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未然(1913年11月1日—2002年1月28日),原名张光年,湖北省光化县(现老河口市)人,中共党员,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编辑家,第三、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十四大、十五大特邀代表。
1927年,光未然在家乡参加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同年加入中国共青团。1929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考入武昌私立武昌中华大学中文系。1935年,光未然退学到武昌安徽中学任教。1936年,光未然开始与冼星海、张曙合作创作抗日救亡歌曲。1937年,光未然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光未然参加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艺术处的工作。1938年11月1日,光未然创作了长诗《黄河吟》。1939年1月,光未然率领抗敌演剧第三队赴延安市。3月31日,大合唱《黄河吟》完成了全部音乐旋律的创作,并在排练期间将名字改成了《黄河大合唱》。1940年,光未然在重庆从事文艺活动。
1941年,受周恩来委派前往缅甸,主编《新知周刊》,任缅甸华侨青年战时工作队总领队。1942年,光未然任北门出版社和《民主曾刊》编辑。1946年起,光未然先后在北方大学艺术学院、华北大学文艺学院主持教学工作。1949年,光未然回到北京,历任中央戏剧学院教育长、创作室主任,文化部艺术局副局长,《剧本》《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中国戏剧家协会党组书记,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国共产党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心雕龙学会会长等职务。2001年,他创作的《骈体语译文心雕龙》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2002年,光未然在完成了《张光年文集》的编审工作后,于同年1月28日16时15分在北京辞世。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13年10月24日,光未然生于老河口市一个钱庄职员的家庭。父亲张云程,母亲陈树德。青少年时做过商店学徒、书店店员和小学教员。1927年,光未然在家乡参加第一次中国革命战争。同年,光未然加入中国共青团。1929年,光未然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光未然考入武昌私立武昌中华大学中文系。1933年,光未然参加秋声剧社任社长。1935年,光未然退学到武昌安徽中学任教。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起,光未然在武汉开始从事进步戏剧和新文学活动。光未然在报刊上发表文艺论文,组织剧社(秋声剧社,拓荒剧团),创作独幕剧,歌颂抗日志士,表现民族觉醒。
工作经历
1936年,光未然到上海市,结识了作曲家冼星海和张曙,并开始与他们合作创作抗日救亡歌曲。1937年,光未然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春,光未然回到武汉,参加新成立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艺术处(处长田汉)的工作,负责组建十个抗敌演剧队和一个孩子剧团。同时与冼星海等作曲家创作了许多抗战歌曲。同年9月9日,他作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西北战地宣传工作视察员及总领队,带领抗敌演剧三队前往西北第二战区吕梁游击区进行宣传抗日活动和慰问演出。同年,光未然创作的《街头剧创作集》出版。
1938年11月1日,光未然创作了长诗《黄河吟》。1939年1月,光未然率领抗敌演剧第三队赴延安市。3月31日,大合唱《黄河吟》完成了全部音乐旋律的创作,并在排练期间将名字改成了《黄河大合唱》,并于同年4月在延安首演。1940年,光未然在重庆从事文艺活动。同年12月15日,参加由李凌等人在重庆临江门戴家巷口留法、比、瑞同学会举行的《黄河大合唱》演唱会,并担任朗诵。同年,创作长篇叙事诗《屈原》。1941年皖南事变后,光未然受周恩来委派前往缅甸,主编《新知周刊》,任缅甸华侨青年战时工作队总领队。1942年2月中旬,光未然参加在缅甸曼德勒连续三天公演《黄河大合唱》,慰问中国远征军及当地华侨,这是《黄河大合唱》首次在海外演出。同年,光未然回到云南省,任北门出版社和《民主曾刊》编辑。
1943年3月到1944年9月,光未然搜集整理彝族民间叙事长诗《阿细的先鸡》,是整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遗产的一项开拓性工作,根据流传的民俗音乐编写了长篇叙事诗《阿细人的歌》,同时创作了抒情长诗《绿色的伊拉瓦底》。1944年,光未然在云南与李公朴、闻一多一道从事民主运动和诗歌朗诵活动。1945年10月,光未然离开昆明市来到北平市。1946年,光未然由北平进入华北解放区,先后在北方大学艺术学院、华北大学文艺学院主持教学工作。1949年,光未然回到北京,历任中央戏剧学院教育长、创作室主任,文化部艺术局副局长;《剧本》、《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中国戏剧家协会党组书记,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党组副书记、党组书记、作协副主席、作协名誉副主席,第三、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心雕龙学会会长。2002年,光未然在完成了《张光年文集》的编审工作后,于同年1月28日16时15分在北京辞世,享年89岁。
主要作品
论文集
参考资料
论文
参考资料
诗集
参考资料
歌词
参考资料
长诗
参考资料
出版图书
参考资料
个人生活
1949年11月1日,光未然与黄叶绿(1926.1.3 - 2014.1.1)在北平市结婚。
家庭关系
参考资料
社会任职
参考资料
人物轶事
1939年1月,光未然在汾西县勍香镇坠马左臂骨折,抗敌演剧三队陪同将他送往延安边区医院治疗。2月26日,已在延安鲁艺任教的冼星海听到消息后到医院看望光未然,两人谈起了合作写大合唱作品的可能。由抗敌演剧三队队员胡志涛笔录,2月26日起,光未然在病床上连续五天口述,把原来酝酿的长诗《黄河吟》一气呵成地写成了《黄河吟》八段组诗歌词。3月11日,光未然从医院来到了延安南门的西北旅社,演剧三队专门请来了冼星海。光未然详细介绍了大合唱《黄河吟》的结构、体裁形式和八个章节:男声合唱、男声独唱、朗诵歌曲(配乐长诗朗诵)、齐唱、对唱、女声独唱、轮唱、大合唱。每首歌前冠有“说白”,作为歌声的引子,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八首歌曲之中,有一首是长诗朗诵《黄河之水天上来》。光未然一气吟诵了四百行的歌词,掌声中,冼星海站立起来,一把将歌词稿抓在手里说道:“我有把握把它谱好!我一定及时为你们赶出来。”百忙中,冼星海从3月26日起连续六天时间里,谱写大合唱《黄河吟》。3月31日,大合唱《黄河吟》的全部音乐旋律创作完成。三队开始排练大合唱,冼星海经常来指导,在这期间大合唱的名字改成了《黄河大合唱》。
后世纪念
2018年,老河口市光未然小学在校园内建成光未然陈列馆,生动直观地展现光未然的成长经历、《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过程等。
所获荣誉
作品荣誉
参考资料
人物评价
奔涌的黄河将铭记他的才情!怒吼的黄河将铭记他的诗章!(光明日报评)
光未然.豆瓣读书.2025-09-04
光未然.荆楚网.2020-09-28
《黄河大合唱》历史人物介绍 ---- 光未然.黄河大合唱官网.2025-09-03
诗人光未然黄河的歌者.光明日报.2025-09-04
骈体语译文心雕龙.豆瓣读书.2025-09-04
光未然 Weiran Guang的全部作品 (19) .豆瓣图书.2025-09-04
老河口市光未然小学:打造“一馆三区”红色文化校园 .湖北文明网.2025-09-04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歌曲100首.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歌曲100首.2025-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