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online logo, blue P on white background PConline 网站地图
3G 4:40
向阳红10号
编辑:浩

向阳红10号是由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所属的江南造船自行设计制造的科学考察船,于1979年11月建成并交付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使用。2011年12月,向阳红10号正式退役。同年,国家海洋局批准建造新的向阳红10号科考船。

1971年国家海洋局下达向阳红10号远洋调查船研发设计任务。该船由中船七〇八所设计、江南造船厂建造,是中国第一艘万吨级远洋科考船。1979年,向阳红10号下水,其船体设计与大江级打捞救生舰一致。向阳红10号曾参与中国首次运载火箭发射、同步通信卫星等科研试验任务。1984年11月,向阳红10号加入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开赴南冰洋南极洲执行科学考察工作。1998年8月,向阳红10号被改建为远望4号航天远洋测控船。2014年1月,新向阳红10号正式建成,并完成船舶与设备海试。同年3月28日,新向阳红10号入列国家海洋调查船队。2025年7月,在南海北部海域,中国科研人员在新向阳红10号科考船上,顺利完成了多种无人机、无人艇、无人潜器的科考试验。

老向阳红10号排水量13000吨,巡航速度20节,搭载了2台9000匹柴油机,最大航程12000海里,舰载大型直升机2架。该科考船机坪面积533平方米,前甲板设有28吨起重机,拥有齐全的气象体系,配有包括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在内的先进导航设备以及大功率发讯机通讯系统和其他通讯设备,设有各学科的实验室及计算机房数十间。新向阳红10号船体总长93.0米,宽17.4米,型深8.8米,总吨位4502吨,续航能力12000海里,船上定员65人。采用先进电力推进系统,配置两台全回转舵桨和两台可调螺距艏侧推,采用船底GONDOLA悬挂式平台安装声学设备换能器,并设置有平整、开阔约430平方米的后作业甲板,和总面积超过500平方米的各类实验室。

1980年,老向阳红10号获国家防科委颁发的重大科研成果一等奖;1985年5月,经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会评定,老向阳红10号远洋调查船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006年,老向阳红10号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船”之一。

历史沿革

老向阳红10号

20世纪60年代中国成功研制“两弹”后,为国防现代化需海上建试验平台。1965年周恩来主持会议决定建远洋考察船队承担相关任务。1971年国家海洋局下达远望4号测量船远洋调查船研发设计任务。该船由中船七〇八所设计、江南造船建造,经8年建成交船。

1979年,向阳红10号下水,其船体设计与大江级打捞救生舰一致。同年11月,该船由上海江南造船厂竣工并移交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投入使用。向阳红10号曾参与中国首次运载火箭发射、同步通信卫星等重大科研试验任务。1984年11月,向阳红10号加入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开赴南冰洋南极洲执行科学考察工作。1988年,向阳红10号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98年8月,向阳红10号被改建为“远望4号测量船”航天远洋测控船。此次改建涵盖改造、更新、修理、特装4大类共400余个工程项目,重点对航天测量、航海气象、通信导航、船体结构、动力装置、甲板机械及房舱实施了重大改造。

1999年7月,向阳红10号改装完成并正式交付中国卫星发射测控系统部海上测控部启用。该船主要承担导弹卫星载人飞船的海上跟踪、遥测、通信及控制任务,具备测控精度高、实时性强、可全天候作业等优势。1999年10月,远望四号测量船首次远赴印度洋,执行神舟一号飞船发射海上测量通信任务首战告捷,船舶实现了从训练型向任务型的转变。2011年12月14日,在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远望4号测量船正式宣布退出海上测控舞台。

新向阳红10号

2011年,国家海洋局批准新建科考船向阳红10号。2012年6月,向阳红10号开始建造。2013年8月,向阳红10号在浙江温州下水,进入船坞安装设备。2014年1月,向阳红10号正式建成,并完成船舶与设备海试。同年3月28日,中国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新“向阳红10”号科考船在广州长洲码头正式入列国家海洋调查船队。这是中国首艘由民营资本与国家资金共建的远洋科考船,入列后会直接赴远海执行科考任务。2016年2月15日,西南印度洋海域,科考船向阳红10号搭载的吊架挂钩顺利钩住呈鲜黄色、鱼形的“潜龙二号”,并将其慢慢吊运至后甲板。这标志着中国首台自主研发、针对大洋热液区探测的4500米级自主水下机器人,其首次试验性应用任务圆满完成。

性能参数

老向阳红10号

新向阳红10号

基本设计

整体结构

老“向阳红10号”的船体为球鼻船首,巡洋舰尾,双桨双舵,并且在舵上还带有螺旋桨,船中舭部有防摇鳍,船的操纵性和适航性能极好。在飓风中可以坚持航行,在任何两舱进水的情况下,不致下沉。

从外形上看,新“向阳红”10号为典型的大洋船型,首部丰满,干舷很高,可以在大风大浪中破浪前行。新“向阳红”10号拥有宽阔的甲板空间和内部舱室,其后作业甲板平整、开阔,面积达到约430平方米,可以放置各种设备,而内部舱室中拥有总面积超过500平方米的各类实验室。

动力系统

远望4号测量船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该船有一些比较完整的大型专业系统,主要有气象系统、通讯系统、水声系统、深潜系统、直升机系统等,其中“直升机装船系统设计”曾获国防科委重大成果奖。此外,该船稳性好,能抗飓风,相应风速为53米/秒。万一船遇到意外危险,能保持任何两个相邻舱室进水而不沉,其下沉水线均不超过安全限界线。

新建远望4号测量船船舶采用先进电力推进系统,配置两台全回转舵浆和两台可调螺距艏侧推,具有DP-1动力定位功能,采用船底GONDOLA悬挂式平台安装声学设备换能器

船载设备

为了进行科研工作,老“向阳红 10号”在船上配置了各种科研装备:直升机停机坪和机库,机坪面积533平方米,机库顶部设指挥塔和导航台;前甲板设有28吨起重机,供吊放和回收深潜器用;齐全的气象体系包括气象火箭发射系统、探空气球系统、测风和测雨雷达、卫星云图接收、气象传真等设备,可以进行中短期气象预报;大功率发动机通讯系统和其他通讯设备,能同时进行两个方向的远距离通讯以及船船、船岸、船空的一般通讯。远距离通讯用天线高架在前桅和后桅顶端,罗经甲板和驾驶甲板四周竖立着众多的鞭状天线;配有包括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在内的先进导航设备,能在全球范围内安全航行并能满足海洋调查高精度定位要求。卫星导航定位天线安置在机库顶部甲板上;上甲板的两舷和尾部设有调查用吊杆9具,用于海中抽样。1200米至11000米的电缆、缆绳绞车10台,供水文物理。水化学、水声、地质、地磁、生物等项试验以及拖网作业用;船上设有各学科的实验室及计算机房数十间,可以在现场进行各项实验、分析和数据处理;全空调系统提供了一个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在外界气温为-18℃~35℃的情况下,室内可保持 20℃~27℃。

新“向阳红”10号科考船配备包括深水多波束探测系统、浅地层剖面仪、超短基线水下声学定位系统、走航式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等国际一流的船载调查设备,具备在近海和远洋开展海洋动力环境、地质环境、生态环境以及深海极端环境等综合海洋环境观测、探测抽样及现场分析的能力。

建造单位

向阳红10号科考船由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厦门海洋地震研究所和上海春和海洋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建造,春和集团运营管理,能明确每年科考任务和科普任务的时间安排,保障每年的科普任务顺利完成。春和海洋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作为一家民营企业,下属文化品牌运营公司宁波深蓝探索海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具备灵活组织公众科普活动的条件和基础。

主要职能

老向阳红10号

“向阳红10号”主要承担大洋的海洋水文、气象、水声、物理化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地貌、海洋生物等调查研究,为发展海洋科学和开发海洋资源服务。

新向阳红10号

向阳红10号科考船拥有开展近海、大洋及深海的物理海洋、海洋地质、地球物理、海洋生物、海洋化学、海洋气象等领域综合海洋环境观测、探测、抽样及现场分析的能力,是国家深海与洋区海洋科学基础研究及高新技术研发的海上移动实验室和试验平台之一。

科考任务

老向阳红10号

1980年4月,远望4号测量船远洋调查船首次远航,参加远程运载火箭全程飞行试验。该船进行了高空、海面气象观测,气象预报准确,通信畅通无阻,航海作业准确无误,机电设备运行正常,船舶操纵安全稳妥。

1984年11月,老“向阳红10号”参加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开赴南冰洋南极洲执行科学考察任务。1985年1月26日,“向阳红10”号在南极圈附近大洋调查时遇12级以上强风暴,浪高11-12米,船体最大转轴倾角31°,震动响声大。队员冒风浪抢救设备,有人被激流冲倒后获救。全体人员搏斗二十多小时后脱险,此为中国科考史上首次。考察船经7天检修,各系统及船体性能良好。

新向阳红10号

2018年3月,中国大洋第49航次第二航段布设了14套海底地震仪,布设区域位于西南印度洋多金属硫化物勘探合同区的“玉皇”矿化区,水深介于1400米到3300米之间。这些海底地震仪在矿化区上方构成一个临时地震台阵,既能监测海底热液区的微小地震,也能记录全球范围内的大地震。它们就像医生的听诊器,能捕捉地球内部的震动信号,为地球“诊脉”。同年5月14日零点15分,最后一套海底地震仪被回收至向阳红10号科考船甲板,中国大洋第49航次第四航段科考队顺利完成了14套海底地震仪的回收工作。科考队员将提取这些海底地震仪的数据,通过解读数据采集工具“玉皇”矿化区微地震的时空信息,进而深入了解该海域的海底构造,为合同区硫化物勘探提供关键基础信息。

2018年8月12日上午,向阳红10号科考船搭载中国大洋49航次科考队员已抵达舟山市码头。本航次自2017年12月6日从舟山启航后,共历时250天,航行里程达29821海里,在西南印度洋合同区硫化物勘探、慢速扩张卡尔斯伯格脊构造演化与热液系统调查、印度洋微塑料污染调查等领域收获五大成果。

2019年3月18日,向阳红10号科考船自舟山启航,执行中国大洋54航次考察工作,前往太平洋海域开展资源环境调查。本航次计划分5个航段进行,预计11月下旬结束,总时长255天,总航程约22000海里。

2020年6月2日,向阳红10号科考船返航停泊舟山码头,标志着自然资源部海洋二所2020年首个外业调查航次——西太平洋底质环境调查航次,圆满完成。

2025年7月,在南海北部海域,中国科研人员在向阳红10号科考船上,顺利完成了多种无人机、无人艇、无人潜器的科考试验。该科考船搭载40名队员,于7月7日自珠海市启航,前往南海北部目标海域,计划于7月11日返回深圳市

科考成果

老向阳红10号

在参加中国首次进行的地球同步定点通信卫星发射试验中,远望4号测量船三次进入太平洋,确保了通信转发和信息传输畅通、准确、及时;完成了海区重力调查、水文测量及试验海区12小时、48小时、72小时的天气预报,准确率在83%以上,两次荣获集体二等功。

1980年4月,参加中国首次向太平洋海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全程飞行试验获得成功;1984年4月,参加中国国首次发射地球同步定点试验通讯卫星获得成功。

1984年11月19日,中国南极考察委员会派出的第一支南极考察队从上海市乘“向阳红10号”出发,赴南极洲和南太平洋进行综合性科学考察。考察队在南极洲和南太平洋进行了海洋生物、水文、地质、气象、地球物理学、海洋环境等6个学科23个项目的考察,取得14项突破性的成绩,考察活动历时142无航程4.9万公里。

新向阳红10号

2018年8月12日上午,“向阳红10”科考船载着中国大洋49航次科考队员已停靠舟山市码头。该航次科考自2017年12月6日从舟山起航以来,历时250天、航程29821海里,在西南印度洋合同区硫化物勘探、慢速扩张卡尔斯伯格脊构造演化和热液系统调查、印度洋微塑料污染调查等方面取得了五大成果。中国大洋49航次科考由自然资源部所属第二海洋研究所牵头组织实施,该航次分5个航段开展,主要作业区域位于印度洋,核心是落实“蛟龙探海”工程,具有任务综合化、资源与环境并重、调查手段高精化及聚焦国际海洋热点等特点,取得了一些成果。

西南印度洋合同区硫化物勘探获新突破。本航次共发现3处矿化区、2处矿化异常区及9处异常区;深化了对合同区多金属硫化物分布控制机制、成矿规律及资源评价的认知,进一步阐明了超慢速扩张环境下金属硫化物的矿藏前景。

慢速扩张卡尔斯伯格脊构造演化及热液系统调查获新认知。在天休热液区新发现一处高温喷口群,拓展了热液活动的分布范围,获取了该热液系统受拆离断层控制的构造与岩石学新证据;新发现3个热液系统,使该区域已发现的热液系统数量增至9个,其中宝船热液区是目前证实的距离中央裂谷最远(20千米)的热液系统,这为构建慢速扩张洋脊构造控矿新模式提供了可能。

所获荣誉

1980年,老远望4号测量船获国家防科委颁发的重大科研成果一等奖;1985年5月,经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会评定,老“向阳红10”号远洋调查船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006年,老“向阳红10”号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船”之一。

卡通风格的橙色IP地址图标,带有网络符号

向阳红10号考察船.北京大学.2025-08-04

中国新建远洋科考船“向阳红10”号正式入列.温州网.2025-08-04

【1984年】我国首支南极考察队乘坐“向阳红10号”赴南极考察.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2025-08-04

巨龙腾飞显国威——记“向阳红10”号远洋调查船.中国水运网.2025-08-07

他创造了中国舰船研制的多项第一丨张炳炎.微信公众号-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5-08-07

“向阳红10号”科考船.中国航海学会.2025-08-04

中国无人集群科考队破浪南海.百家号.2025-08-04

远望四号退出测控舞台 曾执行神舟飞船测量任务.中国新闻网.2025-08-04

“潜龙二号”试验性应用首潜成功.新京报网.2025-08-04

海洋探索者,“向阳红”10号新型远洋科考船.手机凤凰网.2025-08-07

“向阳红10”船在印度洋回收多套海底地震仪.百家号.2025-08-04

中国大洋49航次科考:首次开展印度洋海域微塑料调查.新华网.2025-08-04

“向阳红10”船起航执行中国大洋54航次科学考察任务.人民网.2025-08-04

“向阳红10”船凯旋,西太平洋底质环境调查航次顺利完成.澎湃网.202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