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online logo, blue P on white background PConline 网站地图
3G 4:40
梅核气
编辑:浩

梅核气(plum-stone qi),别名梅核、梅核风等,是一个中医病名,与西医的癔球症、咽异感症、咽喉神经官能症等类似。是因气机不利而致,以咽内异物感如梅核状梗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为特征的病证。梅核气病名最早见于朱肱《南阳活人书》。该病多发于中年女性。

梅核气的病因为肝气郁结、痰气互结。梅核气以典型症状、咽喉及食道检查无异常为主要的诊断依据。其治疗方法有辨证论治,使用方药逍遥散加减、半夏厚朴汤加减。外治采用吹药,冰硼散珠黄散锡类散少许吹于咽部。含服银黄含片金嗓子喉片喉宝等药。以及其他治法,服用中成药逍遥丸,针灸疗法、心理治疗、饮食疗法。

梅核气的预防和调护为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志抑郁及精神刺激,以防复发或加重病情。应对病人进行认真检查,细心开导,耐心解释该病的特点及病机,消除其疑虑,减轻心理压力,增强其对该病治疗的信心。戒除烟酒,少食辛辣刺激、肥甘厚味、生冷之品。

历史

梅核气是中国报告最早的疾病之一,是中医学在情志病中对世界医学的一个贡献。

梅核气在《黄帝内经》中,称为“喉吤”,《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有:“心脉……太甚为喉吤”,下文尚有“嗌中吤吤然”的描述。《素问·欬论》有“心咳之状,……喉中吤吤如梗状”。这里的吤通芥,实为芥蒂之意,指喉中似有异物,梗阻上下,有妨碍之谓。

张仲景金匮玉函要略方》妇人杂病中有:“妇人咽中,如有炙脔”,陈修园解释说:“吐之不出,吞之不下,俗谓梅核气,病多得于七情郁气,痰凝气阻。”

宋以后该病有增多趋势,观察较细,早期的《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均载有《治咽喉中如有物妨闷方》,其病因除“藏府不和,肺脾壅滞,风邪热气,搏于经络,蕴蓄不散,上攻于咽喉”者外,“亦有愁忧思虑,五藏气逆,胸膈痰结,则喉中如梗”者。其病候则为:“咽喉中如有物,噎塞不通,吞不能入,吐不能出。”

梅核气病名的出现最早见于朱肱《南阳活人书》(1108年)。其后杨士瀛《仁斋直指方》(1264年)对梅核气有较详细的论述,他说:“七情气郁,结成痰涎,随之积聚,坚大如块,在心腹间,或塞咽喉如梅核粉絮样,咯不出,咽不下,每发欲绝,逆害饮食”。“男女或胸喉间有梅核之恙者,触事勿怒,饮食勿冷”。明·龚信《古今医鉴》载:“梅核气者,窒碍于咽喉之间,咯不出,咽不下,如梅核之状是也。因喜怒太过,积热蕴酿,乃成痰涎郁结,致斯疾耳”。《万病回春》说:“梅核之病,大抵因七情之气郁结而成;或因饮食之时,触犯恼怒遂成此症。唯妇人女子患此最多。”

名称由来

相传古时候有人在吃梅果的时候不小心将梅核一起吞下,从此总感觉咽喉不适,有异物阻塞,吞之不下,吐之不出,寻医求治,中医认为该病与气郁不舒有关,所以定名为“梅核气”。

相关概念

梅核气在中医里属于“郁证”范畴,因情志不遂,肝气郁滞,痰气互结,停聚于咽,咽中似有梅核阻塞,咯不出、咽不下,时发时止,常随情志变化而变化。易发于性格内向不稳定、敏感多虑的气郁质人群。因此,梅核气是一种情志病。情志病从深层含义上说,是指与情志因素相关的病证。

中医所说的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对应五行的系统,又划分为五志,木-肝-怒,火-心-喜,土-脾-思,金-肺-忧(悲),水-肾-恐(惊)。所以,“七情”和“五志”在中医统称为“情志”,相应的疾病也就称为“情志病”。

病因

肝气郁结

平素情志不畅或抑郁,或中年女性经、孕、产、乳耗血,血不养肝,致肝失疏泄条达,肝气郁结,循经上逆,阻滞于咽喉而为病。

痰气互结

忧愁思虑伤脾,或肝木乘土犯脾,以致脾失健运,痰湿内生,痰气互结于咽喉而为病。

临床表现

1.自觉有咽部异物感:有梅核气的人常会自觉咽喉有异物梗塞感,咽不下去也咳不出来,但能照常进食;还可能会伴有发烫感、虫爬感,严重时还会波及耳部、颈部及头部,甚至自我感觉影响呼吸。

2.症状轻重与情绪波动有关:梅核气的表现常于情绪低落或紧张时加重,情绪平稳时则会好转甚至完全没有症状。

3.常伴有抑郁或焦虑情绪,可伴有胃肠道症状:如心烦疑虑、胸胁胀满、嗳气、恶心、纳呆、困倦、消瘦等。女性可能还伴有月经失调、夹有血块,舌质暗滞等表现。

相关检查

咽喉检查无异常表现,食道X线或食道镜检查亦无异常发现。

诊断依据

1.以咽内异物感为主要症状,但不碍饮食。症状的轻重与情志的变化有关。

2.检查咽喉各部所见均属基本正常,也可见慢性咽炎

3.其他咽喉疾病引起的不适,基本无梅核气现象,且可检查出咽喉内病灶。

4.在咽喉外部用揉摩方法可直接观察到病灶状况,这是诊断要点。揉摩时异物感同时消失,可作为肯定性诊断的凭据之一。

鉴别诊断

梅核气应与咽喉炎症或肿瘤、周围器质性疾病(如茎突综合征、甲状软骨上角过长、颈综合征、甲状腺疾病等)、远处器官疾病(如消化道疾病或肿瘤,左心室肥大高血压性心脏病主动脉瘤气管支气管炎,肺肿瘤和脓肿等)、全身因素(如严重的缺铁性贫血、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相鉴别。

治疗

起病急者,多以肝气郁结为主,宜疏肝解郁;反复发作或病程长者,多为肝郁气滞证乘脾,痰气互结,甚或气滞血瘀、痰瘀互结,宜行气导滞,散结除痰;同时还应注意对患者进行耐心解释、安慰或心理疏导。

辨证论治

1.肝气郁结

症状:咽喉异物梗阻感,或如梅核,咯之不出,咽之不下,但不妨碍饮食及呼吸,症状时轻时重,与情志波动有明显关系,检查咽喉、食道无异常发现;患者常见情志抑郁或多疑,或烦躁,或喜叹息,或胁肋胀痛;脉弦。

辨证要点:肝气郁结,循经上逆,气机阻滞于咽喉,故辨证以咽喉异物梗阻感,症状时轻时重,与情志波动有关,病程较短或反复发作,咽喉、食道检查无异常及肝气郁结证之舌脉为要点。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利咽。

方药:逍遥散加减。可选加香附子、陈皮、青梅苏叶以理气利咽;烦躁易怒者可加丹皮、栀子;情志抑郁明显者,可合越鞠丸加减;心烦失眠者可加甘麦大枣汤。

2.痰气互结

症状:咽喉异物梗阻感,或痰黏着感,时轻时重,检查咽喉、食道无异常发现;或见情志抑郁,失眠多梦,胸胁满闷,乏力纳差,嗳气;舌质淡,苔白腻,脉弦滑。

辨证要点:肝郁气滞证乘脾,痰气互结于咽喉,故辨证以咽喉痰黏着感,时轻时重,与情志波动有关,咽喉、食道检查无异常,病程较长或反复发作及痰气互结证之舌脉为要点。

治法:行气解郁,化痰利咽。

方药:半夏厚朴汤加减。精神抑郁、多疑多虑者,可加甘麦大枣汤;痰多者加川贝母、杏仁、瓜蒌;纳呆、苔白腻者加砂仁、白术、茯苓、陈皮;若兼脾虚者,可合参苓白术散加减;病程较长,舌质暗者,宜活血理气,可合会厌逐瘀汤加减。

外治

1.吹药:冰硼散珠黄散锡类散少许吹于咽部,每日2~3次。

2.含服:银黄含片金嗓子喉片喉宝等药含咽,每日3~4次,每次1片。

其他治法

1.中成药:

(1)逍遥丸,每服6克,每日2次。用于肝气郁结、痰气互结证。

(2)金嗓散结丸,每服6克,每日2次。用于痰气互结证。

2.针灸疗法:

(1)体针:取廉泉、天突穴,每日1次。

(2)灸法取膻中、脾俞穴,灸3~5壮,每日1次,用于痰气互结证。

3.心理治疗:进行认真详细检查后,应耐心解释,解除患者恐癌多虑等思想负担,增强其对治疗的信心。

4.饮食疗法:

(1)橘皮苏叶饮:橘皮、苏叶各10克,开水冲泡10分钟后代茶饮,具有理气和胃的功用。

(2)橘枣饮:大红枣10枚,煸炒微焦,橘皮10克,放入杯中开水冲泡10分钟后饮用,具有理气和胃的功用。

(3)糖腌金柑:金橘250克,洗净,压扁去核,加白糖250克,腌泡一天后用小火熬至汁干,待冷后再加入白糖250克,取出后晾干装瓶备用。常取之含食,具有理气解郁、润燥化痰的功用。

(4)梅花粥:白梅花5朵,大米100克,将大米淘净,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熬粥,待熟时,放入白梅花,再煮沸即成,每日1剂,分2次空腹温热服食,连续3~5天为1个疗程。舒肝理气,健脾开胃。

(5)诃子乌梅饮:诃子5克,乌梅5克,将诃子和乌梅共煮水,代茶饮用,清热利咽。

(6)玫瑰花茶:玫瑰花3~6克,用沸水冲泡,代茶频饮,疏肝解郁,行气导滞。

预防和调护

1.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志抑郁及精神刺激,以防复发或加重病情。

2.应对病人进行认真检查,细心开导,耐心解释该病的特点及病机,消除其疑虑,减轻心理压力,增强其对该病治疗的信心。

3.戒除烟酒,少食辛辣刺激、肥甘厚味、生冷之品。

卡通风格的橙色IP地址图标,带有网络符号

梅核气,一种被你自己气出来的病.甘肃卫生职业学院附属医院.2024-08-03

有一种生气叫“梅核气”.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4-08-03

梅核气.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7-09

总感觉喉咙里有东西?要警惕这些原因.广东省中医药局.2024-08-03

梅核气.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2025-07-09

你了解“梅核气”吗?.邯郸市中医院.2024-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