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职业技术学院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经教育部批准成为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学校,是第一批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和国家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学校,也是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国家“双高”建设单位和国家优质高等职业院校。
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始建于1954年12月,先后历经河南省机器制造技工学校、河南省工人技术学校、河南省工业技术师范学校、河南省技工教育师范学校、河南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等历史沿革。1999年3月,学校改制为普通高等职业院校,更名为河南职业技术学院,面向全国招收全日制专科生。2019年7月,学校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同年12月,被教育部、财政部列入第三类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B档)。
截至2024年12月,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占地面积1240亩,建筑面积近70万平方米,拥有各类纸质电子图书藏量265余万册。学校的教学设备总值4.25亿元,固定资产12.3余亿元,总资产近14.4亿元。学校有全日制在校生近2.1万人,其中与中原工学院联办本科在校生450余人,有专兼职教师共1100余人;设有智能制造学院、电子与物联网学院等14个教学院(部)和机电一体化技术等52个招生专业。
2025年,河南职业技术学院位居软科中国理工类高职院校排名第9位。
历史沿革
河南省工人技术学校时期
1954年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部确定在河南省筹建 “河南省机器制造技工学校”。
1954年下半年,经河南省劳动局协调,学校从河南省师专(后并入河南大学)抽调部分应届实习学生,从郑州纺织配件厂等大型企业抽调技术骨干组建近60人的教师队伍。
1954年12月,学校建设与招生同时进行,并于当年完成招生工作,1955年3月正式开课。
1956年1月,学校改名为“河南省工人技术学校”。1956年12月,学校又更名为“河南省劳动厅第一工人技术学校”。1959年1月,河南省劳动学院(专科)成立,主要为技术类学校培养师资。
河南省第一技工学校时期
1960年,学校将名字更改为河南省工业技术师范学校,主要职能是为地方技工学校培训师资,为企业生产培训技术工人。
1961年,学校更名河南省技工教育师范学校,为地方职业学校培养师资。学校在课程内容上,增加内燃动力机械修理、农具修配等教学内容。1962年,学校更名为河南省第一技工学校。
1965年7月1日,学校又更名为“河南省劳动厅第一半工半读技校”,学制改为四年。
1967年,学校由省属移交郑州市。1968年1月13日,学校更名为郑州机床厂革命委员会。1968年1月至1978年3月是学校转型成工厂的第10年。
1978年3月,河南省革命委员会编制委员会批准,恢复河南省革命委员会劳动局对学校的领导。
1999年,学校改制为学院,保留河南省技工学校的牌子,并将其为河南职业技术学院附属技校。2017年,学校开始与河南省劳动干部学校联合招生(校本部不再招生)。
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时期
1992年3月2日,经国家教委批准,在河南省及公学校的基础上成立河南省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服务范围主要在河南省,兼顾中南其他五省区,主要任务是继续教育和师资培训。
1999年3月,学校转型为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名字改为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创建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面向全国招收全日制专科生。
2009年,学校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学府一起,被教育部评为“2009年度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2011年,学校通过“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2008年度立项)验收。
2018年,学校被选为2018年度50所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2019年7月,学校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同年12月,被教育部、财政部列入第三类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B档)。
2020年4月,学校入选首批高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典型案例名单;同年7月,入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试点单位名单。
2021年,学校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立项建设单位名单;9月30日,通过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组织的现代学徒制第三批试点验收。
2023年9月11日,河南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共建河南职业技术学院签约仪式在河南职业技术学院举办。
2024年4月29日,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在智能制造学院实训中心举行“砂型3D打印研创中心”揭牌仪式。
2024年9月,学校的智能制造学院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2025年4月23日上午,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召开中国-柬埔寨“中文+职业技能”项目推进会。
学校规模
院系与专业设置
截至2024年12月,学校设有材料工程学院、智能制造学院、控制工程学院、汽车与交通学院、电子与物联网学院、现代信息技术学院(软件学院、大数据双创基地)、文化旅游学院、食品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数字创意与设计学院、音乐学院(公共艺术教学部)、国际教育学院(国际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基础教学部等14个教学院(部)和机电一体化技术等52个招生专业。
师资情况
截至2024年12月,学校有专兼职教师1100余人,其中教授63人、副教授181人,享受国务院津贴5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新时代职业院校国家级名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教指委委员4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能手1人,国家级技能大师1人,全国技术能手3人,河南省职教专家8人,省级教学名师22人,省级优秀教师9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5人,省技术能手20人,省级技能大师8人,省级高层次人才7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4人。学校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1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2个,河南省“黄大年式”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4个,“双师型”教师占比93%以上。
教学建设
截至2024年12月,学校有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重点专业4个,国家骨干专业5个,全国职业院校示范专业点1个,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4个,国家级数控技术专业高水平专业群1个,省级旅游管理高水平专业群1个,省级示范重点专业7个,省级特色专业5个,省级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3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8个,省级示范性专业点6个;另与中原工学院联办本科专业2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6个。
2023年,学校被确立为“TÜV莱茵数字创新赋能计划”建设单位,智能制造专业群被确立为建设专业(群)。
截至2024年12月,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37项,建设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1个、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4个,立项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7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6门,获评国家“十三五”“十四五”规划教材11本、全国教材建设奖1个,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入选教育部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项目1个,河南省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项目3个。学校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了“普及教育+意向教育+精英教育”分层次教育模式,建立了30余个专业创客工作坊;围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开展技能人才培训,建立了“豫匠工坊”培训品牌,建成了14个社区(老年)教育基地,年均培训数量达5万人次。
合作交流
截至2024年12月,学校与宇通客车、郑州煤机、珠海格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比亚迪、京东集团、北汽集团等300余家领军企业深度融合,建立了“工学交替”教育培养模式,创新“校中厂”和“厂中校”育训模式;与哈尔滨工业大学郑州研究院共建环龙子湖大学城创新孵化器,与珠海格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郑州大学共同牵头成立全国机器人和数控机床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牵头建设了省级职教集团或专业联盟5个,省级市域产教联合体2个,建设了国家级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国家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工信部智能制造技术“专精特新”产业学院。
学校与美国夏威夷大学卡比奥拉尼学院、马来西亚国立大学等知名高校合作,共同开展机电一体化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等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与乌干达共建“电工电子工坊”、与意大利共建“豫厨工坊”、与印度尼西亚共建“豫匠工坊”、与沙特阿拉伯和柬埔寨共建“智能焊接技术工坊”,参与开发了国际化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和教学资源19项,招收各类留学生80名,累计完成海外培训620余人次。
学术研究
馆藏资源
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成立于1993年4月,其历史源于1975年成立的学校教务处所属图书室。截至2025年6月,图书馆有馆藏图书资源总量为214.2万余册。其中纸质图书总量为128.5万册,纸质期刊560种(4500余册),报纸32种,期刊合订本5万余册。数字资源总量为196万册,电子图书98.5余万册,电子期刊2.5万种,音视频资料83381小时,学位论文85余万篇,报纸文献444.3万余篇,会议论文1.1万册和11个电子文献数据库,基本形成了完整的文献馆藏体系。每周开馆时间近100小时,网络文献检索服务24小时不间断。
学术成果
截至2025年5月,学校电子与物联网学院主持和参与国家级教科研项目10余项,省级教科研项目20余项,市、厅级教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高水平论文100余篇,出版教材40余部;食品工程学院完成各级科研项目30余项,获国家级、省厅级奖励20余项,公开发表论文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近20项;文化旅游学院完成省级以上科研课题80余项,在相关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高职高专规划教材20余部;汽车与交通学院编写教材217本,其中“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10本,“十四五”职业教育省级规教材4本;发表论文362篇,授权发明专利57项。
截至2024年12月,学校立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级科研项目77项,地厅级科研项目18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48项,累计完成横向技术服务项目360余项。
科研平台
截至2025年5月,学校获批国家级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7个、省级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2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7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4个。
校园文化
校徽
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校徽中心图形由似书本的“人”字形色带和旭日状齿轮组成,包含学校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来培育高技能人才的办学特点。
齿轮的含义是职业技术教育,其形似旭日与光芒,有朝气蓬勃之意。
三个叠放的“人”字,代表学校"以人为本”进行教学、科研和管理。“人”字的升腾向上,寓意学校的开拓、进取和发展。
橙色:寓意成功和收获。绿色:寓意生机和活力。蓝色:寓意发展和创新。
校歌
歌词:
满怀豪情,带着希望,我们来自四面八方来自四面八方。
播撒技术种子,收获职业理想。
啊,播撒技术种子,啊,收获职业理想。
技术种子,职业理想,让我们我们托起托起初升的太阳。
满怀豪情,带着希望,我们奔向四面八方奔向四面八方。
耕耘九洲沃土,铸造百业辉煌。
啊,耕耘九洲沃土,啊,铸造百业辉煌。
九洲沃土,百业辉煌,让我们我们成为成为祖国的栋梁。
校训
德厚技高,务实创新。
校风
诚信、勤俭、清正、奉献。
教风
崇德、严谨、强技、爱生。
学风
尚德、勤学、重技、自强。
学校排名
2024年,河南职业技术学院位居上海软科软科中国理工类高职院校排名第18位。
2025年,河南职业技术学院位居上海软科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软科中国理工类高职院校排名第9位。
现任领导
截至2025年5月,学校现任领导如下:
参考资料来源:
学校荣誉
2018年,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在“高职高专排行榜”中。学院职场竞争力指数和教育竞争力指数位居全省第一。
2018年,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在中国科教评价研究院等部门联合发布的“中国高职高专院校竞争力排行榜”中,学院获得5星评价。
2020年1月,河南职业技术学院信息中心被河南省教育厅授予“2019年度全省教育系统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先进集体”。
2021年2月19日,2020年度全省教育系统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先进集体”。
2021年10月,河南省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暨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河南赛区选拔赛优秀组织奖。
2022年4月,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团委被表彰为全国五四红旗团委。
截至2024年12月,学校先后被确定为首批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基地、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国家级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国家级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入选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单位、教育部首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试点单位,荣获全国公共机构水效领跑者、首批国家健康学校建设单位、全国教科文卫体系统模范职工之家等荣誉称号。学校还被确定为河南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河南省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学校、河南省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河南省文明校园、河南省平安校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