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巴因(Thebaine),是红花罂粟植物中的一种异喹啉类生物碱。其分子式为C19H21NO3,分子量为311.4。1835年,由法国科学家P.-J.佩尔蒂埃首先从罂粟中分离得到。
蒂巴因在乙醇中呈片状结晶;熔点193℃,比旋光度-218.5(乙醇)或-229(三氯甲烷);溶于氯仿、苯、吡啶、乙醇,稍溶于乙醚、石油醚,几乎不溶于水。遇浓硫酸先呈血红色,然后变橙黄色,加热变橄榄绿色;遇浓盐酸呈橙红色。与酸形成结晶盐,其盐酸盐呈棱柱状,比旋光度-164(2克/100克水);苦味酸盐的熔点217℃。
蒂巴因的药理学作用与Morphine相反,其肌肉痉挛毒性超过麻醉作用,对变温动物为兴奋反射,但是在狗体内又表现出类似吗啡的麻醉作用。其毒性比吗啡大,在中国、英国和美国等国家受到管制。
理化性质
蒂巴因分子式为C19H21NO3。属喹啉类生物碱。其在乙醇中呈片状结晶;熔点193℃,比旋光度-218.5(乙醇)或-229(三氯甲烷);溶于氯仿、苯、吡啶、乙醇,稍溶于乙醚、石油醚,几乎不溶于水。遇浓硫酸先呈血红色,然后变橙黄色,加热变橄榄绿色;遇浓盐酸呈橙红色。与酸形成结晶盐,其盐酸盐呈棱柱状,比旋光度-164(2克/100克水);苦味酸盐的熔点217℃。
蒂巴因分子具有一个高度紧凑的五环稠合体系,分子中含有一个五元二氢呋喃环、一个含氮桥环、包括一个苄位季碳中心在内的3个手性中心。
计算化学数据
1.疏水参数计算参考值(XlogP):2.2
2.氢键供体数量:0
3.氢键受体数量:4
4.可旋转化学键数量:2
5.互变异构体数量:无
6.拓扑分子极性表面积30.9
7.重原子数量:23
8.表面电荷:0
9.复杂度:585
10.同位素原子数量:0
11.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3
12.不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13.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14.不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15.共价键单元数量:1
作用及特点
药理作用
蒂巴因为天然鸦片生物碱,与Morphine、可待因共称为鸦片生物碱,存在于天然鸦片类毒品中,是一种喹啉生物碱,同作为鸦片生物碱,蒂巴因的药理作用与吗啡相反,它的肌肉痉挛毒性超过麻醉作用,对变温动物为兴奋反射,但是在狗体内又表现出类似吗啡的麻醉作用。
毒性
蒂巴因有毒,毒性比吗啡大,在中国、英国和美国等国家受到管制。
来源
蒂巴因(Thebaine)是具有吗啡(Morphine)母核结构的阿片类生物碱,来源于罂粟科Papaver somniferum植物。
合成方法
植物提取
从红花罂粟植物提取蒂巴因的生产中,蒂巴因提取工艺参数取决于红花罂粟中蒂巴因含量的高低。
半合成法
将天然来源丰富的Morphine化学转化为可待因,再由可待因转化为蒂巴因。实验室采用基因改造的发酵工程将糖通过生物转化合成蒂巴因,但产量极小,发酵单位小于1μg·L-1。从邻甲氧基苯酚出发,经硼酸酯和溴化物6-溴异香草醛的Suzuki偶联、wittig反应、分子内环化等反应形成ABC环,随后采用不对称氢化反应引入手性基团,得到蒂巴因关键合成前体Ⅰ,经14步反应,总收率为4.2%。邻甲氨基苯酚经溴化、TIPS保护酚羟基、硼酸酯化反应,以47%的收率得到中间体Ⅶ后,再与6-溴异香草醛经Suzuki偶联反应实现了两个片段的连接,以70%的收率得到联苯化合物Ⅵ。化合物Ⅵ经Wittig反应、酚羟基保护、酸性条件下的水解并氧化转变为苯乙酸,苯乙酸再与苄胺缩合,5步反应以30%的收率得到苯乙酰胺(Ⅴ)。中间体Ⅴ经环化反应得到化合物Ⅳ,收率为75%;化合物Ⅳ在钯碳作用下脱去苄基保护基后,再与丙二酸单甲酯缩合,以两步75%的收率得到中间体Ⅲ;中间体Ⅲ经金属催化的不对称氢化反应引入分子中所需的手性,得到中间体Ⅱ,收率93%,ee值92%。手性胺经重氮化反应以80%的收率转化为关键中间体Ⅰ后,再经重氮金属卡宾环丙烷(过程稿)化-开环反应,即可实现蒂巴因四环骨架的构建。
应用
蒂巴因是可待因和Morphine的生物合成前体,也是纳洛酮、羟考酮、丁丙诺非等相关药物工业化半合成生产的可靠前体。
检测方法
蒂巴因的主要检验方法有气相色谱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液相色谱法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等。涉及到的检材有药剂以及血、尿等体内检材等。由于其分子量较大,故采用气相色谱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时其色谱行为较差,灵敏度低,因此这类方法多用于高含量的涉案疑似毒品等体外检材的检验,而生物检材中蒂巴因及其衍生物的检验则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方法。
安全信息
H300(20%):吞咽致命。
H301(80%):吞咽会中毒。
H310+H330(47.3%):皮肤接触或吸入致命。
H310(64.5%):皮肤接触致命。
H311(20%):皮肤接触会中毒。
H317(57.3%):可能导致皮肤过敏反应。
H330(85%):吸入致命。
H334(49.1%):吸入可能导致过敏或哮喘病症状或呼吸困难。
H336(47.7%):可引起昏睡或眩晕。
H373(27.7%):长期或重复接触可能对器官造成伤害(说明已知的所有受影响器官)(说明接触途径-如已确证无其他接触途径造成这一危险)。
H412(47.3%):对水生生物有害并具有长期持续影响。
历史研究
1835年,蒂巴因由法国科学家P.-J.佩尔蒂埃首先从罂粟中分离得到。
相关规定
2018年4月16日,按照《食品补充检验方法工作规定》有关规定,《食品中吗啡、可待因、罂粟碱、那可丁和蒂巴因的测定》食品补充检验方法获得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批准。
相关报道
2016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在组织开展打击食品违法添加执法行动中,发现35家餐饮服务单位经营的食品中含有罂粟碱、Morphine、可待因、那可丁、蒂巴因等罂粟壳成分,存在涉嫌违法添加行为。
Thebaine.pubchem.2025-08-29
蒂巴因.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8-29
蒂巴因.化学+.2025-09-03
GHS Classification.pubchem.2025-08-29
市场监管总局发布《食品中吗啡、可待因、罂粟碱、那可丁和蒂巴因的测定》等2项食品补充检验方法.中国政府网.2025-08-29
不能再让“舌尖上的罂粟壳”成为餐饮业的潜规则.中国青年网-新闻.2025-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