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会谈

庐山会谈,是1937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在庐山举办的关于国共合作的两次谈判。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共产党及时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大政策主张,并与国民党先后在西安市杭州市、庐山等地进行和谈,为国共两党结束内战、走向合作抗日奠定基础。1937年6月8日至15日,周恩来与蒋介石在庐山展开多次会谈,周恩来携带的《关于御侮救亡、复兴中国的民族统一纲领》被蒋介石置之不理,蒋介石提出成立“国民革命同盟会”等不合理要求,周恩来据理力争但未取得突破。6月18日,周恩来返回延安市,第一次庐山谈判无果而终。

1937年7月13日,周恩来、博古、林伯渠等抵达庐山与蒋介石再次谈判,蒋介石提出中国工农红军改编后各师直隶行营等要求,周恩来提交《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并就红军指挥问题与蒋介石沟通,蒋介石态度冷淡且不愿发表宣言,仅口头承认中共陕西省委。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谈话会上发表了著名的“抗战宣言”,这是他对抗日的最鲜明的表态,受到中国人民的普遍拥护。7月18日,周恩来离开庐山飞往上海观察形势。8月13日,淞沪战争爆发,国军损失惨重,蒋介石急需红军开赴前线协同抗日。9月22日,中国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9月23日,中央通讯社发表了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讲话》,实际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中国共产党的宣言和蒋介石的讲话发表,宣告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两次庐山谈判肯定了国共合作抗日的大方向,在两党合作形式与核心权益上达成共识,确定了中国工农红军改编和释放政治犯等原则,是国共和谈中的重大成果,对于国共两党的沟通、融合、合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会谈背景

1931年9月18日,日本悍然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共产党及时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大政策主张,并与中国国民党先后在西安市杭州市、庐山等地进行和谈,为国共两党结束内战、走向合作抗日奠定基础。

其中两次庐山谈判,是指国共两党1937年6月上中旬和7月中旬在庐山举行的关于国共合作的两次谈判。它们既是1937年2月上旬到3月中旬西安谈判、1937年3月下旬杭州谈判的继续,也是1937年8月南京谈判的基础,是西安事变后国共多次谈判的重要组成部分。

会谈过程

第一次庐山谈判

1937年6月4日周恩来抵达庐山,6月8日至15日期间,与蒋介石展开多次会谈,宋美龄宋子文、张冲参与其中。周恩来携带《关于御侮救亡、复兴中国的民族统一纲领》,希望以此作为两党合作的核心基础,然而蒋介石却对该纲领置之不理,转而提出成立“国民革命同盟会”,企图借此切断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的联系,实现“溶化”共产党的目的;同时,他取消了此前杭州谈判中“允许共产党适时公开”的承诺,规定中共代表参加国民大会时不得使用共产党名义,还称“其他各党派不必谈合作,由中央尽量收容”,更推翻了“中国工农红军改编后在三个师上设总司令部”的约定,要求毛泽东、朱德出洋,计划以政治训练处代行红军指挥权。周恩来据理力争,多次与宋美龄宋子文、张冲沟通协调,但始终未能取得突破。6月17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书记处共产主义国际报告谈判结果,未获直接回应。6月18日,周恩来返回延安市,第一次庐山谈判最终无果而终。谈判结束后,中共中央在6月18日的延安会议上决定,在组织国民革命同盟会问题上作出重大让步,但明确提出“必须以共同承认的纲领作为合作基础”“承认蒋介石依据纲领有最后决定之权”,为后续谈判保留空间,同时通过南京与延安刚接通的电台告知对方,需待拟好两党合作宣言并收到蒋介石复电后,周恩来再赴庐山

第二次庐山谈判

1937年7月,第二次庐山谈判在局势变化中推进,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全国性抗日战争正式开始。7月13日,周恩来、博古、林伯渠抵达庐山,当天张冲传达蒋介石意见,称中共所拟国民革命同盟会纲领可讨论,但中国工农红军改编后“各师须直隶行营,政治机关只管联络”,这与6月谈判内容出入极大。7月15日,周恩来致函蒋介石,指出其要求不仅难以落实,还会让中共失信于党内同志,影响后续合作,强调华北战事紧急,苏区改制与红军改编需迅速解决,同日还向蒋介石提交了7月4日起草的《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宣言以团结抗日、实行民主政治为主旨,重申拥护三民主义、取消苏维埃政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等四项保证。7月17日,张闻天、毛泽东电示周恩来等人,从大局出发同意中国工农红军改编后平时设政训处(朱德为正主任、彭德怀为副主任),但战时必须设军事指挥部以利统帅,当天周恩来等与蒋介石、邵力子、张冲会谈,建议以该宣言作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并尽快发动全国抗战,可蒋介石态度冷淡,即便修改了宣言也不愿发表,企图回避共产党合法化问题,不过在博古的极力争取下,蒋介石最终口头承认了中共陕西省委。同日,蒋介石在庐山谈话会上发表了著名的《抗战宣言》:“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这是蒋介石对抗日的最鲜明的表态,受到全国人民的普遍拥护。7月18日,周恩来将允许各报刊载宣言、国民党中央发书面谈话表示赞同等12条意见通过宋美龄转交蒋介石后,离开庐山飞往上海观察形势。7月19日,蒋介石在庐山对卢沟桥事件发表谈话说:临到最后关头,惟有坚决牺牲,吾人只准备应战,而并非求战。

后续发展

1937年7月21日,周恩来、博古、林伯渠回电张闻天、毛泽东称,建议立即自行改编三个方面军,使各方面军都能独立工作。同日他们又以基本相同的内容电告朱德、彭德怀,并且预言“如中日全面开战,则《宣言》即可发表”。7月27日,蒋鼎文致电周恩来转告蒋介石的话,要求中国工农红军迅速改编出动抗日,周恩来则提出中国国民党需迅速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的条件。次日,周恩来、博古、林伯渠返回延安市,与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书记处商议红军改编出动抗日事宜,决定主力红军集中在三原县迅速改编,编为三师,四万五千人,上设总指挥部,朱德为总指挥,彭德怀为副总指挥。8月13日,淞沪战争爆发,国军损失惨重,蒋介石急需红军开赴前线协同抗日。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9月23日,中央通讯社发表了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讲话》,实际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中国共产党的宣言和蒋介石的讲话发表,宣告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重要成果

两次庐山谈判是1937年西安事变后国共合作进程中的关键环节,尽管谈判中双方交锋激烈,且蒋介石处于相对强势地位,但仍取得多方面重要成果,为第二次国共合作最终实现奠定基础。

首先,谈判坚守合作抗战的民族大义,明确了国共合作的正确方向。中共在反驳蒋介石诸多限制的同时作出让步,如原则同意合组革命同盟会、承认中国国民党事实上的领导地位并按要求改制改编;蒋介石虽提出苛刻条件,却也在民族大义主导下逐步妥协,其取消共产党名称的最初设想未能实现,最终在9月通过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使中共获得完全合法地位。

其次,在两党合作形式与核心权益上达成共识。第一次谈判中,蒋介石提出组织国民革命同盟会并要求取消中国共产党党籍,中共原则同意后提出共同纲领与干部名单,虽最终同盟会未组建,但中共保留了政党名称;关于中国工农红军改编,双方从西安谈判时的巨大差距(中共提12个师、中国国民党提2个师)逐步缩小,第一次庐山谈判确定红军编为3个师12个团共4.5万人,与中共诉求基本吻合,且蒋介石放弃了要求朱德、毛泽东“出洋”的提议,改为同意二人“出来做事”,为中共保留领导核心奠定基础。

再者,明确了边区政府组建与部分政治权益。双方约定成立边区政府,正职由国民政府从中共推荐的国民党人士中选任、副职由中共推荐,实质承认了中共边区政府的合法地位;同时,蒋介石同意分批释放狱中共产党员,允许中共代表出席国民大会与国防会议,还承诺解决破坏国共合作、为难中共的相关问题。

此外,蒋介石对中共的严苛预设方针大幅松动。其谈判前制定的“军事严限、勿准宣传、断绝与各党派联系”等10条方针,在实际谈判中多未落实,如不再强制限制中共与共产国际的联系,对中国工农红军改编后的管理也从“只设政训处”逐步让步,为后续红军设立指挥机关埋下伏笔,且第二次谈判后不到10天,蒋介石便电催中共按谈定内容10天内完成改编,明示将发表三个师的番号及主官名单,推动红军改编进入实质阶段。

历史意义

两次庐山谈判,肯定了国共合作抗日的大方向,确定了红军改编和释放政治犯等原则,是国共和谈中的重大成果,对于国共两党的沟通、融合、合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共两次庐山谈判有多激烈?蒋介石想逼毛泽东朱德“出洋”.今日头条.2025-09-04

抗战热血 山河作证.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25-09-04

1937年国共两党的秘密谈判——以两次庐山谈判为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5-09-04

庐山会谈.人民网.2025-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