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马蹄鳖(拉丁学名:Pelodiscus huangshanensis),别名马蹄鳖、沙地鳖、滩皮鳖、水花鳖,是鳖科鳖属的动物。其体型小,似马蹄,主要分布于中国安徽省黄山及周边区域,因而得名。其常栖息在水质清澈、水质优异的砂砾石底质的江河上游和溪流中。
黄山马蹄鳖最大背甲长101mm,最大体长190mm;头背黄褐色,散布黑点,背脊高;喉部有黄白色点;眼睛周围没有黑色细纹;幼体颈部两侧有白色纵向带,成体后消失;腹面黄白色,腋部两侧各有一块黑色斑块;体背具众多疣粒,但背中央疣粒模糊,裙边疣粒显著;内腹甲呈“︵”形。黄山马蹄鳖常在急水浅滩上活动、喜欢藏身在细沙中,呼吸时常激起特殊的水波。其繁殖方式为卵生。
早在近千年前,黄山本地人已经“认识”了马蹄鳖。明初,户部尚书连心荣将马蹄鳖进贡给朱元璋,嗣后即为贡品。数百年来,“清炖马蹄鳖”是徽菜的一道名菜。2021年,技术人员经过近5年驯养繁殖研究,确定并命名了黄山马蹄鳖,为全球首次记录该物种。2023年,黄山市发布了黄山马蹄鳖等13个全球新物种。截至2024年6月,在《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龟鳖类动物濒危等级名录中黄山马蹄鳖处于未予评估状态。黄山马蹄鳖是中国现存六种特有濒危龟鳖目之一,其作为新发现并命名的物种,野外种群的数量缺乏数据。
名称由来
黄山马蹄鳖体型小,似马蹄,主要分布于黄山及周边区域,因而得名。
2017年,林衍峰在对一种土著小型鳖类的人工繁育试验和生物学研究中,最早发现其与已知鳖类存在形态学显著差异。2019年,休宁县水产站正高级工程师,泉水鱼专家组成员,选派专技人员林衍峰与安徽师范大学和安徽农业大学团队合作开展分子生物学研究,经过近5年的驯养繁殖,于2021年确定并命名了黄山马蹄鳖(Pelodiscus huangshanensis),为全球首次记录该物种,其论文被收录在《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简称SCI)期刊《ZOOTAXA》中。并且,证实了徽菜名品“清炖马蹄鳖”的独特性质,纠正了马蹄鳖是中华鳖幼体的错误认识。
黄山本地人称这种“长不大”的鳖为“马蹄鳖”。又因其常在急水浅滩上活动、喜欢藏身在细沙中,称沙地鳖、滩皮鳖。呼吸时常激起特殊的水波,捕鳖人据此能快速准确地徒手捕捉,又称水花鳖。
物种学史
早在近千年前,黄山本地人已经“认识”了马蹄鳖。据弘治《休宁志》(程敏政,1491)记载,汪藻(1079-1154)以宣城市诗人梅尧臣(1002~1060)诗句“吾乡虽处远,佳味颇相宜。沙地马蹄鳖,雪天牛尾狸”向赵构介绍徽州的美味特产马蹄鳖和白面狸。皖南民俗音乐描述马蹄鳖:“水清见沙底,腹白无淤泥,肉厚背隆起,大小似马蹄”。明初,户部尚书连心荣将皖南山区的马蹄鳖进贡给朱元璋,嗣后即为贡品。数百年来,“清炖马蹄鳖”是徽菜的一道名菜。上世纪80年代以前,黄山本地人俗称的“马蹄鳖”在野外较常见。近30年来,马蹄鳖野生数量锐减。
形态特征
黄山马蹄鳖体较小,最大背甲长101mm,最大体长190mm,似马蹄;头背黄褐色,散布黑点,背脊高;喉部有黄白色点;眼睛周围没有黑色细纹;幼体颈部两侧有白色纵向带,成体后消失:腹面黄白色,腋部两侧各有一块黑色斑块;体背具众多疣粒,但背中央疣粒模糊,裙边疣粒显著:内腹甲呈“︵”形眼前后无黑线纹。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黄山马蹄鳖分布于中国安徽省。
栖息环境
黄山马蹄鳖对栖息环境要求很高,仅分布于水质清澈、水质优异的砂砾石底质的江河上游和溪流中。
生活习性
黄山马蹄鳖常在急水浅滩上活动、喜欢藏身在细沙中,呼吸时常激起特殊的水波。
繁殖方式
黄山马蹄鳖繁殖方式为卵生。以9月~10月收集的野生种鳖为例,翌年6月初产第一窝蛋,随即用蛭石进行孵化。
保护情况
保护级别
截至2024年6月,在《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龟鳖类动物濒危等级名录中黄山马蹄鳖处于未予评估状态。
物种现状
黄山马蹄鳖是中国现存六种特有濒危龟鳖目之一,其作为新发现并命名的物种野外种群的濒危程度缺乏数据。
主要价值
清炖马蹄鳖,其成菜特色是砂锅上桌,原汁原味,汤醇味鲜,鳖科肉酥烂可口。
相关报道
2023年,黄山市发布了黄山马蹄鳖等13个全球新物种。
全球新记录物种!黄山马蹄鳖获权威命名!.澎湃新闻.2025-08-21
黄山马蹄鳖.物种2000官网.2025-08-21
黄山市召开县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阶段性成果新闻发布会实录【市生态环境局发布】.黄山市人民政府.2025-08-21
《手札——龟鳖救护与生物多样性》摘选系列四: 我国湿地保护与龟鳖生存危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2025-08-22
2022年“黄山市最美科技工作者”林衍峰事迹介绍.黄山市科学技术协会.2025-08-21
清炖马蹄鳖.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