头和8头。

它们常常借助保护色躲藏在花瓣或者树叶上以守株待兔的方式捕食一些昆虫,室内喂养时,会在管壁上拉直丝网,粘丝较多但丝较稀疏,蚜虫多粘在丝上被取食;野外吐丝较少,不明显。

三突伊氏蛛访花行为对猎物家蝇的嗅觉和视觉欺骗机制如下:

有经验的家蝇能够识别并趋避三突伊氏蛛访的气味,但这种趋避反应并非先天性;无经验的家蝇对该物种气味没有趋避行为;该物种利用花的气味实现了嗅觉隐蔽,使得家蝇对其的存在判断错误,即使其与花的混合气味也无法引起家蝇的趋避。

家蝇通过视觉能够发现花上的该物种;在视觉选择实验中,家蝇并未选择躲避该物种,反而更偏好被其占据的花;这表明该物种的体色,尤其是其腹部背面的黄色斑块,对家蝇具有吸引力。

适应性

室内饲养的越冬代亚成蛛展现出极强的耐饥力,实验自1988年3月30日起,首批采集的越冬代雌雄蛛各5头,在未给予食物和水的情况下,‌最迟到5月底才死亡‌。另一组实验中,3月31日采集的越冬代雌雄蛛各5头,虽未给予食物,但仅提供水,这些蜘蛛‌一直生活到了6月中旬‌。

主要天敌

其卵极易成为草蛉美国白灯蛾食蚜蝇科幼虫、七星瓢虫异色瓢虫的食物来源,面临极大被捕食风险。处于护卵期的雌蛛则常遭螳螂若虫捕食,生存状况同样堪忧。

据野外定点观察显示,最高可达67%的卵囊被取食,另有10%的卵囊受损,这与苹黄蚜数量减少、桃粉蚜迁移导致天敌食物短缺,进而引发天敌间残杀密切相关。值得注意的是,在野外和室内观察中,均未发现三突伊氏蛛存在自相残杀的现象。

防御

三突伊氏蛛的体色或斑纹会跟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在红花鸡蛋花的花瓣上发现的一只三突伊氏蛛腹部背面有2-3对黑色斑点,看上去像两只大眼睛,还有鼻子和嘴巴,整个背部斑纹活脱脱像一张人脸图案。

三突伊氏蛛访花行为对天敌的视觉防御研究如下:

以三突伊氏蛛为猎物,小鸡捕食者,母菊花和叶为底物,旨在探究三突伊氏蛛在鸟类捕食者视觉中的隐蔽性,以及雌蛛和幼蛛面临的捕食风险差异。通过构建和分析鸟类视觉模型,以及进行小鸡捕食实验,来评估蜘蛛目的隐蔽性。

三突伊氏蛛的头胸甲在花瓣上可见,但腹部与花瓣在彩色对比和消色差对比方面相匹配,整体较为隐蔽,鸟类不太可能发现。与叶上的该物种相比,小鸡对花瓣上该物种的发现率和攻击率都显著更低。这说明三突伊氏蛛身体局部的明显并不会显著影响整体的隐蔽性。花瓣上幼蛛被攻击的概率显著低于雌蛛,野外调查发现幼蛛比雌蛛更多地出现在花上,推测三突伊氏蛛在不同发育阶段可能根据捕食风险采用不同的访花策略。

对花选择偏好

‌雄蛛对花线索和空白对照的选择没有显著差异;雌蛛和幼蛛更多选择利用视觉线索来搜索花朵,同时嗅觉线索也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雌蛛和雄蛛对花的空间形态特征偏好不同;雌蛛更喜欢花瓣密集且对称的花,这一偏好与家蝇相似,意味着这样的花朵特征可能增加了雌蛛捕食家蝇的机会;雄蛛的偏好则未明确指出与雌蛛和家蝇的一致性。

生长繁殖

历期

三突伊氏蛛各发育阶段的历期是随着发生代次和温度高低不同而有差异,在湖北省武汉市以越冬代期为最长,完成一个世代需200天以上;第二代最短,只有77天左右;第一代为94天。温度对发育历期有较大影响。三突伊氏蛛以32℃恒温条件下发育的历期为最短,完成一个世代仅需52.73天;低于此温度,历期就延长,如30℃为59.62天,25℃为84.50天,20℃时140.50天,15℃时183.60天。

发育温区

根据实验数据,从理论上推算各发育阶段的温区范围是:卵期的发育温区为9.9566-35.0151℃之间。幼蛛各龄期发育温区大约在5-38℃之间,最适发育温区约为27-29℃。幼蛛发育的最低温度临界点范围为5-9℃,以一龄幼蛛为最低,4.9982℃,四龄幼蛛最高,为8.9996℃。幼蛛发育高温临界点范围为34-38℃,以二龄为最低,33.9723℃,六龄为最高,为38.68℃。全幼蛛期发育的最适温度为30℃,最低临界温度为7.10-38℃之间;高温临界温度为38℃;低温临界温度为7.91℃;发育速率变化的拐点为28℃。

三突伊氏蛛卵、幼蛛和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是10.87℃、7.37℃、7.51℃和7.97℃;有效积温分别是109.05日度、1210.72日度、1047.43日度和1457.99日度。

寿命

在15-32℃温区内,成蛛的寿命随温度的上升而缩短;雌蛛的寿命长于雄蛛;交配又产卵雌蛛的寿命长于交配未产卵的个体,未交配的雌蛛寿命更短。

年生活史

三突伊氏蛛幼蛛一般脱皮5次,有6个龄期,亦有5个龄期(雄)、8个龄期和9个龄期(雌)。该物种在湖北省武汉市以第二代成蛛和第三代幼蛛于11月中、下旬在禾本科杂草、枯叶和冬播作物田内越冬。翌年3月中旬开始活动,4月中、下旬开始产卵,在该地区一年可完成2-3个世代。一般雌蛛一年可发生2代,雄蛛大多数发生3代。

性比与交配

根据赵敬钊等室内饲养所获得成蛛,雌蛛占总数的58.82%,雄蛛占41.18%。雌雄比为1.43:1。从田间调查(1976-1980)结果:雌蛛占74.16%,雄蛛只占25.84%。雌雄比为2.87:1。雌蛛多于雄蛛。当雌蛛亚成蛛蜕下最后一次皮后,当天就可进行交配。在棉田内,交配多在棉叶和棉枝上进行。交配时,雄蛛伏在雌蛛背面,头腹呈相同方向。交配一次需10-30分钟。交配后的雌蛛,可残食雄蛛。交配后的雌蛛停一段时间就可产卵,产卵前期在15-30℃温区内,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15℃为32天,20℃为24天,25℃为16天,30℃为10天。在自然情况下,第一代平均15天左右;第二代平均10天左右。

产卵与护卵

雌蛛在临产前先做产卵室,在棉田内,首先以蛛丝将棉叶卷起呈一半圆形的产卵室,然后将卵产在室内。产卵后的雌蛛即伏在卵室内的卵袋上或卵袋附近(仍在卵室内)进行看护。在护卵期间,雌蛛很少离开卵室,此时若有其它昆虫、蜘蛛目或同种雄蛛接近,它均进行驱赶或捕食之。在整个护卵期间一般不取食,待幼蛛扩散营独立生活后,雌蛛才离开卵室去寻食。未经交配的雌蛛仍可产卵,但不能孵化,而且产的卵袋较少。

三突伊氏蛛的雌蛛并不是每头都产卵。造成不能产卵的原因是多方面,其中温度有一定影响。根据试验,在20-30℃温区内,产卵率较高,以28℃恒温条件下最高,为80%;15℃恒温下只有33%。

用途

三突伊氏蛛是农田、果园、林区中的优势种,能捕食多种水稻害虫,也捕食棉蚜棉铃虫小造桥虫斜纹夜蛾等,为一种重要的捕食性天敌。

危害

毒性

三突伊氏蛛的毒性通常被认为是温和的,该物种使用其毒牙释放毒液,这种毒液可以影响温血动物和变温动物。当被咬时,人或狗可能会经历局部疼痛或肿胀,因为毒液不够强大,不足以造成严重伤害。较小的生物,如苍蝇蜜蜂属,更可能遭受更严重的后果,如果不是致命的,也是由于它们的体重较小和对咬伤时注入的毒素的不同生理反应。

咬伤人类

三突伊氏蛛一般不咬人,它通常不向人类表现出攻击性。导致咬伤的遭遇是罕见的,通常是自卫或无意接触的结果,而不是捕食本能,这种意外咬伤的直接后果通常是温和的。

卡通风格的橙色IP地址图标,带有网络符号

三突伊氏蛛.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5-07-10

三突花蛛 Misumenops tricuspidatus.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2025-07-04

Misumenops tricuspidatus (Fabricius, 1775).GBIF.2025-06-30

Triangle crab spider Ebrechtella tricuspidata.pictureinsect.2025-07-04

三突花蛛.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2025-07-10

Ebrechtella Dahl, 1907.gbif.2025-07-10

Browse taxonomic tree.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5-07-10

仙湖缤纷生命丨隐藏在花朵上的“猎手”.微信公众平台.2025-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