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余湾村是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木兰乡双泉村下辖的一个自然湾。坐落于木兰山脉西峰山下,木兰川玉屏山以东,木兰山风景区以南,占地面积300亩。
大余湾村建于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 是一个余姓聚居的村落,从江西婺源移民而来,同时也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巾帼英雄花木兰的故里。1962年12月,大余湾古村被列为黄陂县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9月,大余湾村被评选为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9月28日,大余湾经过五余年的整修、规划,正式开放迎客。2014年底,大余湾村被正式评为国家4A级景区。2016年4月,大余湾村封园改造升级。2019年9月,大余湾景区复园,大余湾新村建成。
大余湾村以明、清时期的建筑为主,保存完好。大余湾地处鄂东,其建筑形制、风格与石作、木作技术具有婺源县民居风貌。大余湾古民居建筑群现存民居40余栋,建筑布局呈向心形,硬山式,穿斗结构,小青瓦屋面,砖石砌体皆使用传统的糯米拌生石灰砌筑。大余湾古村落中保存完好的“雍正朱批玉旨”箱、“四豆同荣”寿匾,以及爱新觉罗·颙琰二十二年所立的石碾,散存的石磨、石碓、铜灯具、纺线车、织布机、脚踏筒车、石舂屋脚石块上的拴马铁环等,均为古村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余湾古村落的选址与布局体现了中国古村落选址的理想模式,其保存完好的婺源县建筑风貌民居建筑群采用的石砌技艺、大量精美彩绘及木雕极具考古价值、艺术价值及科学研究价值。
历史沿革
历史溯源
大余湾是一个余姓聚居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建于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从江西婺源移民而来。据《余氏族谱》记载,大余湾先民认定古代著名琴师伯牙为余姓祖先,并相传岳飞的世系曾到此隐居。先祖余秀三以“勤俭能创千秋业,耕读尚开富贵花”为家训,开启了大余湾“龙传龙人人和人上下五千年,石砌石屋屋挨屋绵延六百载”的发展史。历史上有“一门三知府,五代十国四尚书”的荣耀。当地民间雕匠、画匠、石匠、木匠远近闻名,尤以窑匠居多,曾有“十汉四窑匠”之说。
发展历程
1962年12月,大余湾古村被列为黄陂县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5月,黄陂县委县政府拟定了《关于开发木兰川旅游区的战略构想》后,中国20余家报纸、10多家电视台相继对大余湾村的民俗作了介绍。1997年,一支由英、法、德等8国学者组成的21世纪生态旅游团对大余湾村进行考察。
2002年11月,大余湾古建筑群被列入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2005年9月,大余湾村被国家建设部、文物局评选为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为当年湖北省唯一入选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09年12月,大余湾村被评为“武汉市十大魅力乡村”之一,同年又评为“湖北省百佳旅游名村”。2014年12月,大余湾村被评为“荆楚最美乡村”和“武汉市旅游知名品牌”。2014年底,大余湾村被正式评为国家4A级景区。
新村建设
2016年4月8日,大余湾村正式进入封园改造升级建设期,打造拥有美丽新村、古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文化风情美食街、乡村田园、田野牧歌度假社区、古寨运动公园等六大板块的文化休闲旅游景区。2019年9月28日,大余湾景区升级改造后复园。同时,新建成的大余湾新村位于清水河岸梳妍路边,占地80亩,建有安置“别墅”160余套,还配套有停车位、公厕、污水厂、村民活动中心、太极广场、风雨廊和读书亭等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大余湾新村也是黄陂区唯一纳入武汉市生态特色小镇创建示范区的新农村建设项目。
区位概况
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大余湾坐落于“荆楚名岳”木兰山脉西峰山下,木兰川玉屏山以东,木兰山风景区以南,四面环山,为局部丘陵和局部岗状平原地区,平原与岗地交错,属武汉市黄陂区研子岗镇,距武汉市38千米。占地面积300亩。
建筑设计
建筑布局
大余湾村的选址有其独特的风水特征,一村东山体绵延似青龙,村西山体兀立似白虎,村后龟山与西峰山之山脊一脉相承得以倚靠,村前大小金山锁住水口。横贯全村的清水河从村西蜿蜒流过,进水与出水汇集于村中池塘,形状恰如一张太极图。从村后西峰山上鸟瞰全村,其“左边青龙游,右边白虎守,前面双龟朝北斗,后面金钱吊葫芦,中间环保太极图”的风水格局清晰可见,是中国传统古村落“天人合一”思想的集中体现。现今大余湾保留有明、清时期空间格局,整体呈台地式布局,建筑多为两层,依地势错落分布。以一条主街横贯东西,巷道成网状与主街相连,村落四个组团:余氏宗祠组团、百子堂组团、余氏民居组团以及“德记院”组团由主街串联。村内广场、池塘等为空间景观节点。
建筑风格
大余湾以明、清时期的建筑为主,保存完好。大余湾地处鄂东,其建筑形制、风格与石作、木作技术具有婺源县民居风貌。大余湾民居采用三合院形制,由三间正房、两厢和天井组成,“明三暗五四,正房中间前为堂屋,后为灶房,左右两间为卧室,有的隔为四间,按堂归水”左大右小、前大后小分长幼而居。堂屋正中设神龛,供祖宗和“天地君亲师”位。厢房一至二间,加上五间正房共七间,当地叫“联五转七”。天井很浅,四面外墙一般不开窗,而通过天井和屋面明瓦来采光。正房为一层,两厢为两层,通过厢房里的爬梯上二层,上面阁楼互为连通。主房屋较高,为双坡硬山式。厢房屋顶为不对称的双坡顶,分长短坡,短坡坡向外墙,长坡坡向内院,正房一厢房屋面相交,均采用小青瓦。各层屋面不互相交接。天井与正房的位置有前后关系和左右关系。“天井凼”用石头铺砌,可调节室内空气、阳光和排水排污。大门内侧建走廊,一般称廊沿,与正房和厢房的廊沿相接,利于雨天通行。
有的大户人家将三合院串联,呈三重院落,一般前院为仆人或长工居住,所以在用材上都不如正院和后院讲究,面墙上端便用青砖代替石材。后院多种植花草,村里人崇文习武,曾出现过不少举人和秀才,从余氏家谱里的祖地八景诗赋中便可窥见一斑。村里房屋有的呈三合院并联式,这并联的两家,住的是兄弟或亲戚,两家有着共同的墙和相连的屋架,相邻的两间正房前端则被打通作为两家联系的过道。房子正门一般向内退一步,取“退一步海阔天空”之意,也体现村民们豁达的处世哲学。
构造与装饰
大余湾村民居建筑外墙由面墙和“陪墙”(当地的叫法)组成,墙高约6米。入口处装饰“滴水线石墙”厚度约60厘米。正面刻有纹路细密均匀的斜线,从正面看去,整面墙好像檐口的滴水线,又似雨丝斜织。大门、门洞装砌石门夹,其上均有砖木制的出檐式门楣。其他细部也别具匠心,如外墙角有的成弧形,有的成多边形,有的成锯齿交错状。
从架木结构及装饰制式上分析,民居多属清代中期具有地方传统手法的建筑。相比较而言,这里民风淳朴,宅子装饰简朴,一般体现在格扇门、脊檩等处。阁楼栏杆、格扇门或为直棂或为规则排列的透空雕饰。民居采用包干垒石墙与糯浆砌墙建筑工艺。干垒石墙:又称为木兰干砌,建筑用石块交错嵌压,不用泥浆,多用于砌筑寨墙和台基;糯浆砌墙:将糯米浆与生石灰按一定比例混合、搅作为砌筑的浆料,黏结性好,不易风化,多用于外墙的砌筑。民居前面墙围水,后面山围墙,大院套小院,小院围各房,全村百来户,穿插二十巷,家家皆相通,户户隔门房,方块石板路,滴水线石墙,室内多雕刻,门前画檐廊。屋檐下饰有彩画,色彩多为青、黛、朱红等色。檐画的主题多为广为传诵的雕花的格扇门民间故事,如“荷犁牵牛”“高山流水”等,也有“喜雀闹梅”“遍地呈福”“繁花锦绣”等图案。寓意生活美满、吉祥如意。
历史文化
文物保护单位
大余湾古民居建筑群
大余湾古民居建筑群现存民居40余栋,建筑布局呈向心形。硬山式,穿斗结构,小青瓦屋面,砖石砌体皆使用传统的糯米伴生石灰砌筑。该村保存有较好的雕花睡床、钦赐寿匾、“雍正朱批谕旨”木盒、“爱新觉罗·颙琰二十二年”石碾等器具。民居周边还保存有大量的明清墓葬。2002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资料:
有余亭
有余亭,现位于大余湾中心广场的中央,始建于明代,毁于太平天国年间,20世纪90年代中期重建。“有余亭”,取“年年有余”之意;此外,“有余亭”的“余”字是族姓。亭上挂有一副对联:高门望族有余庆,明月清风无尽藏'亭中摆放有」口体积庞大的石碾盘。此亭相传有吕洞宾云游至此的故事。
智慧泉
智慧泉,明朝弘治年间,大余湾一个名叫小五的后生勇救被毒蛇咬伤的清水龙王女儿。龙王女儿为感恩,在清水河旁掘出此泉。小五的儿孙们饮过此泉水后,个个中举,人人做官,因而得名为“智慧泉”。
文昌阁
文昌阁建于明朝,后毁而复修,为供奉张亚子的庙宇。阁内文昌帝君、天聋、地哑、魁星、喜神等五尊菩萨神态迥异,各司其职。
旧寨
旧寨始建于清咸丰六年(1856年),旨在“躲防长毛、御匪安民”。尚未完工,便于咸丰七年(1857年)秋被太平军摧毁。咸丰十一年(1861年)开始重建,于同治二年(1863年)建成。同治年间,周边村湾的大户富户及不明真相的百姓均在此躲避太平军和捻军。
旗杆石
旗杆石位于老旧寨,座石长约8.7米、宽8.5米,旗杆座孔洞长(深)1.3米,孔口直径约20厘米,保存得较为完好。
德记花园
德记花园位于黄陂区木兰乡双泉村大余湾后山坡。现仅存花园围墙与花园以前管理用房二间,通道一条。花园呈椭圆形,围墙残高3.4~4.5米,厚0.6米,周长64米。围墙由青长石干砌而成,顶上有青石板覆盖。花园占地面积360平方米。花园内现残留有一大一小两株古桂花树。
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余湾古村落中保存完好的“雍正朱批玉旨”箱、“四豆同荣”寿匾,以及爱新觉罗·颙琰二十二年所立的石碾,散存的石磨、石碓、铜灯具、纺线车、织布机、脚踏筒车、石舂屋脚石块上的拴马铁环等,均为古村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余湾古村落博物馆
大余湾社区博物馆依托大余湾古村落建立,大余湾于2019年推出的家风馆,通过修复原建于清同治年间的一处旧民居兴建而成,馆内的风格乃是借鉴旧时私塾的风貌,馆内笔墨纸砚,书卷竹简齐备,墙壁上悬挂着大余湾历史起源以及名人传记的画像,鼓励读书人志向高洁、品德坚韧。2021年11月,该博物馆入选第二批“湖北省家风家教实践基地”。
民俗文化
大余湾村有民间文娱活动、传统工艺和一些民间传说等。大余湾有自己的乐曲,如“凤点头”“四五六,公尺尚”;还有皮影戏、打鼓说书;插秧时送栽秧酒。春节活动很多,如龙灯、采莲船、踩高跷等。民间传统工艺则主要是制陶。此外,大余湾还有一种“晒书”的习俗。所谓晒书,就是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各家各户不约而同地将自己家里私藏的古老典籍、书画、文件和书信拿出来晒,以防其霉变。据长辈说,他们所晒的作品中,有不少岳飞的手迹书信,因为岳飞当年曾长期在这一带策马扬鞭,其书信手令等,数量很大,几乎每家都有珍藏。但许多珍贵的东西,不幸毁于“文革”。
文化价值
大余湾是以余姓家族聚居的湖北武汉北部山区的古村落。古村落的选址与布局体现了中国古村落选址的理想模式,其保存完好的婺源县建筑风貌民居建筑群采用的石砌技艺、大量精美彩绘及木雕极具考古价值、艺术价值及科学研究价值。
保护规划
湖北省武汉黄陂区木兰乡大余湾村编制有《武汉市黄陂区大余湾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2007)》。保护规划明确了大余湾村为黄陂地区具有独特村庄布局和浓郁地域民俗特色的历史文化名村,划定了大余湾核心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并对各保护区内的建筑及环境提出了具体的保护控制要求。
保护实施
大余湾的保护工作得到了武汉市、黄陂区政府的重视,2009年3月,大余湾中央街建设工程,清水河及塘堰整治工程、村湾部分环境绿化工程完成;2010年,大余湾第一期工程陆续完成,其中包括湾内中心广场铺设、清水河水系及水坝的梳理及加固、过境道路硬化、阴阳沟修复、商业长廊建设、现代建筑房屋外立面和屋面复古修缮、古街檐口壁画恢复等工程;2011年10月,核心保护区古民居的修缮、挂牌,村湾环境整治工程等基本完成。2012年9月28日,大余湾经过五余年的整修、规划,正式开放迎客。截至2019年,武汉市政府及黄陂区政府先后整修了传统民居40余处,并安装安防和消防系统,成立专职消防队,配备消防器材;增设文物管理监控中心,并设置管理巡查路线和值班点。
获得荣誉
仅收录展示部分,参考资料:
相关事件
2025年8月1日,有媒体报道,拥有600多年历史的黄陂双泉村大余湾古村成爆款短剧热门取景地,7月有多个剧组在村民李凤兰等人家的老屋拍摄,单日场租最高千元;古村因保留原始风貌、成本低于横店等优势受青睐,弥补了暑期淡季缺口,景区成立影视协拍工作组完善服务,规范拍摄题材,还被宣布为“大余湾短剧拍摄基地”,黄陂区文旅局将支持其差异化发展,联动其他景区“抱团”发展,古村借此焕发新活力,村民也获得可观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