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氰菊酯(fenpropathrin),俗称灭扫利,是一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广泛用于防治水果、蔬菜、棉花和大田作物上的多种害虫。
1978年,甲氰菊酯获得英国标准协会认可后命名为“Fenpropathrin”。1986年,“甲氰菊酯农药主体原料——四甲基乙烯研制”“甲氰菊酯合成”等相继通过了中科院的鉴定,后者获得了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88年至1991年间,中国生产出了20%甲氰菊酯乳油农药。甲氰菊酯作用于害虫的神经系统,为钠离子通道抑制剂,具有触杀、胃毒作用,害虫接触药剂出现吐水、抽搐、麻痹等症状,可用于防治红蜘蛛、桃冠潜蛾、桃蛀果蛾、菜粉蝶、小菜蛾、棉铃虫等。制剂为10%、20%乳油,10%微乳剂,10%、20%水乳剂。用药量及施药次数不应随意增加,建议与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虫剂交替使用;不可与碱性农药等物质混合使用。
甲氰菊酯的分子式为C22H23NO3,纯品为白色结晶,熔点49~50℃;相对密度1.15(25℃);水中溶解度(25℃)0.33mg/L。
制剂
10%、20%乳油,10%微乳剂,10%、20%水乳剂。
应用
甲氰菊酯是一种神经毒剂,作用于害虫的神经系统,为钠离子通道抑制剂,具有触杀、胃毒作用,害虫接触药剂出现吐水、抽搐、麻痹等症状。可用于防治红蜘蛛、桃冠潜蛾、桃蛀果蛾、菜粉蝶、小菜蛾、棉铃虫等。
使用方法
防治棉花棉铃虫
在棉铃虫卵孵化盛期至低龄美国白灯蛾始盛期,每667平方米用20%乳油30~40克兑水30~50千克均匀喷雾,每季最多施用3次,安全间隔期14天。
防治棉花红蜘蛛
在红蜘蛛发生始盛期,每667平方米用20%乳油30~40克兑水30~50千克均匀喷雾,每季最多施用3次,安全间隔期14天。
防治棉花红铃虫
在红铃虫卵孵化盛期,每667平方米用20%乳油30~40毫升兑水30~50千克均匀喷雾。
防治甘蓝菜青虫
在甘蓝菜青虫卵孵化盛期、低龄美国白灯蛾发生高峰期,每667平方米用20%乳油25~35毫升兑水30~50千克均匀喷雾。
防治甘蓝小菜蛾
在小菜蛾低龄幼虫期,每667平方米用20%乳油25~30毫升兑水30~50千克均匀喷雾,每季最多施用3次,安全间隔期3天。
防治十字花科蔬菜菜青虫
在菜青虫卵孵化盛期,或低龄幼虫发生高峰期,每667平方米用10%乳油40~50毫升,或20%乳油20~30毫升,兑水30~50千克均匀喷雾,每季最多施用3次,安全间隔期3天。
防治十字花科小菜蛾
在小菜蛾卵孵化高峰期至2龄美国白灯蛾前期,每667平方米用20%乳油25~30毫升兑水30~50千克均匀喷雾,每季最多施用3次,安全间隔期3天。
防治柑橘树红蜘蛛
在红蜘蛛盛发初期,用10%微乳剂750~1000倍液均匀喷雾,每季最多施用2次,安全间隔期30天。或用10%水乳剂500~1000倍液均匀喷雾,每季最多施用2次,安全间隔期14天。或用20%乳油1000~1500倍液均匀喷雾,每季最多施用3次,安全间隔期30天。
防治柑橘树潜叶蛾
在柑橘树新梢放出初期或桃冠潜蛾卵孵化期,用20%乳油1200~1500倍液均匀喷雾,每季最多施用3次,安全间隔期30天。或用20%水乳剂1500~2000倍液均匀喷雾,每季最多施用3次,安全间隔期21天。
防治苹果树红蜘蛛
在红蜘蛛盛发初期,用10%乳油2000~3500倍液均匀喷雾,每季最多施用3次,安全间隔期30天。或用20%水乳剂1500~2000倍液均匀喷雾,每季最多施用3次,安全间隔期30天。
防治苹果树桃小食心虫
在桃小食心虫卵孵化盛期或低龄美国白灯蛾期,用10%乳油1000~1500倍液,或20%乳油2000~3000倍液均匀喷雾,每季最多施用3次,安全间隔期30天。
防治山楂红蜘蛛
在红蜘蛛发生始盛期,用20%乳油2000倍液均匀喷雾,每季最多施用3次,安全间隔期30天。
防治茶树上茶尺蠖
在茶尺蠖低龄幼虫期,每667平方米用20%乳油7.9~9.5克兑水30~50千克均匀喷雾,每季最多施用1次,安全间隔期7天。
注意事项
1.用药量及施药次数不要随意增加,建议与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虫剂交替使用。
2.不可与碱性农药等物质混合使用。
3.对鱼类有毒,应避免污染水源和池塘等。对蜜蜂属、桑蚕有毒,施药期间应避免对周围蜂群的影响,在蜜源作物花期、蚕室和桑园附近禁用;远离水产养殖区施药,禁止在河塘等水体中清洗施药器具。对天敌有毒,注意勿污染环境。
4.该农药在下列食品上的最大残留限量(毫克/千克):棉籽油、花椰菜、普通白菜、结球白菜1,芥蓝、菜薹3,甘蓝类蔬菜0.5,青花菜、茶叶、柑橘、苹果、山楂5。
安全事宜
毒理
中等毒。急性经口LD₅₀:雄大鼠70.6毫克/千克、雌大鼠66.7毫克/千克(玉米油中),雄兔675毫克/千克,雌兔510毫克/千克。急性经皮LD₅₀:雄大鼠1000毫克/千克、雌大鼠870毫克/千克,雄小鼠740毫克/千克,雌小鼠920毫克/千克。野鸭急性经口LD₅₀ 1080毫克/千克。蓝鳃太阳鱼LC₅₀(48小时)为0.002毫克/升。蜜蜂属LD₅₀ 0.05微克/只。
危害
甲氰菊酯具有一定的毒性,对人体主要作用于神经系统,皮肤接触会感到刺痛且没有红斑,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剂量大会导致出现头昏头痛、恶心呕吐、抽搐惊厥等症状。甲氰菊酯有蓄积性,即使是低剂量在长期接触后也会引起慢性疾病,甚至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该农药对鸟类低毒,对高等动物毒性中等,但对鱼类、蜜蜂、桑蚕毒性大。
理化性质
化学名称:(RS)-α-氰基3-苯氧基苄基2,2,3,3-四甲基环丙烷羧酸酯
分子式:C22H23NO3
结构式:
理化性质:纯品为白色结晶,熔点49~50℃。工业原药为黄褐色固体,熔点45~50℃。蒸气压0.73毫帕(20℃)。相对密度1.15(25℃)。水中溶解度(25℃)0.33毫克/升;有机溶剂中溶解度(25℃,克/千克):二甲苯、环己酮1000,甲醇337。在碱性介质中分解。
制备方法
采用由3-苯氧基苯甲醛和氢氰酸反应得到的a-氰醇,向由2,2,3,3-四甲基环丙烷(过程稿)羧酸与氯化亚砜反应得到的酰氯中滴加从而合成甲氰菊酯农药。
历史
1978年,甲氰菊酯获得英国标准协会认可后命名为“Fenpropathrin”。1986年,“甲氰菊酯农药主体原料——四甲基乙烯研制”“甲氰菊酯合成”等相继通过了中科院的鉴定,后者获得了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88年至1991年间,中国生产出了20%甲氰菊酯乳油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