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简称红七军,是中国工农红军红三军团主力部队之一。
1929年12月11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正式成立。1930年2月,李明瑞、邓小平领导龙州起义,建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龙州起义失败后,红八军余部并入红七军。1930年11月,红七军整编为第十九、二十、二十一师。1931年7月,红七军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建制。1933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进行整编,取消军一级编制,红七军番号取消,该部被缩编为红三军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在长征途中,红五师缩编为红四师第十三团。 1938年8月,红十三团随红一师改编为八路军八路军第115师343旅685团,该团为685团第二营。解放战争时期,该部扩编为晋察冀野战军第四纵队,后改称解放军第64军。1951年2月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4军。1985年,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六十四集团军。199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六十四集团军被撤销番号和编制。
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在发展壮大的历程中,传承和发扬百折不挠、实事求是、依靠群众、团结奋斗的百色起义精神,在党和人民的解放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历史沿革
背景
1927年“八七会议”之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了抓枪杆子的重要性,在全国各地组织武装,邓小平化名邓斌,来到广西南宁,从思想上、组织上、行动上统一了广西党的领导。
成立
1929年12月11日,国民政府广西警备第四大队、教导总队和右江农军2800余人,在百色市举行起义,宣布成立红七军,军长张云逸、参谋长龚鹤村、前委书记兼政治部主任陈豪人。下辖第一纵队,纵队长李谦、政治委员沈静斋;第二纵队,纵队长胡斌、政治委员袁任远;第三纵队,纵队长韦拔群、政治委员李白。
扩充
1930年1月4日,红七军前敌委员会委员、第一纵队司令李谦和,纵队政治部主任沈静斋带领第三营两个连的兵力,进军隆安县城,建立右江革命根据地前哨阵地。1930年1月23日,在红七军的帮助下,隆安县建立起革命委员会,并组建了赤卫队。1930年1月底,桂军李宗仁在南宁市召开军事会议,决定先发制人偷袭隆安城,力图消灭红七军。1930年2月4日,红七军和桂系军阀李宗仁在隆安发生战争,激战至7日,以付出300多人伤亡的代价歼敌500多人,沉重打击了敌军的嚣张气焰。1930年2月,李明瑞、邓小平领导龙州起义,建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李明瑞被任命为红七军、红八军总指挥。龙州起义失败后,红八军余部并入红七军。1930年3月初,中共红七军前委在盘阳举行会议,决定红七军主力向外游击一个时期,以扩大中国工农红军的政治影响,解决部队的给养和弹药问题,然后再决定下一步发展计划,第三纵队留守东兰、凤山一带,第一、第二纵队则由军长张云逸、总指挥李明瑞和前委书记兼政治部主任陈豪人率领,向河池方向出发。3月,中央代表邓斌(即邓小平)为政治委员和前委书记。4月,红七军第一、第二两个纵队占领河池县城,成立河池县革命委员会,任命陈伯民为主席。同月上旬,红七军进占了怀远镇。4月下旬,红七军前委决定部队新的行动方向是进入苗山,夺取贵州省军阀王家烈军事战略物资所在地的榕江古城。4月30日,红七军占领榕江县。1930年秋,成立第四纵队,纵队长黄治峰、政治委员罗少章。红七军主力奉命北上,此后转战于黔、桂、粤、湘、赣五省边界,行程7000多里,经历大小战斗数百次,最终突破敌人的围追堵截。1930年7月,红七军在平马、田州、东兰县整训3个月。
挫折
1930年10月2日,邓岗传达了中央政治局决议,批示红七军离开左右江地区,攻打柳州市、桂林市、广州市等大城市,争取在武汉中心城市开花,“左”倾路线在红七军中得到贯彻执行。1930年11月,红七军整编为第十九、二十、二十一师,留韦拔群率少数部队进行游击战,主力则奉命北进。在转进过程中,红七军损失惨重,进至湖南广东边界时,仅剩2个团。1931年1月2日,邓小平、张云逸、李明瑞率领红七军进入广西全州。1月3日,红七军在全州关岳庙召开前敌委员会会议,邓小平提出改变硬打攻坚战略、变单纯军事行动为沿途发动群众、对部队进行整编等意见。1月5日,红七军离开全州县,按计划经广西灌阳向道县进发,1月9日到达江华瑶族自治县县城。1月14日,红七军主力从湖南江华转至广西贺县,部队减员严重。2月3日,红七军缩编为两个团,经桂湘边界向连州市、乳源瑶族自治县挺进。2月5日,在粤北乐昌强渡乐昌河(武江)时,由于缺少船只,渡河行动缓慢,红七军被追敌截为两部。成功渡河的红五十五团和红五十八团两个营在邓小平、李明瑞、俞作豫率领下,向崇义县进军;被阻于河西的红五十八团一个营、直属队和部分后勤人员在张云逸率领下,与追击之敌激战,突围后被迫返回乳源县,短暂休整后,编为两个营六个连,转至坪石镇以北渡过乐昌河,向湖南酃县转移。2月中旬,邓小平、李明瑞率部到达江西崇义,并创建根据地。4月,中共中央湘赣省委指示,成立河西中国工农红军总指挥部,统一领导和指挥红七军、红二十军及湘东南独立师等部队和党的地方组织工作。7月,红七军全部抵达中央革命根据地,在江西省于都县桥头圩与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胜利会师,此时兵力仅剩2000多人,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建制。
改编
1933年,中央红军进行整编,取消军一级编制,红七军番号取消。该部被缩编为红三军团第五师,红五师随三军团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三次反围剿、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战争、第五次反围剿。在长征途中,红三军团在扎西会议后缩编为一个师四个团,红五师缩编为红四师第十三团。红军过草地后,毛泽东将一、三军团缩编为陕甘支队,红十三团调入一军团系统的红一师,改称第十三大队,到陕北地区后恢复红十三团番号。由于三军团番号未恢复,该团隶属于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红一师。 1938年8月,红十三团随红一师改编为八路军115师343旅685团,该团为685团第二营,11月随聂荣臻留在晋察冀开辟敌后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该部扩编为晋察冀野战军第四纵队,后改称解放军第64军。1951年2月,随19兵团入朝,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4军。1985年,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六十四集团军。
撤销
199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六十四集团军被撤销番号和编制。
后世纪念
旧址
百色旧址
红七军军部旧址,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粤东会馆。该会馆始建于康熙五十九年,道光和同治年间先后两次重修,占地面积2331平方米,坐西向东,以前、中、后三大殿宇为主轴,两侧配以相对称的三进厢房和庑廊,整个建筑古朴雄奇,尤其是檐下雕刻精美绝伦。1929年12月11日,邓小平、张云逸、雷经天、韦拔群等领导广西警备第四大队、教导总队和右江农军在百色起义,建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张云逸任军长,邓小平任中共红七军前敌委员会书记、军政治委员。百色起义前后,粤东会馆成为红七军党的领导机关和部队指挥部所在地。1930年2月1日,邓小平、李明瑞、俞作豫等领导龙州起义,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和左江苏维埃政府。俞作豫任军长,邓小平兼任政治委员,李明瑞任红七、红八军总指挥。至此,初步形成左右江革命根据地。不久,红八军遭敌袭击而失败,余部转移到右江编入红七军。1977年8月7日,邓小平亲笔题字“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军部旧址”。1988年1月13日,红七军军部旧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11月20日,江泽民同志亲笔题字“百色起义的英雄业绩光照千秋”。1997年6月被中宣部确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古州旧址
红七军军部古州旧址位于古州中路西侧,坐西向东,与“五•一”集会旧址隔街相望,为民国19年(1930年)4月30日红七军攻克古州城后的临时军部驻地。旧址占地面积3011.8平方米,有前后两厅,左右耳房,形若四合院。前厅通面宽48米,进深12.8米,高8.3米,回廊宽2.3米,12排11间。明间为过道,左右次间,次间系当年红七军军部人员居室。后厅通面宽23.5米,进深12.8米,高8.5米,正面走廊宽1.5米,6排5间,明间和左右两次间合为大礼堂,中有讲台。1985年8月8日,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指挥所旧址
指挥所旧址始建于宋代,系砖木结构的二层四合院。旧址周围至今仍保存有宋代的水井、明代的城墙、铁钟、风雨桥和石板街等。在指挥所旧址附近的山头上还完整地保留了一座中国工农红军哨堡、两条红军标语和四座红军战壕等遗迹遗物。2010年公布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1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该旧址还进入湖南省红色旅游“十二五”规划60个精品景区线路。
影视
历史意义
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在发展壮大的历程中,传承和发扬百折不挠、实事求是、依靠群众、团结奋斗的百色起义精神,在党和人民的解放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