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日记

《蒋介石日记》是蒋中正执导的纪录片,于2008年4月28日在中国大陆播出。

蒋介石从1915-1972年坚持写日记,他的日记聚敛和透析出中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等众多事件的幕后细节、真相以及重大历史疑问。2009年7月,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院档案馆解禁了蒋介石最后一批日记,时间为1956年至1972年。至此,蒋介石从1918至1972年长达54年的日记全部对公众开放,供研究者查阅(独缺1924年的日记,原因不详)。据杨天石教授研究,蒋介石大约从1915年起写日记,除最初几年的日记在战争中丢失外,其余全部保存下来。这批日记经蒋介石家属同意,从2006年起分四批逐步对公众开放。

剧情简介

蒋介石的孙媳蒋方智怡于2005年1月10日民进党执政期间,与斯坦福大学斯坦福大学胡佛战争革命暨和平研究所签署合约,将蒋介石日记交付胡佛研究所保管,后来还公开供人查阅研究。

根据利瓦伊克律师为斯坦福大学董事会撰写的诉状,胡佛研究所接手保管51箱、数万页的蒋介石日记后,就不断有蒋经国孙辈与其它亲属向斯坦福大学主张拥有蒋介石日记所有权,并提出多种不同的处置指示。

递交给加州北区联邦地区法院的诉状以蒋方智怡为被告,内容表示“原告(斯坦福大学)愿意且可以将这批日记归还给依法享所有权的人或法人实体。但在当前情况下,原告不知道也无法决定该将档交给谁”   。

蒋家第四代蒋友梅曾因不满婶婶蒋方智怡漠视其它法定继承人、擅自处分蒋介石日记,而向台北士林地方法院提告确认蒋介石日记所有权诉讼,但最后在法院预定的宣判日期前撤销告诉。而蒋方智怡也提出和解协

借了500条枪

1922年,陈炯明广州市发动叛变,炮轰南京总统府蒋介石接到孙中山电报后,不顾一切跑到“永丰舰”上相陪,孙说,有介石在,所以我就很放心了。

1924年,孙中山任命蒋为黄埔军校第一任校长,开始培养嫡系部队。蒋屡次在演讲时称,“我是靠500条枪起家的”,诸多研究者对此一知半解,甚至一些黄埔学生都不知所以。他在日记中写道,当时军校根本没枪,他想办法找到一个开兵工厂的朋友,借了500条枪。那时廖仲恺与蒋几乎每天都在商量如何筹款,有一次实在没有办法,就找汪精卫的太太借钱,然后特别言明利息加倍等等。

蒋的特殊性还在于,他不是军阀,故而具有一般军阀所没有的心胸与眼界。在日记里他经常谈论中国形势,以及与日俄欧美的国际关系等等,与当时军阀只关注自己地盘与势力的内斗相比,更具现代意识。另外,蒋还得到宋子文孔祥熙的大力协助,尤其稳定了江浙地方财团对南京国民政府的支持,这让其政治对手汪精卫、冯玉祥、阎锡山等无法与之抗衡。这些因素都是蒋能够迅速崛起的重要因素。

图为蒋介石孙中山广东省

到农村工作去

蒋介石早年是中国国民党左派,他学习俄文,也读了一些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及有关共产主义的书籍。1923年9月,蒋率领孙中山派出的中国代表团赴苏联考察,日记显示出他的思想此时发生变化,他看到苏联的优点,也看到苏联的问题,尤其是苏联对中国的野心。到了12月,他说,共产主义虽好,但是不适于今日之中国。但很可惜的是,由于1924年的日记遗失,完全了解该时期蒋思想转变的整个过程已不可能。郭岱君说,蒋还曾怀疑,是中共派人偷走了这本日记。

1926年3月,蒋发动“中山舰事件”,气走汪精卫,使他的权力更上层楼。对此他曾表示,其中秘密,须等其死后看他的日记。杨天石教授曾根据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保存的蒋介石部分日记(毛思诚抄本),写了《“中山舰”之谜》,解释这一事件。2006年,杨在赫伯特·胡佛公开的1927年蒋日记手稿中第一次发现“欧阳葛来访”的记录,从而证实其对“中山舰”之谜的揭示是正确的。

1926年,中国国民党右派为了分化广州国民政府中的左派,造谣称汪精卫与苏联串通,要绑架蒋介石到苏联。欧阳姓葛将此谣言传给蒋介石,后欧阳自认有功,就写了有关中山舰事件的回忆录,蒋看后不快,将文章放入抽屉。其日记中所记“欧阳葛来访”即证明了确有此事。

蒋其实很了解国民党内的问题,他主张国民党官员应该多与农民接触,每人应到农村工作一段时间,再回到都市来。他也确实想解决中国农民的土地问题,日记中多次提到“要解决耕者有其地”,主张“二五减租”等,可惜因为日本侵华,最后都未能实现。

提和谈,杀无赦

内地史学界对蒋的对日策略一直多有批评,特别是其“攘外必先安内”的“清党剿共”及“不抵抗主义”主张,被贴上了“投降派”的标签。此次公开的蒋在抗战时期(1931—1945)的日记,揭示了他有关抗战的真实思想及其复杂性。

早在北伐战争时期,蒋就有“三日亡国”之论,认为中日国力悬殊,一旦开战,中国沿海地区就会陷入日军之手。因此北伐军要刻意避开日军,绕道北上。根据杨天石先生的研究,日军于1928年出兵济南市,制造“济南惨案”,对此蒋最早提出对日“不抵抗主义”。

日记同时显示,蒋的民族主义情绪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变得十分强烈,特别是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他的对日主张发生了重大转变,“中日必有一战”成为其主要观点。纵览其抗战时期的日记,不但“雪耻”二字的出现极为频密,而且对日每每以“倭寇”称之。

蒋氏抗战思想的复杂性在于,由于他认为中日军事财政等实力对比悬殊,虽然战争不可避免,但中国绝无可能短时间取胜,应该一方面争取国际支持和援助,另一方面积聚力量,积极备战,因此,1930年代蒋设法通过多种渠道与日本军方、民间、国会议员、内阁等等各方维持联系,和谈也一直在进行。

“在日记里他一直强调,中国是弱国,根本没有能力抗日,所以只有拖,一直拖延最后决战的时候,好利用这个时间积极备战”,郭岱君说,“另外他期待日本与苏联能够开战,这样能够两面拉锯,减轻中国战场的巨大压力。”

“那些管道传递给蒋的信息是,日本内阁当时有两派,一派认为‘九一八’之后,满洲拿下来就好了,最多再侵占华北一部分;另一派主张继续扩大战场,直至占领中国。甚至有消息说,日本内阁很可能会因为不同的政见而使入侵派下台。”郭岱君表示,这些连绵不断的消息,使蒋介石相信应该稳住阵脚,争取时间,进行抗战的准备和动员。

但中日正式宣战后,蒋开始坚决反对和谈,他在1939年的一份批示中说:“今后如再有人借汪精卫事来谈与日本和谈之问题,以叛国罪论处,杀无赦。”

刺客惊吓,美龄小产

蒋介石日记对蒋、宋、孔等家族关系,对他与宋美龄的夫妻关系等都有记录。比如孔祥熙比较内敛,性格温和,曾经得蒋信任;而宋子文是性格坚强,很有主见,经常被蒋骂为“飞扬跋扈”。

广为外界猜测的蒋氏夫妇关系也是日记中的一个看点。

蒋介石年轻时追随孙中山参加革命,好武尚斗,喜爱冒险。日记记载:他早年好斗好色,1927年与宋美龄结婚后,改掉了这一坏毛病,坚持写日记的目的之一,也是为了修身养性。

蒋在日记中常以“三娣”、“三妹”、“爱妻”等谜语称宋美龄。日记披露,宋美龄之所以未有子嗣,与早年小产有关。

1929年,宋美龄怀孕,日记记载,蒋极为欣喜。当时,蒋的领袖地位尚不稳固,数次险遇刺杀。有一个杀手买通了楼下的警卫,甚至已经潜入卧室准备行刺。蒋当时睡得比较熟,宋美龄则因外面风传有暗杀行动,极度紧张,特别警醒。听到动静,立即把蒋摇醒,蒋于是大喝了一声。杀手胆小,枪掉在地上,人逃走了。宋美龄因此受到惊吓小产,此后再未生育。蒋介石非常伤心,在日记中连续几天都写到此事,而且详述把宋送到别的地方静养等等。

抗战时战局凶险,蒋曾多次要求宋美龄避到安全地区,但宋坚持与蒋共患难,还曾经给友人写信表示,要与蒋共生死,蒋为此极为感动,多次在日记中写到“吾妻爱情甚笃”,“吾妻为余协助之功实更大”等等。

耶稣基督与总理信徒

蒋介石日记在首次开放时,一本手抄本《圣经》首次曝光,其中多处有蒋的眉批,非常引人注目。

据代表蒋家审读日记的宋曹琍璇介绍,这本手抄本《圣经》,系由蒋的侍从秘书手抄,为翻译成中文的文言文版本,共6册,蒋氏不仅认真看了3遍,时有圈点、眉批,眉批后,还标有日期。“蒋公对此一丝不苟,他是把信仰当成guideline(指引)了。”

这本《圣经》曾经引起郭岱君极大的兴趣。蒋在世时,外界纷传他笃信基督教,但多为口耳相传,少见可靠证据。这本手抄本《圣经》的出现,以及日记对其个人信仰的记载,可以比较可靠地解释这个疑问。

另外坊间也有传闻认为,蒋出于与宋家联姻的政治目的,才承认自己信仰基督教。

此次公开的蒋氏日记显示,蒋在与宋美龄成婚之前,宋母倪太夫人确有要求蒋信奉基督;蒋当时表现得相当坦诚,他说我不能随口答应你,即使信奉基督,也必须经过自己的研究,待仔细研读《圣经》后再决定,倪太夫人尊重他的态度。1930年,倪太夫人生命的弥留时刻,蒋其实还没有决定成为基督徒,但他在日记中写道,因为岳母对他非常好,为了使老人在离世前得到一点安慰,所以他就在倪夫人去世前,说愿意受洗。

蒋氏的承诺后来确实兑现了,胡佛首次公开的手抄本《圣经》,以及他本人密密麻麻的眉批就是一个令人信服的证明。据日记记载,蒋将这本《圣经》前后通读了三遍,而且眉批中还对基督教的很多主张提出过疑问。

作为接触蒋氏日记最为频繁的人之一,郭岱君认为,蒋介石后来确实成为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他在日记里言必称主,在抗战的时候遇到任何困难都进行祷告;在最失败最困顿的时候,他都没有丧失信心,他都没有停止记录自己的言行,而且时刻勉励自己。从中也可以看出他极为强调精神力量的个性,比如抗战中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屡战屡败,他很痛心;衡阳会战,他本来寄予很大希望,最后还是以失望告终,他在日记中记述说,这次失败对他是一个勉励,一个教训;得意时,他也在日记中提醒自己不要得意忘形,与儒家强调的修身观念非常相近。

1944年下半年,抗日战场日益吃紧的关头,蒋在日记中表示,当时甚至想到自杀。他经常祷告,求主帮助他。他还许诺,如果主能够助自己渡过难关,他一定要建造一个巨大的铁十字架,放在衡山之巅,以示谢恩。

宋曹琍璇透露,受洗后,蒋氏言出必行,每天必早上读圣经,晚上进行祷告。中国国民党退守台湾后,他在日记中曾多次说到在圣主面前祷告,称如果“神要赋予我这个使命,那么为了中国的统一大业,不惜自己的生命”。他每天早起第一件事就是跪祷。有一篇日记记载,说他有一天凌晨3点就起来跪祷,可此前因为脚痛,医生已经建议他暂停。还有一段记录因为眼疾,朝课跟晚课不得不暂停。可见蒋对待个人信仰规定的仪式可谓中规中矩。

1975年,蒋介石去世,其秘书秦孝仪奉命撰写遗嘱,初稿中曾有“自余束发以来,即追随总理革命,无时不以总理信徒自居”词句,笃信基督教宋美龄,却指示秦孝仪在原稿中插入“耶稣基督”四字,变成了“无时不以耶稣基督与总理信徒自居”,虽然此举引起朝野及史学界争议,但也反映出蒋对基督的信仰。

相关战役

报道信息

中新网9月25日电 据外媒报道,拥有中国国民党大量文献资料的美国斯坦福大学,已由董事会向加州圣何塞的联邦法庭递交诉状,寻求法庭谕令蒋介石后代循法律途径解决蒋介石私人日记所有权的归属争端,并让该大学得免于卷入蒋家人关于日记所有权的争讼。现在已经公开即1917年至1972年全部日记。

日记是最私密的表达方式,蒋介石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坚持写日记。从1915-1972年没间断过,这些日记,对于中国对于蒋介石,都是历史关口。蒋介石的一生充满传奇和争议,他的日记聚敛和透析出中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等众多事件的幕后细节、真相以及重大历史疑问,蒋介石的日记如今是保存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档案馆。2007年,日记中的1931年到1945年,14年间的手稿内容被公开。

分集剧情

第一集

九一八事变事件爆发,中国军队未做任何抵抗丢掉大片国土,日军长驱直入占领整个东北地区。此时,蒋介石正乘军舰前往江西省围剿中国工农红军。他和南京国民政府的对日政策受到全国人民的责难。此后蒋介石在日记中不断以"雪耻"来警醒自己,并留下遗嘱,准备与日军决战。他的抗战决心可以说是壮烈的,但同时又是虚弱无力的。由于对日军实力的过高估计,以及一直困绕蒋介石的"安内"的问题,使他更多的将希望寄托在外交上,力争通过国际势力解决中日争端。外交策略虽然为中国赢得了道义支持,却制止不了日军的凶焰。而中国军队在主帅"攮外必先安内"的策略下,即便取得局部战场的胜利,也最终难能获取全局性的胜利。这是蒋介石一生中极为困难的时期,也是他开始调整国内外政策的起点。

第二集

塘沽停战协定》的签定,放缓了中日之间的军事冲突。也让双方重新开始战略调整。日军由军事进攻变为分化中国,蒋介石也由"一面抵抗、一面交涉"变为"为和平尽最大努力"。这一时期的蒋介石和南京国民政府的对日外交以妥协和退让为其特征。避免决战,争取和平成为推迟战争的手段和方式。蒋介石清晰地意识到要取得胜利,必须是国家统一,一致对外。但是长期以来他不是采取求同存异、团结对外,而是置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不顾,以武力削平异己力量。使本应对外的枪口首先用于对内,必然引起普遍的反对和抗议。西安事变蒋介石最终调整了政策,将重点由安内转为攮外。蒋介石在日记中记述了这段时期营造后方基地,联络盟国广交朋友的战略。这些为日后中国的长期抗战打下了基础。

第三集

七七事变”后的中国,处于民族最危亡的关头:各大城市相继在会战中失守,首都南京也最终陷落。政权随时宣告覆灭。此时中国国民党内部也是一片主和的声音,日军也认为中日战争即将结束,拟建新的亲日政府。但是蒋介石选择“拒和、迁都”的政策,打破了日军企图通过几场战争结束中国战事的计划。稳定了抗日统一战线。不愿深陷中国战事的日方从军部、情报、外交乃至经济和民间组织出发,积极沟通与中国的和平工作。蒋介石也一面进行抵抗,一面秘密与日谈判。

第四集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使蒋介石看到了国家复兴的希望。但他也认识到,在世界性战争面前,国与国之间的联合与反目,并不以政治理念与意识形态划分,而是取决于国家民族的利益。担心欧战导致英、美各国对日本妥协的将介石,积极联合英、美首脑,为筹建日后国际反法西斯主义战线营造了有利态势。蒋介石在日记中,记述了战争初始时,中国在加入"轴心国"和"反法西斯同盟"的问题上,曾经有过的争论和彷徨。最终蒋介石选择联合英、美各国。而中国从此以反法西斯阵营的四国联盟之一,开始登上了国际舞台。

第五集

1941年东条英机出任日本内阁首相,蒋介石认为日本势必扩大侵略战争,这样中国就可以联合反侵略的各友邦来击溃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在东南亚的势头十足,美国开始援助中国抗战。约瑟夫·史迪威到达中国后,与蒋介石的合作并不愉快,在援助上美国没有把中国平等看待。在军事领导权上,美国几次与蒋介石交锋。后来,在雅尔塔会议富兰克林·罗斯福决定苏联红军出兵东北地区,而约瑟夫·斯大林开出了有损中国主权的条件,美国和英国都没有反对。蒋介石在日记中记录了日本投降前美国对中国国民政府态度的变化,以及这段时间蒋介石的心路历程。

历史关口:蒋介石日记(1931-1945).豆瓣.2024-03-22

从日记看蒋介石晚年的内心世界.澎湃新闻.2024-03-22

【记忆】蒋介石从成都逃离大陆究竟是哪天?‖李单晶 李后强.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2024-03-22

谈蒋介石日记的真伪--中国共产党新闻--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20-08-27

访谈︱松田康博:蒋介石与“反攻大陆”.澎湃新闻.2025-06-10

张学良:我对“九·一八”事变判断错误了.凤凰卫视.2025-10-31

张学良对“西安事变”如何自我评价?何以一直未回大陆?.凤凰网.2025-10-31

七问"七七事变" :挑事日军的非正常死亡.凤凰网.2025-10-31

蒋介石日记:二战压力大 两度想自杀.凤凰网.2025-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