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online logo, blue P on white background PConline 网站地图
3G 4:40
白纹伊蚊
编辑:浩

白纹伊蚊(拉丁学名:Aedes albopictus),也被称为亚洲虎蚊,是东南亚和中国的常见蚊种,属于双翅目蚊科、伊蚊属。

白纹伊蚊盾片有中央银白纵条,翅基前有一银白宽鳞簇。美国白灯蛾栉齿基部具细繸;尾鞍不完全;腹毛1-Ⅶ通常分4枝,2-Ⅶ通常单枝。该物种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南亚、澳洲、部分太平洋岛国、欧洲、非洲部分地区、美洲,作为半家栖的蚊种,可孳生于多种生境,主要在人工容器、植物容器和积集雨水的石穴、石臼、石槽、水泥地等地孳生。该物种飞行能力较弱,由于食性广泛,无需进行远距离移动;雄蚊以花蜜和含糖量高的植物汁液为食,雌蚊也摄取这些汁液,但需要吸血以促进卵的发育。雌蚊会在生殖营养周期结束时产卵,将卵放置于几个不同地点,每年产卵45到200枚。

白纹伊蚊刺叮凶猛异常,刺叮后皮肤奇痒、可引起皮肤红肿、局部皮炎,甚至全身性皮炎,抓破后易溃痒感染。除刺叮骚扰外,更重要的是其是多种疾病的传播媒介,如登革热、基孔肯雅热、流行性乙性脑炎等。针对白纹伊蚊的防治主要采取以孳生地治理为主的环境防治,当暴发登革热疫情时,采取化学防治和环境治理并重的措施。

分类

白纹伊蚊隶属于双翅目蚊科、伊蚊属。截至2025年7月,GBIF显示伊蚊属共有960种,其中常见的物种有埃及伊蚊(A. aegypti)、非洲伊蚊(A. africanus)、白条伊蚊(A. albocinctus)、侧白伊蚊(A. albolateralis)、白线伊蚊(A. albolineatus)、银雪伊蚊(A. alboniveus)、白纹伊蚊(A. albopictus)、白盏伊蚊(A. alboscutellatus)、白带伊蚊(A. allotaeniatus)等。

特征

雌蚊

雌蚊为小型到中型蚊虫。

头:头鳞典型。喙比前股略长,暗褐色。触须约为喙的1/5长,黑色,末段背面银白色。

胸:前胸前背片和后背片都具有银白宽鳞,后背片上方并有褐色窄鳞。中胸盾片上有一条银白窄鳞形成的中央纵条,前端后伸而略为细削,并在小盾片前区分叉,有的在分叉前中断,叉枝两侧有一对白色亚短中线。翅基上有一些白色窄鳞,小盾片覆盖银白宽鳞,中叶末端有黑宽鳞。侧背片平覆白宽鳞。有亚气门鳞簇,无气门后和气门下鳞簇。

翅:翅鳞一致深褐色,仅前缘脉基端有一白点。平衡棒结节具黑鳞。

足:深褐到黑色,各足腿节都有明显膝白斑,前股和中股的腹面和后面有不同程度的白色区,后股前面基部3/4有宽白纵条,愈向基部愈宽,后面的白色区较短,通常约占全节的基部一半。后足跗节1-4有基白环,跗节5全白或大部白色。前胫腹面有淡色纵条;中胫后面具淡色鳞。前跗节1-2有基白环或白斑;后跗节1-4有宽基白环,节5全白。

腹:背板黑色,节I侧背片覆盖白鳞;节Ⅱ-Ⅶ有基白带和侧白斑,基带两端加宽,但不和侧斑相连。节Ⅱ-Ⅲ腹板全部或大部白色;节Ⅵ-Ⅴ腹板黑色而有宽基白带;节Ⅵ腹板有亚基白带;节Ⅶ腹板黑色而仅有少数侧白鳞。

雄蚊

雄蚊的触须比喙略长,节2-3有基白带,节4-5腹面有基白斑。腹节Ⅱ和Ⅶ背板无基白带,仅有侧白斑,节Ⅱ中央基部有少量淡鳞,节Ⅷ腹板基部白色。尾器:腹节Ⅸ背板山峰状,有一不同发育程度的中央突起,侧叶远距,各具4-8根细刚毛;节Ⅸ腹板长而宽,弓形,无特殊刚毛。抱肢基节较短,长为宽的2.5-3.0倍,背基内区有一群刚毛。抱肢端节比基节略短,末端膨大,有少数细毛;指爪位于近末端。小抱器发达,端1/2膨大,并有众多长刚毛;腹面的粗而长,似刺状,端角的最长,末端常弯曲。肛侧片发达,末端钝圆。阳茎端部膨大,并具齿。

幼虫

头:头长略大于长。头毛1-C细长,末端常下弯,呈钩状,4-C发达,分9-13枝,5-C通常单枝,有的末段分叉,6-C单枝,或从中部分为2枝,7-C分2-3枝,并常有一枝很短,8-9C单枝。11-15C均很简单。颏板三角形,共有齿23个,顶齿不特别高大,侧齿前8-9个较细长,端钝,排列紧密;后2-3个短,端尖,排列稀疏。触角不到头长的1/2,触角毛1-A生于近中央稍前,微针状。

胸腹:胸毛和腹毛发达程度,包括分枝和长短,有较大个体变异,有的部分刚毛粗壮而近似星毛状。腹毛1-Ⅶ通常分3-4枝,不超过5-Ⅶ的2.5倍长;2-Ⅶ通常单(1-3)枝。栉齿仅基部有细缝,6-10个,排列成整齐的单行。呼吸管无管基突,指数2.0-2.5,长为基宽的2.2-2.6倍,为尾鞍长的2.8-3.3倍;梳齿5-16个,通常8-12个,多数具2侧牙;1-S位近管中央,分2-4枝。尾鞍不完全;腹毛1-X分2-3枝,有细羽状侧枝;2-X分2枝,其中一枝略短;3-X单枝;4-X8株,都位于栅区。肛鳃明显比尾鞍长,腊肠状。

分布范围

全球

原产于东南亚,延伸到印度日本太平洋上的几个岛屿(如澳大拉西亚)、非洲部分地区。其分布界限为,东到夏威夷群岛,南到澳大利亚,西到法属索马利兰和马达加期加岛,北抵东北地区和日本。分布路线是,自日本东京经朝鲜,中国东北辽宁斜向不丹尼泊尔,向西达印度、巴基斯坦,再斜向非洲东北角的法属索马利兰,经南面马达加斯加毛里求斯,然后折向东,经澳大利亚再转向东北经巴布亚新几内亚,最后达夏威夷群岛。

由于白纹伊蚊出色的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它已被引入世界其他许多地方。该物种已扩散到欧洲意大利和地中海盆地的其他地区等,以及巴西、中美洲加勒比海地区和美国的多数地区(具体来说是东海岸和中西部)。

欧洲:白纹伊蚊在欧洲最早的记录是1979年,于阿尔巴尼亚第一次发现白纹伊蚊,其后在欧洲多数国家都有出现,其中包括法国德国、意大利、摩纳哥瑞士西班牙荷兰希腊等。2012年的研究显示,白纹伊蚊首次在俄罗斯境内被发现。截止2013年,未发现白纹伊蚊的欧洲国家有奥地利葡萄牙

美洲:1985年8月2日,美国的得克萨斯州休斯敦地区的哈里斯蚊虫控制区发现白纹伊蚊,这是第一次在美国境内发现该蚊种,也是整个美洲境内首次发现白纹伊蚊。此后,该蚊迅速向美国东部地区扩张。到1999年,美国有25个州已确认有白纹伊蚊种群。相反,白纹伊蚊向美国西部和北部的扩张却相对缓慢,一方面是由于北方气候较冷,不适宜白纹伊蚊生存;另一方面是因为美国西部地区气候比较干燥,也不适宜该蚊生存。截止到2012年,白纹伊蚊已从其起源地德克萨斯州南部扩散到新泽西州伊利诺伊州芝加哥,约跨越纬度14°。

非洲:非洲于1991年在南非开普敦首次发现活的白纹伊蚊美国白灯蛾,该幼虫从日本进口的旧轮胎中发现,而且据推测在非洲很多地方可能已经存在白纹伊蚊但未被发现。同年在尼日利亚Delta州黄热病大流行,在对相关疾病媒介的调查中发现,白纹伊蚊已在非洲境内繁殖。2001年11月,在西非赤道几内亚比奥科岛上于人工器皿中发现白纹伊蚊生境。2007年3月在一项疟疾传播调查中显示,白纹伊蚊在加蓬的Libreville、Estuaire省有发现。

中国

白纹伊蚊在中国的分布是北至沈阳市大连市,西至陇县宝鸡市,西南至西藏自治区,向东中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分布的走向大至为,自沈阳向西南,斜向宣化区,经山西省陕西省韩城市铜川市、陇县、宝鸡和阳平关,至四川雅安、九龙、盐边县,折向西至西藏的察隅县墨脱县,直接连到不丹尼泊尔两国。中国分布的省份有,辽宁省河北省、山西、陕西、山东省河南省江苏省、安徽、浙江省江西省湖南省福建省、台湾、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省贵州省海南省云南省和西藏。

栖息环境

白纹伊蚊作为半家栖的蚊种,可孳生于多种生境,主要在人工容器、植物容器和积集雨水的石穴、石臼、石槽、水泥地等。人工容器包括室内外和住屋周围的家庭用品或废弃物,如缸、罐、盆、泡菜坛、花瓶、破瓶、罐头盒、废旧轮胎等。植物容器主要是指竹筒、叶腋、树洞、椰子壳等积水。在中国南方一些地区,竹林中的竹筒积水是白纹伊蚊比较普通的卵生场所。

白纹伊蚊通常在孳生地周围栖息。常喜栖息在阴暗、避风区域,像室内的卧室、客厅、厨房水池、碗橱处和悬挂汗污的衣物上,住房周围的草丛、竹林、葡萄架、缸罐内壁和猪栏等处,野外的防空洞、树洞、灌木丛和草丛等隐蔽的地方,建筑工地的水池、水槽近水面内壁、阴暗存放物等场所;在竹林、树洞等野外孳生地,白纹伊蚊多栖息在附近的草丛和植物叶子下面。这些场所的温湿度及光照等条件较适合白纹伊蚊吸血后完成生殖营养周期。

白纹伊蚊的栖息地选择取决于食物资源的可获得性以及繁殖发育场所的可利用性,由于该物种飞行能力较弱,其终生活动范围局限于同一栖息地内。除具备适宜的繁殖与发育栖息地外,充足的食物资源同样不可或缺。该物种宿主特异性极弱,因此在多数环境中觅食均无障碍。

习性

活动规律

白纹伊蚊的行为模式单一,主要是进食和交配。从它们离开蛹的那一刻起,就开始寻找宿主进食。搜寻活动在一天中的两个不同时期进行,一个时期在清晨,另一个在傍晚。根据环境,蚊子已适应调整其最大进食时间,以最大化找到宿主的概率。进食后,它们开始寻找配偶。白纹伊蚊飞行能力弱,因此几乎所有的活动都保持在500米范围内。大多数个体甚至达不到那么远。当不进食或交配时,个体被观察到在开放空地或有充足空间和产卵容器的地方休息。在更温暖的地区,它们被发现栖息在森林边缘有树冠的地方。

活动范围

白纹伊蚊的活动范围为直径‌457.2米‌的区域,其中心区域是雌蚊可产卵的位置。该物种飞行能力较弱,由于食性广泛,无需进行远距离移动。

季节消长

白纹伊蚊美国白灯蛾和成蚊的季节消长,与各地的气温和降雨量有密切关系。由于中国南北气温和降雨量的差异,使得该蚊早春出现的时间和其季节消长不尽相同。北京5月上旬出现幼虫、中旬发现成虫;长江流域的成都市上海市3月发现幼虫、4月下旬出现成虫;亚热带地区的福建省幼虫终年可以孳生,3月下旬出现成虫;热带地区的海南岛成幼虫终年可以孳生或繁殖。由此可见,随着纬度的增高,气温的下降,白纹伊蚊幼虫和成虫出现的时间也随之而推迟。

越冬习性

中国横跨4个气候带,南北温差很大,因此白纹伊蚊因气候差异在各地的越冬方式有所不同。

按照美国白灯蛾存活情况划分:北纬30°以北和北纬22°以北30°以南地区以卵的形式越冬,亚热带和热带交界地区以卵和幼虫越冬;在热带地区,白纹伊蚊全年可以孳生发育,无滞育卵越冬现象;按照纬度划分:北纬25°以南为无越冬区,仅成虫的生殖营养环和幼虫的发育期略长;北纬26°-30°为半越冬区,其生殖营养环失调;北纬32°以北为全越冬区,呈生殖营养环分解状态。

交流与感知

白纹伊蚊的个体之间几乎没有交流,几乎所有交流都与交配相关。触角包含听觉受体,使雄蚊能听到雌蚊的嗡嗡声,这有助于定位它们。一旦在同一邻近区域,雄蚊会进行求偶行为,在空中形成集群,邀请雌蚊交配。然后雄蚊分泌一种物质,帮助正式启动交配过程。个体配对、交配,并不再互动。除了听觉受体外,该物种的所有蚊子都有复眼,帮助定位几乎所有它们需要的东西(配偶、食物、产卵区域)。

摄食行为

白纹伊蚊的雄蚊没有寄生习性,它们以花蜜和含糖量高的植物汁液为食。雌蚊也摄取这些汁液,但需要吸血以促进卵的发育。白纹伊蚊的摄食效率很高,因其可叮咬多种不同物种(包括哺乳动物和鸟类)。该物种是机会性摄食者,但最偏好哺乳动物。其最常叮咬的物种包括家犬、鹿、兔和人类;亦可叮咬松鼠、负鼠、牛、浣熊、龟、鼠及猫。这种宿主多样性使该物种能在广泛环境中繁衍生息。

宿主搜寻分几个阶段:雌蚊首先表现出非针对性搜寻行为,直至感知宿主刺激物;锁定目标宿主后开始接近;最终降落宿主体表,将口器刺入皮肤寻找血管吸食(此特性使雌蚊成为食血蚊)。

天敌与防御

‌众多来自不同门类的物种均捕食白纹伊蚊,这些天敌中的大多数以蚊子的美国白灯蛾阶段为食。例如一种桡脚类天敌广布中剑水蚤法属波利尼西亚亚种(Mesocyclops leuckarti pilosa)已被证实能消灭容器中的整个幼虫群体;另一种桡足类天敌白色大剑水蚤(Macrocyclops albidus)(与广布中剑水蚤法属波利尼西亚亚种不同,其具有广域地理分布)能在8至10周内清除轮胎堆中的密集种群扁形动物门门下的某些扁虫也捕食幼虫。其他蚊子种类,包括巨蚊属中的多个物种,已展现出控制白纹伊蚊种群的有效能力,因此被视为潜在的生物控制物种。蝙蝠和鸟类是成蚊中最常见的天敌,在特定区域,蜘蛛已知会捕捉白纹伊蚊并以之为食。

生长繁殖

交配

雌蚊一生最多可交配四次,具体取决于寿命长度;雄蚊通常寿命稍短,但有更少的交配限制;双方都可与多个个体多次交配。雄蚊会在地面几英尺高处形成求偶群或群集,以吸引雌蚊。雄蚊会分泌刺激物,为卵巢发育提供一种刺激(吸血提供另一种刺激)。交配在飞行中进行,持续5到15秒。

产卵

雌蚊会在生殖营养周期结束时产卵,将卵放置于几个不同地点。雌蚊从蛹中羽化出来后,在头两到三天内吸血,这对卵的发育至关重要。白纹伊蚊没有固定交配季节,但该物种可能在雨季交配,雨季因地理而异5。这确保了卵的最快发育时间,一旦浸入静水中就开始孵化。雌蚊每年产卵45到200枚。一旦雌蚊在合适位置产卵后,其亲代投资行为就会停止。

发育

白纹伊蚊的卵产于人造容器内壁上,当水位上升淹没卵时便会孵化。虫卵在低浊度、pH值5.2至7.6的水体中孵化(最适pH范围为6.8至7.6)。理想的水体含有高有机氮含量以供食用。美国白灯蛾大小和幼虫发育持续时间受多种因素影响:温度、食物供应、拥挤程度和性别。幼虫发育包括四个龄期,在充足食物条件下可短至四天,而在食物匮乏时可长达42天,这种情况下幼虫会死亡。

幼虫最终会蜕变为蛹,这一过程在理想条件下持续两天。但蜕变为蛹的时长对于雄蚊和雌蚊可能会有所不同,雄蚊的平均小时数为32至36小时,而雌蚊为49至52小时。此时成虫会从蛹中羽化,随即开始寻找交配对象。成虫在离开蛹后即达到性成熟,并在两到三天内开始觅食和交配。

‌寿命

‌几乎所有关于白纹伊蚊寿命的研究都集中在雌蚊上,因此对雄蚊的寿命知之甚少。似乎环境因素对个体能活多久有巨大影响,在湿度较高的温带气候中,平均寿命在30到40天之间。在实验室中,不同食物和不同量的各种实验可以使雌蚊活到117天,这是一种极端情况,在自然环境中是不可能的。

生态作用

当白纹伊蚊的美国白灯蛾在最没有反抗能力时,各种生物都会尝试捕食它们。多种真菌家族物种可以感染幼虫,科研人员已进行测试以考察它们是否可作为蚊子的生物防治剂。具体来说,复蚊体腔真菌(Coelomonoyces stegomyia)和株孢弯颈霉(Tolypocladium cylindrosporum)会对幼虫种群造成损害。原生动物寄生昆虫也会造成损害,特别是对幼虫的中肠。Ascogregarina 台湾草鳗是一个原生动物例子,以及Ascogregarina的其他成员。线虫已被发现寄生在亚洲虎蚊上,但仅限于实验室测试。食蚊罗曼索线虫(Romanomermis culicivorax)有钻入美国白灯蛾蚊子外皮的历史,在实验中引入,但尚未在自然界中发现寄生在白纹伊蚊上,细菌和纤毛门家族的其他病原体也被发现会造成损害。

白纹伊蚊在疾病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因为雌蚊有潜力传播血源性疾病。这尤其令人关切人畜共患病,因为蚊子以许多哺乳动物和鸟类物种以及人类为食。

危害

危害情况

白纹伊蚊刺叮凶猛异常,刺叮后皮肤奇痒,可引起皮肤红肿、局部皮炎,甚至全身性皮炎,抓破后易溃痒感染。除刺叮骚扰外,更重要的是其是多种疾病的传播媒介。首先,其是登革热的重要媒介,1978年和1980年,中国广东、海南省曾发生过登革热流行。除此之外,它又是有些地区的流行性乙性脑炎的传播媒介。实验室感染表明,通过刺叮其还能传播基孔肯雅热、黄热病、西马脑炎、委内瑞拉马脑炎、西尼罗、罗斯河热、寨卡等多种病毒性疾病,是传播病毒性疾病的潜在性媒介。

传播方式

水平传播

该蚊对登革热病毒水平传播主要存在以下方式:(1)通过叮咬病毒血症期患者而感染病毒,病毒在蚊体内经增殖后再通过叮咬易感人群而传播;(2)感染的雄蚊与雌蚊交配后,可将病毒传给雌蚊和子代,起到水平传播的作用,但雌蚊不能通过交配传播病毒。

垂直传播

白纹伊蚊经口感染后能经卵传递1-4型登革热,其具有垂直传播登革热病毒的能力。关于登革热病毒经卵传递的机制,尚不清楚,但该病毒流行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病毒在冬季、干燥季节等不利条件下,可以在嗜血性宿主体内存活,且可以通过经卵传递给下一代。当然,白纹伊蚊经卵传递登革热病毒的能力也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不同的地理株、登革热病毒的型别、滴度高低及温度等为经卵传递影响的主要因素。

防治措施

蚊虫的综合治理方法包括环境治理、生物防治化学防治、法规防治和遗传防治等。针对白纹伊蚊的防治主要采取以孳生地治理为主的环境防治,当暴发登革热疫情时,采取化学防治和环境治理并重的措施。

环境治理

主要是清除蚊虫孳生地,它不仅减少蚊虫产卵环境控制其成蚊密度,且具有环保、不产生抗药性等诸多优点。

化学防治

通过对孳生地投药,对白纹伊蚊的成蚊直接喷洒起到了较好作用,但是在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同时对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化学药物的应用也使蚊虫产生抗药性。防蚊闸的应用只需一次性投入可长久受益,在节约人力、物力、财力的同时又保护了环境,对蚊虫防治工作起到观念性的转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卫生意识逐渐提高,政府应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促进蚊虫防治工作可持续性发展。登革热在人群之间不能直接传播,均由虫媒媒介传播,所以在登革热的预防中,登革热发病监测和控制消灭蚊媒仍是当前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对伊蚊的监测是有效预警登革热的发生,控制登革热流行的重要手段。长期以来,对伊蚊成蚊的密度调查,埃及伊蚊主要使用室内栖息率法,白纹伊蚊主要使用人帐诱捕法,但这两种方法都存在可能使捕蚊人员被叮咬并感染病毒的不足之处。此外,白纹伊蚊的防治只要领导重视,制度落实,措施得当,持之以恒,是可以控制在不足为害的程度。

卡通风格的橙色IP地址图标,带有网络符号

Aedes albopictus (Skuse, 1894).gbif.2025-07-11

白纹伊蚊.中国卫生有害生物防制协会.2025-07-11

白纹伊蚊.类群2000(中国).2025-07-11

Aedes albopictus.animaldiversity.2025-07-11

和蚊子的战斗不能停!.百家号.2025-07-15

Aedes Meigen, 1818.gbif.2025-07-11

白纹伊蚊 Aedes albopictus.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2025-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