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俄罗斯文学

白俄罗斯文学起源于民间口头文学和基辅罗斯文学,始于13至14世纪,即白俄罗斯形成时期。14世纪时,白俄罗斯成为立陶宛大公国的一部分,白俄罗斯语成为官方语言。17世纪,立陶宛大公国并入波兰,导致白俄罗斯文化受到殖民化天主教统治的影响。

历史沿革

14和15世纪

这一时期的文化活动家弗兰齐斯科·斯科林纳(约1490~1541)对白俄罗斯文学和文学语言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翻译了多部作品,包括《圣经》和《赞美诗》,并将它们以白俄罗斯文出版。

16和17世纪

16和17世纪见证了所谓的辩论文学的发展。费利波维奇、卡尔波维奇、波洛茨基等人为了反对天主教封建思想进行了斗争。然而,由于天主教反动势力的压制,白俄罗斯书面文学在17世纪末开始衰落,尽管民间文学中仍保持着反抗民族压迫的精神。

18世纪

18世纪末,白俄罗斯与俄罗斯合并,但文学发展的条件并未显著改善。许多作品只能通过抄本来流传,因此很多作品已经失传。

19世纪

19世纪初期,出现了重要的长诗《塔拉斯在帕尔纳索斯山上》,作者身份不明。这首诗表达了对被压迫农民的同情和对农奴制的憎恨。此外,巴甫柳克·巴赫里姆是一位农奴诗人,他的作品反映了对地主的不满。在卡林诺夫斯基领导的农民起义期间,出现了许多用白俄罗斯语创作的诗歌和宣言。同时,雷平斯基的作品反映了波兰农奴主和民族主义者的态度。在这个时期,杜宁-马尔青凯维奇是白俄罗斯自由主义贵族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既有现实主义的一面,也有美化农民与地主之间关系的内容。

20世纪

20世纪初,白俄罗斯文学迎来了新阶段。乔特卡(1876~1916)是第一位革命女诗人,她的作品充满了反对专制的热情。扬卡·库帕拉(1882~1942)和雅库布·柯拉斯(1882~1956)是这一时期的大诗人,他们的作品展现了革命和民族主义思想。马克西姆·鲍格丹诺维奇(1891~1917)也是这一时期的诗人,他的作品受到了民间诗歌的影响。此外,季什卡·加尔特奈伊(1887~1937)和扬卡·茹尔巴(1881~1964)分别关注工人和农民的生活。

近代发展状况

白俄罗斯文学在艰难的条件下不断发展。随着十月革命的胜利,白俄罗斯建立了苏联,这为白俄罗斯文学开辟了新的道路。诗歌在新文学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恰洛特的长诗《赤脚站在火场上的人》(1921)是20年代的重要作品之一。老一辈作家如恩卡·库帕拉柯拉斯、皮亚杜里亚、加尔特奈伊等人都继续创作新的诗歌和小说。30至40年代,一批新作家如布罗夫卡、潘琴柯、唐克、彼斯特拉克、克拉皮瓦等加入了文坛。50年代,白俄罗斯的长篇小说如《深流》《明斯克方向》《难忘的日子》等都有很大的影响力。这些作品的主题涵盖了十月革命、国内战争、农业集体化以及苏德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