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online logo, blue P on white background PConline 网站地图
3G 4:40
镇圩瑶族乡
编辑:浩

镇圩瑶族乡成立于1984年,是南宁市三个民族乡和革命老区之一。位于上林县西北部,东部与塘红乡忻城县北更乡交界,西南部与马山县古零镇接壤,南部和西燕镇毗邻,北面与马山县加芳乡相接。乡人民政府驻地镇马街,距县城43公里,距南宁市115公里。常住人口17522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

人口民族

2012年,乡辖怀因、正浪、排红、东罗、古登、洋造、正万、佛子、龙贵、望河等10个村委会和镇马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167个村民小组、182个自然庄,7231户,其中农户5458户,总人口24978人,其中男13309人,非农业人口1459人、农村常住人口16978人,劳动力 11000人、外出务工8000人。瑶族7889人,占全乡总人口的31.6%。人口自然增长率7.69‰。全乡民族以壮族、瑶族为主。语言以瑶族方言为主,并有少部分壮语和汉语桂柳话。

截至2018年末,镇圩瑶族乡户籍人口25608人。

2021年7月,上林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 主要数据公报,镇圩瑶族乡常住人口17522人。

历史沿革

镇圩瑶族乡境内古属荒蛮地,记录不详。

元代属上林三畔镇。

明代属上林乡二里。

清代属上林乡二里、三畔镇。

清咸丰、同治年间,厢、里改为团,下又分为甲、分户;设有镇圩团,是为“镇圩”命名之始。

民国19年(1930年),上林县全境分为39团,镇圩团列其中。

民国22年(1933年),奉命改团为乡,全县分6个区,31个乡。镇圩乡属第四区,辖1个圩,51个村;乡公所在镇圩。

民国32年(1943年),全县归并为24个乡。镇圩乡辖13个村,分别是镇圩街、怀因村、镇马村、佛子村、和平村、眉罗衬、龙贵村、冬凌村、东罗村、古登村、洋造村、排红村、怀红村。

建国初期,1949年11月,上林县人民政府成立时,行政区划沿用民国制。

1952年10月,土改结束,全县划分为7个区,25个乡,直至1957年底止。镇圩乡属第七区。

1958年,全县分为7个大公社,镇圩归并西燕公社。

1960年,全县分为14个大公社,设有镇圩公社。

1961年,镇圩公社划分为镇圩、佛子2个小公社。

1962年5月,全县恢复分为7个区,镇圩乡属西燕区。

1969年至1978年,全县撤区改为公社,并增设澄泰、镇圩2个公社。原西燕区一公为二,把望河、佛子、龙贵、洋造、正万、正浪、古登、东罗、镇马、怀因、排红等划归镇圩公社。

1984年8月,全县撤销人民公社、大队、生产队建置,成立4个镇,7个乡(其中1个瑶族乡,即镇圩瑶族乡),是为镇圩瑶族乡建置之始。

行政区划

2011年末,镇圩瑶族乡辖镇马1个居民委员会,怀因、东罗、古登、排红、正万、正浪、洋造、望河、佛子、龙贵10个村民委员会;下设166个村(居)民小组,182个自然屯。 

截至2020年6月,镇圩瑶族乡辖1个社区、10个行政村。乡人民政府驻镇马圩。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镇圩瑶族乡地处上林县西北部,东邻塘红乡,东北与来宾市忻城县接壤,南毗西燕镇。西南接马山县古零镇,北连马山县加方乡。镇圩瑶族乡行政区域面积113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镇圩瑶族乡地处大石山区,石山林立,岩溶地形明显,地处岩溶峰林区。境内最高峰位于达川区山,海拔770.6米。 

气候

镇圩瑶族乡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为19.6℃,年平均降雨量为1677毫米。 

水文

镇圩瑶族乡境内无长流河,源出于怀因村江亚水库的江亚河,由于地处石山区渗漏严重,上段河床水流量很少、晴天多断流。 

自然灾害

镇圩瑶族乡主要自然灾害有洪涝和干旱等。水灾、旱灾5年一遇、主要发生在5~9月,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1973年6月18日,连续下雨一个半小时,降雨量243毫米,佛子、龙贵、望河、正万、洋造、古登、东罗、正浪8个管理区,雨水浸漫横流,受灾面积达8.95平方千米,房屋倒塌104户218间,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自然资源

镇圩瑶族乡地处大石山区,石山林立,岩溶地形明显,地处岩溶峰林区。北回归线纵贯全乡,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9.6°C,年平均降雨量1677毫米。境内最高峰位于达川山,海拔770.6米。西部有江亚小一型水库,东部有淋泣小二型水库。江亚水库位于怀因村西南面1公里,总库容量为70万立方米,灌溉怀因、镇马、排红、东罗等村的1800亩水田。

矿产资源

镇圩瑶族乡境内矿产资源丰富,藏有滑石矿方解石、石英石、大理石、红锑矿、钨矿等,其中滑石矿储藏量达2167万吨,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二滑石矿生产基地,其主要分布在东罗、古登、佛子、望河村一带。大理石、方解石、石英石主要分布在东罗、怀因村,发展前景十分看好;红锑矿、钨矿分布于排红、正浪村一带。

地表河流

镇圩瑶族乡境内有江亚河,源出怀因村江亚水库,流程贯穿乡内东西,流到佛子村的板拉即穿入石洞,然后流入大龙洞水库。由于植被破坏,加上渗漏严重,上段河床水流量很小。

交通

镇圩瑶族乡属典型的石山区,二十多年前,交通不便,这里几乎处于完全封闭状态。如今,交通已大有改善,从上林县城和马山县城至镇圩乡均有二级公路到达。全乡已实现了村村通四级公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乡政府投入资金完成了内潘至拉旦、镇联至正浪、镇马至南红、水含庄庄道的水泥路硬化;还支持硬化洋造排椿庄道水泥路,基本解决这几个村庄群众行路难问题。也方便了游客往来。但也有一些道路还没有得到改善。比如从古登至东罗一带的路,还没做到水泥路硬化,以至一遇到下雨天,路面就有点难走。

经济

综述

2011年,镇圩瑶族乡财政总收入5023.64万元,比上年增长35.7%。人均财政收入3842元,比上年增长9%。

2018年,镇圩瑶族乡有工业企业17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12个。 

农业

2011年末,镇圩瑶族乡耕地面积18656亩,人均0.77亩;71%的耕地是旱地,以种植玉米、水稻为主。2011年,农业总产值5775万元,比上年增长14.2%。 

2011年末,镇圩瑶族乡生产粮食1.97万吨,人均有粮808.8千克,其中玉米1.24万吨,水稻0.624万吨。主要经济作物为桑蚕、金银花、八角、黄豆、花生等,其中桑蚕0.45万亩,桑蚕茧产量118吨,金银花0.7万亩。 

2011年末,镇圩瑶族乡以饲养生猪、羊及家禽为主。2011年,生猪出栏16900头,年末存栏12000头;羊出栏2200只,年末存栏5000只;上市家禽6.14万羽。2011年,生产肉类1450吨,其中猪肉1268吨,羊肉44吨。 

截至2011年末,林地面积60.43平方千米,森林覆盖率58.7%,活立木蓄积量53625立方米,采伐出材量709立方米。 

工业

2011年末,镇圩瑶族乡形成以矿石加工为主的工业体系,拥有矿石加工厂15家,职工150人,2011年,工业总产值6322.4万元。实现工业增加值200万元,比上年增长15.6%。 

商业

2011年末,镇圩瑶族乡有商业网点537个,职工1900人。2011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5200万元;城乡集贸市场2个,年成交额6500万元。

社会

文化事业

2011年末,镇圩瑶族乡有文化站1个,村文化活动中心5个;各类图书室17个,藏书10.6余万册。音乐、美术、书法、摄影、及文学业余创作人员24人。有农村文艺团体2个,演职人员78人,原生态山歌《瑶家欢歌唱和谐》获南宁市第二届乡村和谐文艺大展演比赛一等奖,有两个作品获二等奖。特色民间艺术《千猴戏鼓》列入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 

教育事业

2011年末,镇圩瑶族乡有幼儿园9所,在园幼儿713人,专任教师36人;小学8所,在校生1442人,专任教师90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807人,专任教师48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 

医疗卫生

2011年末,镇圩瑶族乡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个,其中门诊(所)1个;床位20张,固定资产总值269.04元。专业卫生人员29名,其中执业医师1人,执业助理医师2人,注册护士11人。2011年末,医疗机构(门诊以上)完成诊疗15118人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19806人,参合率95.88%。体育2011年,学校体育场15个,村屯篮球场8个,体育活动活跃。 

社会保障

2011年末,镇圩瑶族乡有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24户,人数174人,支出34.452万元,比上年增长3.1%,月人均165元,比上年增长9%。医疗救助23人次,共支出10.3563万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489户,人数1172人,支出92.652万元,月人均65元,比上年增长18%。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205人,抚恤事业费支出27.54万元,比上年增长15%。敬老院1家,床位20张,人院老人20人;五保新村4个,床位65张,收养农村五保人员27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开始起动,参保人员3750人,参保率42%。 

邮政电信

2011年末,镇圩瑶族乡有邮政所1处;全年业务收入150万元,其中纯收入100万元。电信企业1家,服务网点11个,固定电话用户1300户,电话普及率32.5%;互联网用户450户。全年电信业务收人90万元。

基础建设

社区设施

建立社区是强化城市基层管理,推进城镇现代化建设的一项体制创新工作,2002年月5—7月,镇圩瑶族乡根据《自治区政府办公厅桂办发[2002]46号文件》关于整体推进该区社区建设的实施精神和南宁地区、县人民政府的工作部署,组建工作组进点,经过组织宣传发动、选民登记、确定社区居委会候选人、投票选举,健全组织机构和建立工作制度五个阶段开展工作,撤消镇马村委会,成立了镇马社区居委会,民主选举产生了社区居委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设立社区党支部及其他群众组织,办公场所、工资报酬落实到位,社区做到有组织、有人办事、有制度管理,城镇化管理迈进了一大步。

农村生态环境建设

2003年,镇圩瑶族乡党委、政府继续抓好以建设沼气池、生态卫生厕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生态环境建设 工作,采取示范点和面上落实一齐上的办法,领导干部分片包干,任务分解到村、到屯,创建自治区级排庄生态文明庄示范点,按要求完成了建沼气池、生态卫生厕、庄道硬化、环境绿化、厨房改造、人畜分居等配套工程建设,展现了农村人居新面貌。由于工作落实到位,在往年的基础上,全乡建成沼气池343座,各式生态卫生厕所70间,取得较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广大群众大力支持。种植树林成活率达75%。

文化

名称来历

嘉靖(1522~1566年),镇圩瑶族乡建圩,清康熙,因建在三鲜镇旁而得名镇圩、后瑶族人口增多,故而得名。

群众文化

镇圩瑶族乡是全县有名的“文体之乡”,群体性文体活动十分活跃,现有农民业余文艺团体4个,业余演员100多名。瑶乡人民在长期的文体工作中积淀了浓厚的文化底蕴。二十几年来,瑶乡文艺工作者多次组织节目参加市、县比赛,获得优异成绩。瑶乡本土艺术家自编自演的充满浓郁的瑶族风情的文艺节目“上刀山下火海”、《猴鼓恋粥筒》、《猴王戏鼓》、《芭蕉熟了》等已成为瑶族文化经典节目而闻名遐迩。

民俗节庆

每年的农历五月二十九是“布努”瑶的节日,称“达努节”。镇圩等地瑶胞称“排玖”节(瑶年之意)。排玖节热闹非凡,节日内容别具一格。过排玖节瑶家户户杀鸡宰羊,就餐时相互用碗敬酒,来往不拒,尽情欢饮。最为有趣的是吃“肉串”——用筷条把肉穿成串,每串七块,用以敬人且受敬者不能推托。宴后,跳起瑶族的猴鼓舞、雷公舞、打猎舞,彻夜不眠。达努节的歌舞再现了瑶族先民狩猎、农耕、与大自然斗争的情景,表现出瑶族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对美的向往和追求。

瑶乡欢歌

镇圩瑶族乡一带流行“欢歌”,俗称“做欢”。旧时每逢圩日或喜庆节日,亲戚朋友相见便欢歌相互问好;特别是朋友相聚,喝上二三两米酒后,欢歌便更加来劲了。农村婚嫁喜庆、红事白事,常请人欢歌。欢歌种类有“欢叹”(赞美性欢歌)、“欢苦”(忆苦性欢歌)等。婚嫁喜庆,多用“欢叹”;白事烦事,多用“欢苦”。婚嫁喜庆欢歌常用多男多女对欢或合欢,以增加热闹气氛;白事烦事多是独欢,少用对欢和合欢。“欢苦”时,听者往往动情落泪,特别是白事欢歌时,亲戚朋友往往泣不成声。

欢歌是瑶乡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抢救和传承瑶乡欢歌已刻不容缓。

民间传说

镇圩瑶族乡一带流传着许多优美的民间传说和故事。如《特堀(kū)回家扫墓》、《牙拷的故事》、《小孩变猴子的故事》等。

《特堀(kū)回家扫墓》故事传说:特堀(瑶语译音)每年农历三月清明节前后便回家扫墓。特堀回家扫墓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天昏地暗,电闪雷鸣,人们都躲在家里不敢出门。所以每年清明节前后大风刮起的时候,人们便说:“特堀(kū)回家扫墓了。”。如果哪年农历三月过后没有刮大风,人们便说:“今年特堀(kū)没有回家扫墓。”如果哪年开春后早早便刮起大风,人们便相互问候:“今年特堀(kū)回家扫墓早啊?”。每年人们都盼望特堀回家扫墓,因为特堀回家扫墓,春雨便倾盘而下,开春种植就有希望了。

《牙拷的故事》说:从前有个“牙拷”(瑶语译音,指生活在山里多毛类似人的坏魔头),专骗小孩来吃。有一天,天了,她趁大人们不在家,便从山里出来骗小孩吃。她见一个小孩关在家里不出来,便学着妈妈声音叫:“孩子,我是妈妈,快开门让我进去。”小孩很聪明,天黒看不见不开门,叫她先把手伸进来摸摸认认是谁。牙拷把手伸进去,小孩一摸,毛绒绒的,便说:“毛手毛脚是牙拷,皮肤光滑是我妈。”牙拷一听,便去找两个鸡蛋打烂涂抹在手臂上,再敲门再叫再伸手进去,小孩摸摸滑溜溜的手臂,以为是妈妈,便开了门。牙拷把小孩抓到山里准备享用。聪明的小孩说:“让我帮你锤背后再吃也不迟呀。”牙拷同意了,便让小孩帮锤背梳头。小孩趁机把牙拷的长发捆牢在树上,便跑了。牙拷起身追赶,结果被困住了,又起劲一拉,结果把头皮拉掉了一大块,痛苦地乱叫乱跳,也顾不上抓小孩了。小孩因此安全回到了家。

《小孩变猴子的故事》说:从前有一个妈妈,生了几个小孩,因为年景不好,粮食没有收成,家里没有饭吃了,于是便把孩子们叫来,用棉花一个个把他们的屁股塞上,然后把他们赶上后山去了。过了很久,到了好年景,家里粮食够吃了,妈妈想孩子们了,便对着后山呼叫:“孩子们,回家了!孩子们,回家了!”山上的孩子们听到了,回答到:“山上的桃子红了,香蕉也绿了,我们不回去了,妈妈!”妈妈听了,哭成了泪人。孩子们在山上生活,后来变成了猴子,

民族习俗

“添粮做寿”:瑶乡人有给老人“添粮做寿”的习俗,也叫“补寿粮”。老人过了60岁生日,其子孙便为其准备一个小缸装盛寿粮。平时若有小恙,便取寿粮缸中米煮一些吃,但切忌将米吃完,否则不吉利。缸内米要添加,一般在重阳节时添加,可一次补满。人们认为重阳是享寿九十九的吉利日子,此日添粮补寿,可以活过百岁以上。“添粮做寿”习俗表达了瑶乡人祈愿老人安享晚年的美好愿望。

“神”:瑶乡家家户户主屋都有一个神龛,主要供奉祖先牌位、财神、土地神等。神龛一般处于主屋厅堂正中心。逢年过节家家户户便杀鸡杀鸭供奉,烧香顶礼膜拜,祈求祖先保佑发财平安健康。

土地庙”:瑶乡一般一个村有一个大的土地庙。有的庄屯还有自己小的土地庙。逢年过节,特别是春社(农历二月初二)、秋社,家家户户便具鸡鸭酒肉前去供奉,烧香顶礼膜拜,祈求保佑农作物丰收,人畜兴旺,发财平安健康。

“拾骨葬”:瑶乡俗称“捡骨”,是一种二次葬的葬礼活动。在亲人死后,先行筑坟土葬,过三五年后,择吉日良辰,再挖土开棺拾骨安放于金坛区中,然后迁葬。瑶乡人认为,拾骨葬是帮助先人灵魂从地下回到地面,以便逢年过节能回家与亲人团聚。

特色美食

大盘肉、粉蒸肉、粉肠肉、清水羊肉白切羊肉、手抓羊蹄、白切土鸡、清蒸黄峰鱼、黑豆猪脚煲、黑豆饭五色糯米饭、竹筒饭、清煮白玉米粥、清煮黄玉米粥、烤红薯等。

代表人物

蓝天锡(1915—1950)镇圩乡洋造村排王屯人。1942年秋考进南武师范(校址南宁市)。在校积极参加抗日救亡会的宣传活动。蓝天锡离校回乡不久,便到崇左市驮驴镇当税收员,期间常与中共地下党员黄建成(建国后曾任隆山县县长)来往,思想倾向革命。

1948年3月,蓝天锡回镇圩乡洋造村排王屯,串连蓝天球(改名蓝太阳),蓝天威、蓝田县青、蓝景安等组织兄弟会。兄弟会派蓝天锡、蓝景安前往北六区古蓬游击队联系培训。5月,蓝天锡、蓝景安从古蓬回镇圩乡洋造村,在弄昆屯召集会议,宣布成立洋造武工队,共有10人枪,蓝天锡被推选任队长。武工队在洋造山区活动,不久,队伍增至45人枪。

1949年10月上旬末,武工队组织400多人枪进攻镇圩乡公所,勒令乡长胡庭秀缴械投降。胡庭秀假作投降,武工队派地方绅士罗西文到乡公所同胡庭秀谈判,胡不肯缴械。蓝天锡下令进攻,胡带随从10多人枪突围逃跑,游击队攻下镇圩乡公所,俘敌60多名,缴获长短枪73支,镇圩宣布解放。

1949年11月,成立镇圩乡人民政府,蓝天锡被委任为乡长。1950年4月9日上午,蓝天锡等人在西燕区人民政府开会,土匪突然袭击。蓝天锡转移到西部燕街道覃春更(暗匪)家中躲藏,覃春更引匪来捕。当夜,被土匪杀害于西燕街北木棉边。

旅游

镇圩峰林区

上林县峰林区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中部地区,属石灰岩发育的岩溶地貌。峰林区内地下河发达,地面水源少,渗水漏水严重。石山光秃,土地比较贫瘠。县境内有4片峰林区,其中镇圩峰林区面积113平方公里,包括镇圩全乡范围。诸峰海拔一般在500至700米之间,东罗的达川山海拔770.6米、皮毛山697米、猴子山615米,正浪的达好山海拔760米,镇马的寨良山海拔660米,古登的正好山海拔660米。

镇圩瑶族乡境内属卡斯特地地貌,石山林立,地下河网丰富,石山洞穴多样,旅游资源丰富。比较有特色的有:

(1)洋造至佛子十里石林。景点位于洋造村至佛子村一带,分布于公路两侧。沿路十里石山形态各异,怪石嶙峋,有如利剑拔地而起,有如天国亭台楼阁,令人震撼。

(2)东罗那拉青天泉。景点位于东罗村那拉屯,青天泉泉水从山脚巨石夹缝中流出,清澈见底,冬暖夏凉,四季长流,是游泳和放松身心的好去处。

(3)侃侯岩等石山洞穴景观。前两个旅游开发项目已上报县及有关部门,争取资金扶持,开发利用。

镇圩名山主要有:

1、达川山。位于东罗村西南3公里,主峰海拔770.6米,西南山腰蕴藏滑石矿,主峰北面有岩陵洞。系镇圩瑶族乡第一高山。

2、达好山。位于正浪村民委员会驻地西北约2.5公里,与马山县作分水岭,主峰海拔760米,山石黑色。

3、狮子山。位于东罗村民委员会驻地南约1.5公里,主峰海拔651米,岩体属石灰石,山腰以下为土坡,蕴藏有丰富的滑石。

4、达扎山。位于排红村民委员会驻地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公里,主峰海拔638.9米,上设有航空标志。

景点开发

在要把“金山银山”变回绿水青山的东罗村里东庄,如今有一个“瑶族风情园”旅游项目,他们要在流过村里的清清河中的一座小洲打造成瑶族风情园,还要在附近建设“青天泉游泳池”和“拉长石林”,用瑶乡的民族风情和自然景观吸引八方游客。这个被列入南宁市“百村示范”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村,虽然各家各户心中装的其实也是“金山银山”,但眼中却早已满是青山绿水的憧憬。

卡通风格的橙色IP地址图标,带有网络符号

上林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上林县统计局.2021-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