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四大才子,又称苏州古城四才子,指的是明代中期生活在苏州市的唐寅、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
名称来源
江南四大才子的提法最早出现在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中:“昌谷少与唐寅、祝允明、文徵明齐名,号‘吴中四才子’。”
主要成就
唐寅、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为“唐祝文徐”。四才子中的唐寅、祝允明、文徵明三人皆以书画艺术闻名于世,而诗文成就倒在其次。祝允明以书法见长,唐寅以绘画闻名,文徽明诗、文、书、画皆工,徐祯卿则在四人中诗歌成就为最高。从书法角度讲,祝允明、文徽明与王宠被称为“吴门三大家”,他们继承宋克徐有贞、沈周、李应祯、吴宽、王鍪等人的书法传统,而形成吴门书派,并成为中坚“天下书法归吾吴”(王世贞语)之说得力于三大家。从绘画角度讲,唐寅、文徵明与沈周、仇英被称为“吴门四家”,是吴门画派的中坚。明代后期吴门画派取代院派、浙派而成为画坛主宰,应归功于四家之力。从诗歌角度讲,四才子是吴中诗派的中坚人物,徐祯卿又是明代复古劲旅“前七子”中的唯一一个吴中诗人,诗虽陷于复古,但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与成就。
主要成员
唐寅
唐寅(1470-1524),字伯虎,更字子畏,号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史,南京解元,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等。晚年信佛,有唐寅等别号。相城区(今苏州市)人。生于成化六年二月初四(1470年3月6日),死于嘉靖二年十二月初二(1524年1月7日)。出身商人家庭,父亲唐广德,母亲邱氏。自幼聪明伶俐,20余岁时家中连遭不幸,父母、妻子、妹妹相继去世,家境衰败,在好友祝允明的规劝下潜心读书。29岁参加应天府公试,得中第一名“解元”。30岁赴京会试,却受考场舞弊案牵连被斥为吏。此后遂绝意进取,以卖画为生。正德九年(1514年),曾应宁王朱宸濠之请赴南昌半年余,后察觉宁王图谋不轨,遂装疯甚至在大街上裸奔才得以脱身而归。晚年生活困顿,54岁即病逝。历史上的唐伯虎尽管才华出众,有理想抱负,是位天才的画家,但他那愤世嫉俗的狂傲性格不容于这个社会。他一生坎坷,最后潦倒而死,年仅54岁。
唐寅的绘画以山水、人物、花鸟三类为主,其作品既继承南宋院体画派的雄浑笔法,又融合元代文人画的清逸意趣,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其山水早年随周臣学画,后师法李唐、刘松年,加以变化,画中山重岭复,以小斧劈皴为之,雄伟险峻,而笔墨细秀,布局疏朗,风格秀逸清俊。人物画多为仕女及历史故事,师承唐代传统,线条清细,色彩艳丽清雅,体态优美,造型准确;亦工写意人物,笔简意赅,饶有意趣。其花鸟画,长于水墨写意,洒脱随意,格调秀逸。有《骑驴思归图》《山路松声图》《事茗图》《王蜀宫妓图》《李端端图》《秋风纨扇图》《百美图》《枯槎鸜鹆图》《两岸峰青图》等绘画作品。
唐寅文学上亦富有成就。工诗文,其诗多纪游、题画、感怀之作,以表达狂放和孤傲的心境,以及对世态炎凉的感慨,以俚语、俗语入诗,通俗易懂,语浅意隽。著有《六如居士集》,清人辑有《六如居士全集》。
唐寅的书法不及绘画、诗文出名,但天分也极高。他的书法主要学赵孟頫,更受李邕影响,俊逸挺秀,妩媚多姿,行笔圆熟而洒脱,唯笔力稍弱,钩挑牵丝绵软,结构亦略趋松散。依据文献记载和存世作品,他曾泛学赵孟頫、李邕、颜真卿、米芾各家,并在不同时期呈不同侧重,从而形成不断变化的阶段面貌。大体上说,其书风变化可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时期是30岁以前,他居住家乡苏州市,与同年龄的文徵明交善,甚受文氏影响,故两人书画均很接近,唐寅20余岁所绘《黄茅渚小景图卷》(上海博物馆藏),湖石、平坡、树丛均极似文氏细笔;书法亦俱从赵孟頫入手,均结体端丽,用笔秀润,唐寅的《高人深隐图》上款字,就极似文征明。第二时期是30岁至36岁,唐寅科场被黜,妻子离异,无奈藉诗文、书画谋生,其时书法上追唐人,力求规范,尤宗尚颜真卿的楷书,用笔凝重,圆硕多肉,结体偏于长方,雄强茂密,点画横细竖粗,并吸纳隶法,横笔收尾似“蚕头”,捺笔收笔中途之顿近“燕尾”,极富力度,如唐寅作于弘治乙丑(1505年)36岁时的《落花诗册》。第三时期是37岁至45岁,唐寅正值壮年,居住在世外桃源的桃花庵,专心从事自由自在的诗文书画创作,生活自得,创作也达到顶峰。其时书法重又归返赵孟頫,并上追唐代李邕,遂形成了自身的成熟风貌,以结体俊美婉媚、用笔娟秀流转的赵体为根基,并融入了李邕斜长的字姿、有力的笔法和生动的布势,于秀润中见遒劲,端美中见灵动。这类风格作品甚多,如作于正德元年(1506年)37岁的《七言律诗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30余岁的《山路松声图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上款题和《行书三绝卷》(丁念先藏)等作品,均呈赵孟頫与李邕相融合的面貌。第四时期是46岁至54岁去世,已属唐寅晚年,自45岁从江西宁王处装疯逃回,他进一步看透了世事,思想更加消沉,行为也更颓放,书法亦变为率意,并吸取了米芾求意取势的书风,用笔迅捷而劲健,沉着而痛快,八面出锋,率真自如,追求力量、速度和韵味;同时又融诸家笔法于一体,使结体、用笔均富于变化,并达到了挥洒自如、神机流走的境地。代表作品有50岁以后作的《西洲话旧图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上款题、《看泉听风图轴》(南京博物院藏)上款题等。
祝允明
祝允明(1461-1527),字希哲,长洲(今苏州市)人。因右手枝生手指,故号枝山、枝指生、枝山老樵,著有《怀星堂集》。
祝允明出生于官宦书香世家,祖父祝颢、外祖父徐有贞都身居高位,他受家庭熏陶,从小便聪明勤学,展现出极佳的书法诗文才能,擅长文言文辞,结交了沈周、吴宽、文徵明等良师益友。祝仕途不顺,屡试不第,怀才不遇之感使他的性情思想发生较大转变,在书法艺术上愈加成熟。他直到中年才为官,正德九年(1514)授为广东宁县知县,嘉靖元年(1522)转任为应天府(今南京)通判。嘉靖五年(1526),67岁的祝允明于病中逝世,两年后葬于横山丹霞坞。
祝允明擅长楷书、行书、草书多种书体,主张尊古复古,临习二王、钟繇等先代书家,在书法上成就颇丰,是明代书坛巨匠。他以草书最为擅长,他的大草不仅突破了当时的风范,也打破了明初以来书坛的沉闷空气,被后人尊为“明代草书第一人”。他的书法代表作《元赵孟頫前后赤壁赋》《草书杜甫诗卷》《古诗十九首》等皆为传世墨宝。其还擅长文言文辞,文学作品丰富,包括诗(古体、近体、歌行)、赋、散文(记叙、传志、碑版)、小说等。他的文章成就并不高,反而诗歌写得较有特色。他的诗歌含茹六朝,以晚唐为宗,辞藻艳丽,但又不失清新风格。他主张师习古人,创作传统诗文,强调诗和文的不同,对振兴传统文学起到了积极作用。
文徵明
文徵明(1470-1559),原名璧,字明,号衡山居士。明长洲(今苏州市)人。曾官翰林待诏。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为“吴门四家”之一。著有《甫田集》等。
文明出身书香门第,祖父及父亲都是文学家。但文徽明幼时并不聪慧。稍长,学文于吴宽,学书于李应,学画于沈周,终于“大器晚成"。诗文与吴中名士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列为“吴中四才子”。数次应举未中,54岁时得到同乡士大夫举荐成为翰林待诏。但仕途并不得志,于是58岁时称病还乡,从此息青云之心,乐山林之志,以诗书画为精神家园达30余年,他的形象在后人眼中成为理想人格的典范。文徵明书画造诣全面,山水、人物、花卉、南天竹等皆精,以山水画题材数量最多,成就也最高。尤其是青绿山水,创立了极具文人画意趣的小青绿样式,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他的艺术风貌是多样的他泛学诸家,兼收并蓄,在学沈周的基础上,又深受赵孟颗、王蒙、吴镇三家影响其青绿山水受赵孟频影响最大,董源、巨然、郭熙、马远、夏圭等也是他效法的对象。文微明的山水画多以清高、超脱为其理想精神境界,作品多表现小桥流水、危崖曲径松壑修竹、草堂庐舍。水有净化功能,危崖有超尘作用,点级其中的人物多是逃避现实而陶醉于山水的“高士”,反映了他作为文人雅士的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在笔墨风格上,形成了“粗文”和“细文”两种主要画法。早年以工细为主,中年较粗放,晚年则粗细兼能,笔墨愈加苍秀,富于变化。“粗文”山水除受沈周熏陶外,还融入马远、夏圭粗劲刚健的用笔和赵孟頫频以书法入画的运锋以及吴镇的淋漓酣畅的墨法。其代表作有《溪桥策杖图》《仿吴镇山水》《古木寒泉图》《兰亭修茸图》《惠山茶会图》《绿阴清话图》等。
徐祯卿
徐祯卿(1479~1511)字昌谷,一字昌国,常熟人,徙居相城区(今苏州市)。诸生时已有诗名。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进士,授大理寺左寺副,因失囚,贬国子监博士。善诗文,少与唐寅、文徵明齐名,号“苏州古城四才子”。早年诗学白居易、刘禹锡。登第后与李梦阳、何景明游,悔年少时作,改趋汉魏盛唐,为“弘治十才子”“前七子”之一。论诗主情致,与后来王士祯所倡导的神韵说有相通之处。其诗风格清朗。著有《迪功集》,另著有诗评著作《谈艺录》及《异林》《剪胜野闻》《新倩籍》等。
文化形象
在许多电视剧中,将“江南四大才子”说成是唐伯虎、祝允明、文徴明和周文宾,在这其中,周文宾却是个虚构的人物。其中在电视剧《金装四大才子》的“苏州古城四大才子”,讲的是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周文宾四位苏州市文人的故事。唐、祝、文、周中的前三人,历史上确有其人其事。而周文宾乃至“王老虎抢亲”的故事,是文人后来虚构的。历史上的“吴中四子”,是指唐、祝、文、徐,徐即徐祯卿,徐是明代文学家,与李梦阳等人并列“前七子”,其诗风格清朗,但不通书画,性格也与另外三位不同。大概这个缘故,后来文人又杜撰了一位相貌秀美的周文宾来凑数。唐、祝、文三人不仅都是吴县人,而且都擅长书画,唐伯虎与文徵明生于同年1470年,祝允明大他们十岁,生于1460年,以名气而论,唐居前。唐伯虎少与落魄不羁的才子张灵为挚友,后从师学画于周臣,并结识沈周诸画家,切磋画艺与诗文,29岁中了乡试第一,一时名声大震。唐伯虎赴京应试,因受朋友牵涉科场舞弊案而被革黜(其实是明代官场倾轧,程敏政遭人弹劾所致)。后唐伯虎娶了风尘女子沈九娘,因九娘之名,后人杜撰出一个《九美图》,唐伯虎在小说中有了九个妻子。唐伯虎妻妾成群是假的,但他确实刻了一枚“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印章,其为人洒脱,落拓不拘,文字秀润流畅,绘画生动清隽,诗多丽之句,举止有放浪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