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科

鹦鹉科(拉丁学名:Psittacidae),是鸟纲鹦鹉目下的一个科,属于攀禽类。截至2023年,鹦鹉科共有37属180种。鹦鹉科主要分布在亚洲南部、澳洲、非洲及中南美洲,大部分生活于森林,有一些种类以地栖为主。

鹦鹉科鸟类大小差别悬殊,体长83~991毫米,体羽常为绿色、绿蓝色、红色等。嘴坚硬具钩,钩内有锉状构造,舌肉质而柔软。脚有四趾,二趾向前,二趾向后,适于攀缘生活。鹦鹉是很喧闹的鸟类,鸣声粗砺单调,有些种类经驯养后,能模仿人语。其主食果肉及其他植物,大多营巢于树洞、岩石裂隙中,卵纯白色,早成雏晚成雏。绝大部分鹦鹉为单配制,雌雄鸟通常结为终身伴侣。

2021年,鹦鹉科中有9种被中国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都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截至2025年11月,鹦鹉科有较多物种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其中0.3%为野外灭绝(EW),3.8%为灭绝(EX),4.6%为极危(CR),6.6%为濒危(EN),12.7%为易危(VU)。

分类

鹦鹉科是鸟纲鹦鹉目中的一个科,属于攀禽类。鹦鹉类因其独特的形态结构,无论在鸟类传统分类系统还是鸟类脱氧核糖核酸分类系统中,都归属于鹦鹉科。在某些论著中,也有将吸蜜鹦鹉类和凤头鹦鹉类独立成科。截至2023年,鹦鹉科共有37属180种。

以上资料来源于:

形态特征

鹦鹉科鸟类大小差别悬殊,体长83~991毫米。鹦鹉在鸟纲分类系统树上独出一枝,与其他目鸟类没有连续性,鹦鹉最突出的特点是嘴和脚的结构。嘴外形似鹰和鸮类,有的钩状嘴的弯度甚至超过鹰和鸮,嘴钩内有锉状构造,上嘴基部跟鹰类一样有蜡膜,多数有毛,鼻孔开在蜡膜中。上嘴跟头盖骨由可动关节相连,所以鹦鹉的嘴能稍向上张开,这是其他鸟类所没有的。鹦鹉的舌是微妙的感觉器官,呈厚的肉质,尖端呈梨形或呈毛刷状乳突。脚的构造也很特殊,其第二三足趾向前,第一四足趾向后,为对趾足。翅形稍尖,初级飞羽10枚,缺第5枚次级飞羽。尾长短不一,具12枚尾羽。跗骨短健,被以细鳞。趾4枚。前后皆两趾,适于攀树。体羽常为绿色,或绿蓝和红色等,甚为艳丽。雌雄相差不多,幼鸟与雄鸟相似。

鹦鹉按体型大小可分为小型鹦鹉、中型鹦鹉和大型鹦鹉三种。常见的小型鹦鹉有虎皮鹦鹉等,中型鹦鹉有牡丹鹦鹉属虹彩吸蜜鹦鹉绯胸鹦鹉大紫胸鹦鹉等,大型鹦鹉有金刚鹦鹉蓝黄金刚鹦鹉等。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鹦鹉科分布于亚洲南部,澳洲、非洲及中南美洲。澳洲种类最多,中南美洲最繁盛。中国有7种,主要分布于西藏自治区南部、四川省南部、云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栖息环境

大部分鹦鹉都适应于树栖生活,对趾足有利于攀爬树枝,下曲且具钩的嘴端能作为第三足帮助攀爬。所以,森林是它们最主要的栖息地。有一些种类以地栖为主,但也可以自由地停歇和攀爬于树枝间,并在树上营巢。

生活习性

食性

鹦鹉科鸟类取食浆果、谷粒、花蜜及其他植物性食物,有时亦兼食昆虫。为了觅食,它们也常集群飞到果园、农田等处。冬季常会看到结大群的鹦鹉呼啸而过。

习性

鹦鹉是一种很喧闹的鸟类。鸣声粗砺单调,有些种类经驯养后,能模仿人语。

生长繁殖

繁殖

鹦鹉的繁殖时期和持续时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具体的地理位置和食物类型。总体而言,生活于非热带地区的种类因食物供应往往呈季节性,因而较之于热带种类有更加明确固定的繁殖期。如澳大利亚南部的紫顶鹦鹉,繁殖期为8~12月,而生活于澳大利亚北部热带地区的杂色鹦鹉则一年内任何时候都可以繁殖。绝大部分鹦鹉为单配制,雌雄鸟通常结为终身伴侣。双方始终在一起,配偶关系在相互喂食和梳羽中得到进一步巩固。

交配

在交配前,大部分雄鸟会用多种相对简单的动作和姿势在雌鸟面前炫耀,如屈身、跳跃、拍翅和扇翅、摇尾和踱步等。此外,通常还会炫耀体羽中鲜艳的部位,并且在不少种类中,色彩绚丽的眼虹膜会变大,这种现象被称为眼睛的“放电”。当雌鸟准备交配时,会采取典型的蹲伏姿势,让雄鸟骑在上面。而准备交配的雄鸟会在雌鸟背上做出奇怪的踩踏动作。

营巢

鹦鹉科鸟类大都在树洞营巢,有些在石隙或沙堤间,甚至侵占白蚁巢穴。通常不用巢材,少数物种会用少量巢材垫底。

产卵

鹦鹉科鸟类大都利用树洞、岩石裂隙、白蚁巢穴或地面洞穴产卵。卵纯白、椭圆。窝卵数1~11枚;大多数物种雌鸟孵卵,孵化期14~28天,产下第1枚卵即开始孵卵,因此导致异步孵化。

生长发育

鹦鹉科鸟类早成雏晚成雏。雏鸟孵出时裸露,亲鸟从嗉囊中吐出食物喂养之,育雏期18~63天。

保护

种群现状

世界42%的鹦鹉被IUCN列为濒危或近危,自1600年以来已经有至少9个物种灭绝。这是因为它们是留居物种,森林栖息地容易遭受破坏。此外,鲜艳的羽色和善于模仿人言的天性,使鹦鹉自古以来就在宠物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从野生鸟类捕获,长途贩运,进入市场,到被人工驯养,其成活率是1:17,大量野生鹦鹉因此而遭遇厄运。

中国的野生鹦鹉常在秋收前群集啄食快要收获的谷物,在树林中又喜欢啄食嫩芽和果实,所以它们是农林的害鸟,特别在数量多时为害相当严重。但因鹦鹉数量下降,已不能造成大的危害,故鹦鹉科所有种均被列为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严禁猎捕。

在世界,鹦鹉的危害与养殖保护问题也备受人们关注。2001年在新西兰威斯特兰国家公园,贴着这样一张特别醒目的告示:“当心您的轮胎被鹦鹉吃掉!”原来,在新西兰有一种“食肉鹦鹉”,它的体长约50厘米,这种浑身长着褐绿色羽毛的动物从不会满足于对一般食物的享受,有时兴起,还会把汽车上可以嚼得动的诸如轮胎等东西,拿来当成一顿美食。虽然威斯特兰国家公园贴出了这样一个告示,但大部分人只是在真正领教了食肉鹦鹉的破坏力后,才会感到十分震惊:公园内的霸营者早上一醒来,经常发现他们的汽车轮胎已经被啄得乱七八糟,有时候,汽车前玻璃上的雨刮莫名其妙地就不见了。这一切都是食肉鹦鹉的丑行。为此开始了一场人与食肉鹦鹉的大战,经过长期斗争,人类消灭了至少15万只食肉鹦鹉。但是,当地的野生动物专家立刻意识到这样做有可能会破坏该地区的生态平衡。于是,1986年,保护食肉鹦鹉的法律正式颁布。但在法律颁布时,食肉鹦鹉的数量已经仅剩下约3000只了。

在巴西等地,野生金刚鹦鹉是一种生活在热带美洲的长尾大鹦鹉,羽毛色彩斑斓,由于这种鹦鹉十分美丽,成为偷猎者最喜欢捕捉的对象,然后把它们卖到世界去赚大钱,这样一来金刚鹦鹉的数目越来越少,几近灭绝。为了保护金刚鹦鹉,巴西政府支持成立了金刚鹦鹉保护协会,他们是从1990年开始寻找野生金刚鹦鹉的,最后终于找到了唯一的一只,是一只雄性鹦鹉,从那以后生物学家一直在观察它,截止到2001年还没有发现第二只野生的金刚鹦鹉。

保护等级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截至2025年11月,鹦鹉科中有395个物种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见下表: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2021年,鹦鹉科中有9种被中国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即短尾鹦鹉(Loriculus vernalis)、蓝腰鹦鹉(Psittinus cyanurus)、亚历山大鹦鹉(Psittacula eupatria)、红领绿鹦鹉(Psittacula kramer)、青头鹦鹉(Psittacula himalayana)、紫红头鹦鹉(Psittacula finschii)、花头鹦鹉(Psittacula roseata)、大紫胸鹦鹉(Psittacula derbiana)、绯胸鹦鹉(Psittacula alexandri),都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中,除了粉脸牡丹鹦鹉属(Agapornis roseicollis)、虎皮鹦鹉(Melopsittacus undulates)、鸡尾鹦鹉(Nymphicus hollandicus)和红领绿鹦鹉(Psittacula krameri)容易饲养和繁殖,人工培育十分成功而未列入附录外,其他鹦鹉均被列入附录I或附录II。

主要价值

鹦鹉科鸟类羽色花丽,有些种类驯养后能模仿人会说话,表演技巧、当盲人的向导等,不但是有趣的观赏鸟类,而且可驯养来为人类服务。

长相惊艳但生存堪忧,我们为什么要关注鹦鹉保护?.百家号.2025-11-19

Psittacidae.itis.2025-11-16

浏览分类树.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5-11-19

..2025-11-17

Psittacidae.iucnredlist.2025-11-19

鹦鹉不仅会说话,还会“打高尔夫球”.百家号.2025-11-19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iucnredlist.2025-11-19

..2025-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