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艾黎(英文名:Rewi Alley,1897年12月2日-1987年12月27日),男,新西兰人,社会活动家、教育家、作家,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工合运动的重要发起人,培黎学校创始人,新西兰和中国两国友好的早期奠基人之一。
路易·艾黎出生在新西兰南岛克赖斯特彻奇斯普林菲尔德镇,出身于教师家庭。1916年,路易·艾黎未到法定年龄就执意去参军,被派往法国前线与德军作战,战后获授勇士勋章。“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回到新西兰,与人合办一家牧场。1927年4月21日,路易·艾黎抵达上海市,在工部局消防处任职。20世纪30年代,路易·艾黎受进步思想影响,积极参加了在上海的国际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小组,并和中国共产党建立了联系。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与埃德加•斯诺夫妇在非敌占区发起组织工合运动,进行生产救亡,解决军需民用,支援抗战。1938年8月,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在武汉成立,路易·艾黎任代理总干事,兼任国民政府行政院技术顾问。1939年1月,宋庆龄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创建工合国际委员会,路易·艾黎任实地工作秘书。路易·艾黎奔走大半个中国,使“工合”运动在中国广泛开展。为了给“工合”运动培养技术员和指导员,路易·艾黎在凤县双石铺镇镇、山丹县等地创办了培黎工艺学校。1952年,他被推选担任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联络委员会委员,专职从事维护世界和平运动的工作。1953年,路易·艾黎定居北京,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各国人民友好事业。晚年,路易·艾黎主要从事游历、考察、写作,宣传报道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1987年12月27日,路易·艾黎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九十岁。2024年5月24日至25日,路易·艾黎塑像揭幕等一系列纪念活动,在克赖斯特彻奇及其所属的坎特伯雷地区举行。路易·艾黎塑像由中国和平发展基金会向克赖斯特彻奇市议会捐赠,由中国画家、雕塑家袁熙坤主持制作。
路易·艾黎在中国生活和工作了60年,将毕生献给了中国民族独立和国家建设事业。他提出的“手脑并用、创造分析”教育理念并创办的培黎工艺学校,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同时也为西部落后地区发展经济探索出了一种综合开发模式。他为发展中国人民同新西兰及各国人民间的友谊作出了重要贡献,被北京市政府授予“荣誉市民”称号,还被甘肃省政府授予“荣誉公民”称号,2009年被评为“中国缘·十大国际友人”。邓小平为他题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永垂不朽”。他被新西兰政府授予女王社会服务勋章,被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授予文学荣誉博士学位。路易·艾黎著有诗歌等,并翻译了不少中国的古诗词。
人物经历
早年时期
1897年12月2日,路易·艾黎出生于南岛坎特伯雷地区克赖斯特彻奇斯普林菲尔德镇。他的祖父是早期从爱尔兰到新西兰的移民,父亲弗雷德里克·詹姆斯·艾黎,是当地一所中学的校长、教师,笃信社会进步,是个先进的社会主义者。母亲克拉拉·玛利亚·白金汉,出生于英国诺福克郡,是从英国到新西兰的移民,在一个农场主家里当教师,是新西兰早期妇女普选权运动的倡导人之一。路易·艾黎是父母七个孩子中的老三,自幼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和性格锻炼。1912年,路易·艾黎进入基督城男子高校,在克赖斯特彻奇度过了中学时光。
1916年,19岁的路易•艾黎尚在上中学,未到法定年龄,执意去参军。随后,他加入新西兰远征部队,被派往法国作战。在战争中,他表现勇敢,受过两次伤。还参加了欧洲索姆河战役。战后,他获授勇士勋章。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路易•艾黎回到新西兰,与老同学在塔拉纳基合办了一家牧场。由于农场的条件及其恶劣,在不景气的状态下挣扎了六年,路易•艾黎最后不得不放弃。
在中国
青年路易·艾黎对东方尤其是中国怀着好奇心,1927年4月21日,他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抵达上海市。经友人介绍,他在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消防处虹口救火会就职,任消防处小队长。
1929年夏,绥远省遭旱灾,路易•艾黎利用假期去帮助华洋义赈会组织修建民生渠的工作。1932年,他到湖北武汉三镇进行水灾救济工作,为洪湖抗洪人民运送救济粮。同年,他被任命为工业科工厂督察长,负责检查租界工厂的防火措施。1934年,路易·艾黎参加了国际性的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并和中国共产党建立了联系。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导致工厂被毁,大批工人失业。路易•艾黎与埃德加·斯诺夫妇发起组织工合运动,其主旨是在非敌占区将失业工人和难民组织起来,建立工业生产合作社,进行生产救亡,解决军需民用,支援抗战。1938年4月,路易·艾黎与埃德加·斯诺夫妇在上海成立了第一个工业合作社促进委员会。在宋庆龄的大力支持和争取下,同年8月,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在武汉成立,路易·艾黎任代理总干事,同时被任命为国民政府行政院技术顾问。1939年1月,宋庆龄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创建工合国际委员会,路易·艾黎任实地工作秘书。1938年至1942年,路易·艾黎奔走了大半个中国,以使工合运动在全中国广泛地开展起来。为了给“工合”运动培养技术员和指导员,1940年,路易·艾黎在江西赣县创办第一所培黎学校。此后,在全国各地试办培黎学校。
中国国民党企图掌控工合组织,遭到路易•艾黎拒绝。于是,他辞去国民政府行政院技术顾问一职,赴延安市帮助共产党继续发展“工合”事业。1942年,他同英国记者乔治·何克在凤县双石铺镇镇创办了培黎工艺学校。1944年,为避免战争影响,学校迁往山丹县,更名为“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山丹培黎工艺学校”。1952年,路易·艾黎参加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在会上被新西兰和平理事会推选担任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联络委员会的委员。此后,路易•艾黎定居北京工作,专职从事维护世界和平运动的工作。晚年,路易•艾黎主要从事郊游、考察、写作,客观宣传报道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1987年12月27日,路易·艾黎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九十岁。
主要思想
教育思想
路易·艾黎在创办、运营管理“培黎”工艺学校期间,引入西方工业文明。他设想发展分散的乡村工业是中国改变落后状况的一种途径,努力探索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半工半读、手脑并用的新型教育,提出“手脑并用,创造分析”的办学宗旨,为中国培养技术人才。他认为:“这样做的目的,是要他们(学生)不要把人可贵的两件宝贝——脑和手之中的任何一个因为不用而退化。”为此,学校建起了机械、煤炭、运输等20多个专业学科、生产小组,边学习边生产,成功实践着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思想和办学理念。
人物贡献
社会活动
支持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
支持抗日斗争
20世纪30年代,路易·艾黎在上海期间,结识了艾格尼丝·史沫特莱、宋庆龄、鲁迅、马海德等知名进步人士。在此期间,路易·艾黎积极参加了在上海的国际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小组,并且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撰写了大量宣传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的文章,并发往国外。这些文章对外国人了解中国的处境,宣传中国革命起了重要的作用。
在进步思想的影响下,路易·艾黎不顾个人安危,积极支持中国共产党的秘密斗争。他的位于上海愚园路22号1315弄4号的住所,成为上海地下党的一个秘密联络据点和避难所。1934年底,中共上海地下组织遭到破坏,党组织将一部电台设在艾黎家中,便利了中共上海党组织与正在长征的中国工农红军保持通讯联系。在此期间,路易·艾黎掩护刘鼎、许光达、李克农,饶漱石等中共地下党的同志和著名社会学家陈翰笙、日本友人鹿天亘、池田辛子等进步爱国人士。路易·艾黎同宋庆龄、艾格尼丝·史沫特莱一起,通过国际友人,多次为红军运送购买医疗器械、药品、无线电通讯器材等物资,输送印刷专业技术人员等。他还冒险帮助中国共产党兑换红军在陕西省缴获的地方钞票,兑换成可以在全国流通的中央法币,给予了当时艰苦作战的红军大力支持。
1936年,按照共产国际的安排,在宋庆龄领导下,路易·艾黎和几个朋友及上海市的国际左派人士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份支持学生呼声和民族解放运动的英文半月刊物《The Voice of China》(即《中国呼声》),于1936年3月15日出版创刊。该杂志的主要任务是揭露日本侵略者的野蛮暴行,声援爱国学生的“抗日救亡运动”。路易·艾黎用了很多不同的笔名,在《中国呼声》上发表了很多文章,帮助宣传中国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斗争。
支持解放战争
路易·艾黎在山丹县运营培黎工艺学校期间,解放前夕,为了防范反动军队的抢劫,他领导培黎师生把全部汽车拆卸埋藏了起来。1949年9月,山丹县城解放,路易·艾黎和学校师生紧急行动,用几天的时间,把此前拆散存放的汽车零部件组装成了20辆汽车,并将埋藏在四坝滩的48桶汽油、5桶机油支援给解放军部队。师生驾驶汽车,运送解放军指战员和军用物资,去解放西北重镇酒泉市、玉门。同时,他还组织起抢修组,夜以继日地为解放军修炮车、枪械和机器。为了支持新生的人民政权,他无偿地从学校为山丹县人民政府架通电线,安装电灯。
发起组织工合运动
路易·艾黎在中国上海担任消防员、工厂首席检察员期间,直接体验到了中国工人恶劣的工作环境,并且认同他们的努力,对他们遭受的苦难和折磨产生了强烈的同情。他积极推动工厂改善劳动条件,改进安全措施,调查罪恶的包身工制度。在此期间,他挽救了许多儿童工人的健康和生命。
抗日战争爆发后,路易·艾黎与埃德加·斯诺夫妇发起并组织“工合运动”。截至1942年,“工合”在整个非敌占区总计建立了约两千个大小不同的合作社和作坊,生产数十种民用消费品和部分军需品,组织失业工人和难民开展生产自救,支援抗日前线,成为中国合作社运动史上最有影响的全国性群众运动。它为供应战时军需民用,特别是援助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游击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
路易·艾黎在海外华侨和同情中国抗战的各国进步社团以及国际友人中募集捐款,购置机器设备等,支持中国的工合运动。截至1945年底,工合国际从美国、英国、加拿大、新西兰、菲律宾、新加坡等国筹集到国际捐款和捐赠物资价值上千万美元,为支援抗战和工合运动做出了重要贡献。路易·艾黎是工合运动的最初发起人之一和实际的长期领导人,因此被人们称为“工合之父”。
促进中新友谊及世界和平
路易·艾黎自1927年起在华工作生活60年,与中国人民风雨同舟,为中国和新西兰架起了一座友谊之桥。
在路易·艾黎的影响下,新中友好协会为中国提供了大量书籍、桌椅等教育物资,多次捐助路易·艾黎创办的甘肃省培黎职业学院,派出新西兰志愿者前往中国支教,邀请中国师生到新西兰进修。同时,新中友协考察团访问中国,让更多新西兰人了解中国历史与文化。
根据路易·艾黎的倡议,新西兰克赖斯特彻奇市与中国甘肃省在1984年建立了友好省市关系。2009年,山丹县人民政府与新西兰克莱斯特彻奇市塞尔温区建立了友好县区关系。
路易·艾黎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各国人民的友好事业,他热爱新中国,宣传新中国,为发展中国人民同新西兰及各国人民间的友谊、增进各国人民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了解,做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中国人民、新西兰人民和广大国际友人的尊敬和爱戴。
1952年,艾黎参加了在中国召开的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在会上被新西兰和平理事会推选担任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联络委员会委员。从此,他定居北京工作,专职从事维护世界和平运动的工作,频繁出席各类世界性会议。先后参加了1955年在赫尔辛基举行的“世界和平理事会”代表大会、1958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世界和平理事会”代表大会、1961年在开罗举行的“亚非团结理事会”特别会议、在新德里举行的“世界和平理事会”会议、在万隆举行的“亚非团结会议”等世界性会议。1960年至1965年期间,艾黎每年都参加“禁止原子弹氢弹世界大会”,投身于推动世界反核武器、防止核武器和维护世界和平运动中。
文化教育
促进教育事业
“工合”运动开展起来以后,各地急需各类技术人员,急需有能力有经验的负责人。于是,路易·艾黎决定举办训练班-培黎学校,为合作社培养技术员和指导员。之所以命名为“培黎”,一是为纪念其先师、裴义理(又名约瑟夫·贝利),二是含有为中华的黎明培养人才之意。
培黎工艺学校吸收贫困劳动人民和逃难人员子弟入学,培养了一大批能吃苦、讲实干的技术人员,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建起了造纸、印刷、机械、化工、纺织、玻璃、皮革等20多个实习场地和1所医院。山丹历史上第一次有了汽车、拖拉机,有了电灯照明,有了玻璃和造纸,有了西医看病做手术。学校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吃苦精神、注重实干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同时也为西部落后地区发展经济探索出了一种综合开发模式。培黎学校在山丹的办学实践,奠定了山丹乃至河西现代职业教育、工农业、医疗卫生的基础,长期惠及当地人民。
1951年6月,培黎职业学院由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接管,后转由燃料工业部西北石油管理局管理。1953年,山丹培黎学校迁至兰州市,并更名为培黎石油技工学校,1985年改建为培黎石油学校。路易·艾黎长期担任该校校长、名誉校长。2003年,培黎石油学校并入兰州师专。2006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成立兰州城市学院。学校秉承艾黎先生提出的“手脑并用、创造分析”教育理念,坚持开展各种活动传承路易·艾黎精神,并与新西兰克赖斯特彻奇市政府、新西兰部分高校、民间团体和个人开展了深入的合作和交流。
1983年5月,北京培黎职业学院成立,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中最早创立的民办大学之一。该校的创办和建设,得到路易·艾黎的大力支持,他和马海德一起担任首任名誉校长。1984年,路易·艾黎亲自把校名确定为培黎职业大学。该校后来改名为北京培黎职业学院。北京培黎职业学院以“手脑并用,创造分析”为校训,心系国家、艰苦奋斗,传承发扬老校长艾黎和何克倡导的职业教育思想,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精心培养了大批人才。
在路易·艾黎的倡导下,1987年4月21日,恢复重建的山丹培黎农林牧学校正式开学。90岁高龄的路易·艾黎因身体原因未能参加开学典礼,专门从北京发来贺电,并应聘担任了学校董事会名誉会长。1994年,山丹培黎农林牧学校更名为甘肃省培黎职业学院。
促进文化事业
1980年,路易·艾黎将他毕生收藏的近4000件珍贵文物无偿捐赠给山丹。1982年6月9日,路易·艾黎第六次回“故乡”山丹,专程参加山丹县博物馆开馆典礼。同时,为了纪念缅怀他的老战友何克,促进山丹文化事业发展,路易·艾黎决定在山丹修建一座图书馆。1984年9月,山丹培黎图书馆建成,87岁高龄的艾黎到山丹,为新落成的图书馆剪彩。
1992年12月,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遵照路易·艾黎的遗愿,向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转赠了他的藏书6000余册。
自1932年开始,路易·艾黎向新西兰克赖斯特彻奇的坎特伯雷博物馆捐赠了近60年的文物。由此,坎特伯雷博物馆拥有新西兰最广泛的中国艺术品和古董收藏。
个人作品
路易·艾黎在由上海市的国际左派人士创办的英文杂志《The Voice of China》(即《中国呼声》)发表了不少文章,所用均为笔名。他写的《我们爱好和平者必须战斗》《岳飞—中国的爱国者》《太平革命》《台湾—我们失去的领土》等文章,表达的都是反侵略、反压迫的主题,也表明他对中国地理、历史方面有丰厚的素养,其中许多文章与上海城市有关。
在中国各地进行考察期间,路易·艾黎以诗歌、散文、图版方式宣传中国的大好河山、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并于20世纪60年代整理出版了《中国内地在跃进中》《江西日记》《在湖南山水之间》《高原省—山西》和《中原的斗争—河南》等,集中讴歌了社会主义中国所取得的建设成就。他的很多著作记录了在中国等国家的见闻。其中《六个美国人在中国》,介绍了艾格尼丝·史沫特莱、安娜·斯特朗、埃德加·斯诺、卡尔逊、约瑟夫·史迪威和马海德等6人对中国革命的贡献。
《艾黎诗选》由王央乐翻译,1984年12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艾黎翻译了不少中国的古诗词,如《胡笳十八拍》《唐宋诗选》《李白诗歌200首》《白居易诗选200首》等。
《艾黎自传》(英文版)由外文出版社在2003年12月出版。《艾黎自传》(中文版)由吕宛如翻译,1997年8月由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真实地记录了路易·艾黎一生的工作和活动,反映了他在华60年当中亲身经历的许多历史事件和政治、社会变革。
荣誉奖项
1952年,在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上,路易•艾黎被新西兰和平理事会推选担任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联络委员会委员。
1982年12月2日,路易•艾黎获颁“北京市荣誉市民”证书,成为第一位“北京市荣誉市民”。
1985年,甘肃省政府授予艾黎“荣誉公民”称号。
2009年,路易·艾黎被评为“中国缘·十大国际友人”。
路易•艾黎被新西兰政府授予女王社会服务勋章,被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授予文学荣誉博士学位。
人物轶事
收养孤儿
民国时期,路易·艾黎有一次来到甘肃徽县,看到一个铁匠铺子里头,有一个小孩子在拉风箱,没有穿衣服。他走过去和铁匠聊天说:“这个小孩子也没有多大力气,也不像你的孩子。”铁匠说:“他的确不是我的孩子,他没有爹妈,我可怜他,让他给拉风箱,给他一碗饭吃,饿不死他。”艾黎于是说:“你能不能让我把这个孩子领走,让他去上学呀?”铁匠说:“你爱领走就领走吧。”后来艾黎领着这个孩子到培黎职业学院上学,他发现这个孩子挺聪明的,后来把他送到英国去留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个孩子成为了一名工程师。
衣着朴素
路易·艾黎一贯不追求奢华,反对铺张浪费,生活俭朴,衣着干净整洁,很少添置衣服。他的朋友马海德夫人周苏菲为他亲手织的红色毛衣,他十分喜欢,一直穿着,穿坏了后,补了再穿。他常说中国一句俗语:“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遗嘱
路易·艾黎临终前留下遗嘱:“遗体火化后,将我的骨灰先放一放,待有人顺路或朋友去山丹时顺便带去,撒在四坝的原野上,不要举行仪式,一切瞻仰遗体、给遗体穿上好衣服再火化、举行追悼会等对于后人费时花钱的做法应当破除,花圈也不要送。务请不要大张其事,这不过是又一名战士在行进中过去了。”
人物评价
培校老校友杨春林评价路易·艾黎:“在我们的心里,艾黎不是一个伟人,他是我们的父亲。“
宋庆龄评价路易·艾黎:“新中国的一位诚实、忠诚、不屈不挠的朋友”。
1977年12月2日,邓小平在庆祝路易·艾黎八十寿辰的宴会上祝词与评价:“为中国革命事业尽力的国际朋友有千千万万,像艾黎同志那样五十年如一日,在我们艰难困苦的时期,在我们创业的时期,在我们胜利以后,始终如一地为中国人民做了大量的工作,这是不容易的,所以他受到中国人民理所当然的尊敬。”
路易·艾黎逝世后,邓小平为他题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永垂不朽。
2017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北京培黎职业学院的回信中说道:“艾黎与中国人民风雨同舟,在华工作生活60年,为中国人民和新西兰人民架起了友谊之桥。”
2019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山丹县,考察培黎职业学院时强调:路易·艾黎先生提出“手脑并用,创造分析”的办学宗旨,对今天我们发展职业教育依然有借鉴意义。
作家刘文兴在所著的《路易·艾黎与山丹》书中写道:“从40多岁到50多岁,这是一个人一生中精力最充沛、思想最成熟的十年。艾黎这十年的人生历程,是一段无比艰难困苦的岁月,但这段时光中,他创办新型教育的思想智慧和为人类进步事业奋斗的崇高理想,在山丹得到了集中实践并取得成功,他在艰难中拼搏,实践中创新的同时,得到了人生心灵上的充实和快乐。在山丹这块贫瘠而又充满希望的热土上,艾黎和这里的人民结下了永远难以忘怀的深情厚谊。”
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副会长李建平评价:路易·艾黎就像一颗火种,温暖和照亮着中新民众。
西北师范大学党史党建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魏彩苹评价:“我们要去体悟路易·艾黎精神所折射的伟大情怀,用路易·艾黎精神来凝聚奋进新征程的精神力量。”
山丹艾黎纪念馆馆长张有武评价:路易·艾黎作为一个外国人,把西方的“博爱”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爱”较好地结合起来,一生不仅致力于工合运动和职业教育,而且尤为关注社会爱心事业。他积极为遭受剥削和压迫的妇女童工奔走呼号、主动为红军购买所需供应品、自愿义赈救灾收养孤儿、号召家人募捐资金办学校、千方百兴办西医院改变山丹县缺医少药的落后局面等种种事迹,都诠释着他光辉灿烂的人生价值和以人为本的、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的人道主义精神。路易·艾黎对中国发展所做的贡献,在中国和新西兰都广为人知并受到尊敬,这种人道主义精神的力量架起了缩短中、新两国甚至国际之间距离的桥梁,让世界爱好和平、关注慈善的爱心人士紧密联系在一起。
新西兰前总理戴维·朗伊评价:“许多外国人被中国所吸引,但只有极少数人将其一生献给这个国家和人民。路易·艾黎就是这极少数人当中的一个,也是他们当中唯一的新西兰人。他的大量而内容丰富的著作向外部世界介绍了中国的文化和历史。路易·艾黎以其独有的方式象征着各国人民和社会发展关系中友谊和人类的价值。我们和中国及其人民得以顺利地发展热烈而密切的关系,正是获益于此。”
新西兰培黎实训基地名誉主席、新中友协主席荣大伟评价:路易•艾黎留给新中两国人民的三大遗产--工合运动、培黎职业教育和新中友好协会。
新西兰华人社团联合会会长黄玮璋评价:路易·艾黎心系中国,创办学校和教学基金会,为新中国的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
新西兰克赖斯特彻奇市市长菲尔·梅杰表示:路易·艾黎与中国人民之间建立的亲密关系,经得起时间考验,路易·艾黎是新中友好的象征。
路易·艾黎弟弟皮普的孙女莎拉·斯图尔特说:“我受邀去中国时,感受到了路易·艾黎所做事情的影响力,我非常钦佩他的付出。”
家庭成员
艾黎终身未婚,先后领养了六名中国孤儿。其中,长子和次子都是在上海市领养的。
后世纪念
纪念建筑物
新西兰
2021年8月21日,由于疫情防控,新西兰培黎实训基地、新西兰-中国友好协会和中国三所培黎学校,共同举办了“路易·艾黎纪念馆”线上开馆仪式,来自新西兰和中国的近百位嘉宾在云端共同见证了这一时刻。 揭幕式主会场设在新西兰奥克兰都会区UUNZ商学院路易·艾黎纪念馆。该纪念馆由新西兰培黎实训基地和新中友好协会联合创办,也是新西兰民间创办的第一所“路易•艾黎纪念馆”。
2024年5月24日至25日,路易·艾黎塑像揭幕等一系列纪念活动,在克赖斯特彻奇及其所属的坎特伯雷地区举行。路易·艾黎塑像由中国和平发展基金会向克赖斯特彻奇市议会捐赠,由中国画家、雕塑家袁熙坤主持制作。
在新西兰,特别是在路易·艾黎的家乡坎特伯雷地区,设有许多纪念馆和雕塑来纪念路易·艾黎。在路易·艾黎的出生地斯普林菲尔德,建立有纪念碑,以纪念路易·艾黎出生100周年而委托制作的大型浮雕,由雕塑家卢波与她的先生——路易·艾黎的义子邓邦振合作完成。当地还建有路易·艾黎公园和纪念牌匾,牌匾上附有中英文。
路易·艾黎曾就读过的Wharenui小学,后来以路易·艾黎命名,校内设有路易·艾黎纪念厅和路易·艾黎图书馆。1998年,路易·艾黎中文学校和学院成立,成为新西兰最大的中文学校。
在路易·艾黎童年时期曾经居住过的胡鲁努伊地区安伯利镇,建有切姆伯兰公园和友谊桥、中国花园,以及由胡鲁努伊青年委员会用当地河石建造的大型阴阳镶嵌画等。
中国
张掖市山丹县城东南的山丹河畔,建有路易·艾黎与他的好友乔治·何克陵园。路易·艾黎去世后,遵照其遗嘱,他的骨灰一部分撒在了山丹县的四坝滩上,另一部分安葬在路易·艾黎与乔治·何克陵园。
1982年,甘肃省人民政府拨专款修建了山丹县博物馆。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博物馆珍藏着艾黎生前使用物品及其捐赠文物4000余件。在山丹,路易·艾黎纪念馆内陈列着他生前使用过的物品、撰写的手稿以及珍贵的历史照片。
2017年10月,在原兰州培黎石油学校校史馆的基础上,改扩建而成兰州城市学院培黎展览馆,2020年7月正式开放。展馆总建筑面积为2418㎡,展陈了路易·艾黎办学和生活生产使用过的实物及史料100多件、场景再现3处、视频播放10面、图片1000多张、大型雕塑3组、领导题词20幅。展馆外有路易·艾黎塑像一尊、乔治·何克塑像一尊,原兰州培黎石油学校教学刨床2台。兰州城市学院培黎展览馆展现了路易·艾黎及其亲密战友乔治·何克的人生历程,集中展示了路易·艾黎为中国民族独立和国家建设事业作出的重要贡献等。
艾黎在凤县双石铺创办技术训练学校期间,与搭档何克曾住在当地柏家坪后面山根土崖下的一处窑洞。该窑洞由拱形梁架支撑,地面用灰砖铺成。此处是他们思考和处理工合工作、培养工合人才的地方,是在培黎学校就读的孩子们的乐园,是当地百姓、难民和培黎师生就医的诊所,也是见证双石铺工合和培黎学校发展的历史文化遗存。2018年7月,此处窑洞被陕西省人民政府确定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北京的路易·艾黎旧居位于台基厂大街1号、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院内。1970年,艾黎搬到了该楼一层的左侧居住,直至去世,居住长达近30年时间。从20世纪50年代末至1987年,先后有来自世界四大洲的7位国际友人及其家属在该楼长期居住。鉴于这座楼的特殊意义,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在1998年把它命名为“友谊馆”。
纪念活动
新西兰
2019年11月25日,路易·艾黎诞辰122周年及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成立80周年纪念活动,在新西兰最大城市奥克兰举行,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代表及新西兰社会各界人士参加活动。
2025年12月2日,新西兰多地举行活动,纪念路易·艾黎诞辰125周年。赖斯特彻奇市举办了纪念路易·艾黎诞辰125周年活动图片展。在新西兰奥克兰的路易·艾黎公园,新中两国友好人士用鲜花、歌声和生日蛋糕纪念路易·艾黎。当晚,中国驻克赖斯特彻奇总领馆举行庆祝中新建交50周年暨纪念路易·艾黎诞辰125周年招待会,新西兰国会议员邓肯·韦布、萨拉·帕利特,新西兰国会外委会副主席格里·布朗利,新西兰前议长戴维·卡特等新西兰政要、中新两国各界友好人士出席。
2025年8月10日,“路易·艾黎等新西兰友人与中国抗日战争图片展”在新西兰最大城市奥克兰开幕。本次图片展由新西兰中国友好协会、新西兰路易·艾黎友好纪念委员会联合主办,旨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80周年。本次图片展通过80件珍贵的历史照片、图片和美术作品,生动再现了路易·艾黎等新西兰友人支援中国抗战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中新两国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深厚情谊。中国驻奥克兰总领事陈世杰应邀出席开幕式,新中友协全国主席兼奥克兰分会主席丁大雄、艾黎义子邓邦镇及领区各界友好人士约百人参加。
2025年8月15日,南岛各界举行活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并追忆路易·艾黎的高尚精神和历史性贡献。本次纪念活动在路易·艾黎的出生地斯普林菲尔德镇举行,南岛地方政要、新中友协代表、路易·艾黎亲属、华社侨团及中资企业代表等约150人出席。
中国
2017年4月21日,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座谈会,纪念路易·艾黎诞辰120周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家副主席李源潮出席座谈会并讲话。座谈会前,李源潮会见了艾黎亲属代表团。
2017年11月28日,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主办、重庆宋庆龄旧居管理中心承办、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支持的《人生乐在相知心—宋庆龄与路易·艾黎》图片文物展暨纪念路易·艾黎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宋庆龄故居举行。本次图片文物展分为“上海的斗争”“ 抗战中的工合”“新中国的建设”“ 纪念与继承”四部分,以100余幅历史图片和20多件珍贵文物生动展现宋庆龄与艾黎的友谊。宋庆龄和艾黎生前友好苏菲、中村京子、黄浣碧,来自工合国际、北京培黎职业学院、国家文物局、北京市文物局、今日中国杂志社等单位的代表及10余所首都高校、中学师生近百人参加了开幕式。
2022年6月28日,“您好!路易·艾黎”网络媒体主题采访活动仪式在甘肃张掖市山丹县艾黎纪念馆举行。此次网络媒体主题采访活动将追寻路易·艾黎在甘肃的足迹,挖掘红色故事,感受艾黎精神。
2025年6月25日,由甘肃省张掖市委网信办主办,中国甘肃网、山丹县委宣传部、山丹县委网信办、山丹艾黎纪念馆承办的“路易·艾黎中国情”网上主题宣传活动,在山丹县启动。来自甘肃省内各高校的专家学者、媒体记者和网络名人齐聚一堂,共同以多元视角追溯路易·艾黎与中国的深厚情缘。
基金
2012年5月,中国对外友好协会和新中友好协会共同正式设立了“路易·艾黎友好交流基金”,并率先投入100万元人民币启动基金。该基金用于促进中国和新西兰两国人民的友谊﹑人文﹑教育和青年人交流。
研究中心
2015年12月2日,经甘肃省文化提升行动协调推进领导小组批复成立路易·艾黎研究中心,委托兰州城市学院进行日常管理。路易·艾黎研究中心是依托兰州城市学院设立的从事新西兰国际友人路易·艾黎生平、教育思想及工合运动的研究机构,旨在充分发挥高校科学研究和文化传承的职能,挖掘和弘扬路易·艾黎文化遗产和精神,切实将路易·艾黎精神打造为甘肃省在“一带一路”共建中的文化品牌,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路易·艾黎研究中心顾问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国工业合作协会、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代表及路易·艾黎亲友代表等人员组成,研究人员队伍由国内外相关单位、团体及校内外研究学者组成。
相关事件
2025年8月29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80周年之际,新华网发布了《怎能忘记旧日朋友?铭记援华抗战的国际友人》报道,其中提到了路易·艾黎。
熊月之:路易·艾黎,上海租界里走出来的国际主义战士.百家号.2025-08-23
路易·艾黎:中国人民忠实朋友.浙江省工业合作协会.2025-08-23
路易•艾黎生平简介.路易·艾黎研究中心 培黎展览馆.2025-08-22
支援中国抗战 致力世界和平的国际友人.China Daily.2025-08-24
习近平给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 北京培黎职业学院回信.环球网.2025-08-22
新西兰举办“路易·艾黎生平纪念展” 缅怀中新友好历史.人民网.2023-12-25
路易·艾黎 Rewi Alley.豆瓣.2025-08-24
路易·艾黎:与中国人民风雨同舟.红色基因传承网.2023-12-25
路易•艾黎家族成员参观“路易•艾黎纪念馆”.New Zealand Newspaper.2025-08-23
路易·艾黎.新中友好协会.2025-08-22
路易·艾黎:我们伟大的老校长.路易·艾黎研究中心 培黎展览馆.2025-08-23
文博张掖(12):伟大的战士——路易·艾黎.百家号.2025-08-21
纪念路易·艾黎.中国新闻网湖南.2025-08-23
弘扬“路易·艾黎精神” 赓续中新传统友谊.央视网.2025-08-23
弘扬“路易·艾黎精神” 赓续中新传统友谊.中国政府网.2025-08-22
中心简介.路易·艾黎研究中心.2025-08-23
路易·艾黎诞辰122周年纪念活动在新西兰举行.新华网.2025-08-23
追寻路易·艾黎足迹 祁连山下书写六十载中国情.凤凰网.2025-08-23
艾黎诗选.豆瓣读书.2025-08-24
架起友谊之桥!第一位“北京市荣誉市民”——路易·艾黎.腾讯网.2025-08-22
以艾黎精神助推中新友好——新西兰多地纪念路易·艾黎诞辰125周年.新华网.2025-08-23
重走路易·艾黎之路.Rewi Alley Foundation.2025-08-22
路易·艾黎在中国取得的成就以及对新西兰的重要性.Rewi Alley Foundation.2025-08-22
追寻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的足迹.凤凰网.2025-08-23
新中友好协会历史.新中友好协会.2025-08-23
总书记回信的培黎职业学院,是所啥样学校.央广网.2025-08-22
《路易·艾黎藏书目录》的编撰及思考 宋雅范.复旦大学图书馆 中国索引学会.2025-08-24
首页.Rewi Alley Foundation.2025-08-22
路易·艾黎自传(英).豆瓣读书.2025-08-24
艾黎自传.豆瓣.2025-08-24
《国际友人在北京》:路易·艾黎.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 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2025-08-22
路易·艾黎和山丹的现代文明(2).新浪.2015-03-26
路易·艾黎,邓小平称他为“老战士”.人民网.2015-03-26
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永垂不朽——路易·艾黎.澎湃新闻.2025-08-23
路易·艾黎中国情丨穿过岁月长廊 重温路易·艾黎的中国情缘.中国甘肃网.2025-08-22
路易·艾黎人道主义精神在引领爱心社会建设中的现实意义.路易·艾黎研究中心 培黎展览馆.2025-08-23
新西兰“路易•艾黎纪念馆”开馆仪式隆重举行.新西兰中文先驱网.2025-08-23
我和弟弟心中的路易·艾黎爷爷.澎湃新闻.2025-08-24
新西兰路易·艾黎纪念馆揭幕.凤凰网.2025-08-23
艾黎旧居:小楼·窑洞·小院·阁楼.路易·艾黎研究中心 培黎展览馆.2025-08-24
路易·艾黎等新西兰友人与中国抗日战争图片展在奥克兰开幕.腾讯网.2025-08-22
驻奥克兰总领事陈世杰出席路易·艾黎等新西兰友人与中国抗日战争图片展开幕式.新浪.2025-08-22
新西兰南岛举行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新浪.2025-08-22
纪念路易·艾黎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人民网.2025-08-24
路易艾黎友谊交流基金(RAFE).新中友好协会.2025-08-23
怎能忘记旧日朋友?铭记援华抗战的国际友人.新华网.2025-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