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道战,是指抗日战争时期,华北平原抗日军民利用地道打击日本侵略者的一种作战方式。
冀中地道战始于1939年初。日军侵占保定蠡县后制造血案,1941年秋,冀中抗日形势恶化,清苑区冉庄地方武装先后挖单口、双口隐蔽地道,均因不适应战斗遭破坏;1942年夏季反“扫荡”中,中共冀中区委号召普遍挖地道,构造改进后形成作战网络,冉庄地道达30余华里并设多类设施;1943年起,冀南形成大范围地道网,“战斗型地道”问世且具备“三通”“五防”等特点;1944年,冀中军区全面推广,至冬地道总长1.25万公里,冉庄及周边凭地道歼敌2100余人;1945年,冉庄民兵多次依托地道取胜,后续以轻伤1人代价毙伤33人击退2000敌军。
该战法经过不断发展,从开始单一的躲藏变成能打能躲、防水防火防毒的地下工事,并逐渐形成了内外联防、互相配合打击敌人的作战方式,使原本无坚可守的冀中平原成为中国军民打击日寇的重要作战区域。
历史沿革
地道产生
1939年初,日军侵占了冀中保定市市县后,经常包围村镇,制造一次又一次的血案。教训逼得蠡县抗日军民不得不想个好办法,以躲避敌人的突然袭击。受野外挖洞藏身的启发,时任蠡县县委书记王夫指示,选群众基础好的村,在偏僻院落挖多条秘密地道,且院院相通、家家相连,敌人来时便于躲避。
地道改造
1941年秋,冀中平原的抗日斗争进入困难阶段,日伪军“扫荡”日益残酷。冀中平原人民抗日武装为了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坚持抗战,开始挖掘和利用地道对日伪军进行斗争。同年冬天,河北省清苑区冉庄地方武装先在自己家中挖了单口隐蔽洞(俗称蛤蟆蹲),很快遭到日伪军的破坏。后又把单口隐蔽洞改造成能进能出的双口隐蔽地道但仍不能适应战斗需要,多数地道遭到破坏。
1942年夏季反“扫荡”开始后,中共冀中区委和八路军第3纵队兼冀中军区号召冀中人民普遍开展挖地道的活动。地道的构造不断改进和完善,初步形成户户相通、村村相连,既能隐蔽转移又便于依托作战的地道网络,成为长期坚持冀中平原抗日斗争的地下堡垒。冉庄的地道也有较大的发展,共有4条主要干线、24条支线。村内户户相通,向外可通往孙庄、姜庄等村,全长30余华里。地道一般宽1米、高1.5米、顶部土厚2米以上;地道内设有瞭望孔、射击孔、通气孔、陷阱、活动翻板、指路牌、水井、储粮室等,形成能打、能藏、能机动的阵地体系。
从1943年开始,地道战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冀中平原和冀南一些地方,逐渐形成了房连房、街连街、村连村的地道网,打造了内外联防、互相配合、打击敌人的阵地。地道战开始后,敌人也曾费尽心机,采用寻找洞口和放火、放水、放毒等办法进行破坏。但是,抗日根据地的群众不断改进地道,使其更加完善。为使敌人不易发现洞口除对群众进行必要的保密教育外,广大群众还把洞口隐蔽起来用墙壁、锅台、水井、土炕做掩护;为使敌人不敢进入洞内,在洞口修筑陷阱、埋设地雷、插上尖刀,或者在洞内挖掘纵横交错的“棋盘路”为了防止敌人用水、火、毒破坏地道,还在洞内设有卡口、翻板和防毒、防水门,或者将地道挖得忽高忽低、忽粗忽细,并且设有直通村外的突围口。这样,地道便成了进可攻、防可守、退可走的地下堡垒。
后来,广大群众又发明挖掘了“战斗型地道”,新增添了射击孔用于打击敌人。在地道内,设有地下指挥部,有油灯和指路牌,还设有多道陷阱。陷阱口上盖有带活动圆轴的翻板,一旦敌人走在上边,会立刻翻下去淹死,或被枪尖刺死。地道与水井相通,既可通气又可取水、排水。在总指挥部附近,还设有储粮室、休息室、厨房、厕所等设施不仅如此,地道里还具备“三通”“三交叉”“四好”“五防”的特点。“三通”就是高房相通、院落相通、地道相通;“三交叉”就是明枪眼与暗枪眼相交叉、高房工事与地堡工事相交叉、墙壁火力与地堡火力相交叉:“四好”就是好打、好钻、好藏、好跑:“五防”就是防破坏防封锁、防水灌、防毒气、防火烧,以极小代价制造敌人重大伤亡,实现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目的。
地道战开展
1944年,八路军冀中军区在成熟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广地道战,将一马平川的冀中平原变成森严壁垒的地下立体战场。据当时统计,到1944年冬,全冀中共挖地道1.25万公里,以保定市中东部为中心覆盖周围直径130公里。由于地道战分散于冀中8000个村庄,主要配合小股游击队作战,杀敌总数尚未有明确统计。但仅冉庄及周边地区就利用地道对敌作战72次,配合正规部队对敌作战85次,歼灭日伪军2100多人,自己却只牺牲1人。
1945年4月1日,日伪军500余人向冉庄发动进攻。冉庄民兵20余人利用地道进行作战,毙伤日伪军13人,日伪军被迫撤退。6月20日,驻保定日军率伪军第十四团千余人再次向冉庄进犯。冉庄民兵30余人先在村边进行阻击,尔后迅速转入地道,通过瞭望孔观察到一群伪军冲到村东企图破坏地堡工事,当即拉响地雷,炸死伪军数人。与此同时,村北老母庙、南口地平堡、东街碾子堡和十字街的地方武装,也纷纷从暗室和高房工事等向日伪军射击。经数小时激战,毙伤29人后,日伪军被迫撤退。
之后,日伪军又调集2000人的兵力,再次攻打冉庄。先用迫击炮向村内轰击,随后,步兵迅速向村内冲击。当进至村口时,敌人踏响了民兵用水壶、铁桶等就便器材制造的地雷,数名日军被炸死。日伪军进村后,见四处空无一人,便东冲西撞,盲目射击。一群伪军刚进至东街,其中1名伪团长就被小庙工事里的民兵击毙,1名伪军去拖曳尸体,又被击毙。当大批日伪军进入村北布雷区时,守候在暗室里的5名地方武装立即拉响11颗地雷,炸死日伪军多人。接着,民兵又用步枪毙敌10余人,日伪军乱作一团,分头溃逃。数十分钟后,20余名日伪军前来收尸,民兵再次拉响地雷,又炸死5人。经过13小时激战,冉庄民兵仅以轻伤1人的代价毙伤日伪军33人,打退了日伪军的进攻。
战法推广
冀中根据地领导黄敬、吕正操把蠡县地道战这个新生事物向刘少奇报告了。刘少奇很感兴趣,指示他们要从当地的实际出发,把地道战的战术发扬光大。于是冀中军区决定将这一经验向整个根据地推广。
地道分布
地道的分布范围大概是北起北京南郊,西到保定市中部偏南,东到沧州市以西廊坊市偏南,南至石家庄市北部及衡水市中北部地区。面积大概是以保定中东部为中心方圆直径为130公里。
战法战果
在抗日战争中,冀中大地上出现了一道总长度超过1.25万公里的曹操运兵道。据统计,自地道挖成到抗战胜利两年时间里,高平市军民用子弹壳制造再生子弹5000余枚,充分发挥地道战、地雷、手榴弹的优势,先后粉碎日伪军5次大围剿,毙伤敌人2240多名。冉庄则利用地道对敌作战72次,配合正规部队对敌作战85次,歼灭日伪军2100多人,自己却只牺牲了1人。
战法影响
该战法经过不断发展,从开始单一的躲藏变成能打能躲、防水防火防毒的地下工事,并逐渐形成了内外联防、互相配合打击敌人的作战方式,使原本无坚可守的冀中平原成为中国军民打击日寇的重要作战区域。
主要遗址
冉庄地道战遗址
冉庄地道战遗址地处华北平原中部、保定市西南30公里处的清苑区冉庄镇,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一处重要战争遗址。
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毛泽东“人民战争”“持久战”的军事思想指引下,冉庄人民于1938年春开始挖地洞,并由单口洞逐步发展为双口洞、多口洞。地道一般宽0.7至0.8米,高约1至1.5米,上距地面2米多。地道以十字街为中心,顺沿东、西、南、北大街挖成4条干线地道,再由干线延伸出20多条支线,直通村外和周边几个村,最后挖成户户相连、村村相通、四通八达、上下呼应、能攻能守的长达32华里的地道网。地道结构复杂,设施齐全,有完备的作战工事。冉庄人民把发展地道同改造地形和村落结合起来,构成房顶、地面、地道三层交叉火网,形成立体作战阵地,人自为战,村自为战,有效地打击敌人,保存自己。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冉庄人民利用地道优势,配合武工队、野战军对敌作战157次,歼敌2100余名,其中较大的战役5次,荣获了“地道战模范村”的光荣称号。
冉庄地道战遗址现仍保留着20世纪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村落的环境风貌,较为完整地保存了地道3000多米、各种地道口32个,街道上遍布的作战工事、墙上一条条的抗日标语以及十字街古槐保留至今的弹痕。
电影《地道战》《敌后武工队》《烈火金钢》等均在此拍摄,冉庄地道战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山底抗日地道遗址
山底抗日地道遗址位于邯郸市峰峰矿区义井镇山底村,2007年10月建成,行政主管部门为峰峰矿区风景名胜管理委员会。2009年被命名为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1年被命名为河北省风景名胜区,2015年被命名为河北省国防教育基地,2015年成为中国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实纪录电影《根据地》的拍摄基地。
山底抗日地道遗址最早源于南宋晚期的古地道。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最残酷的阶段,为了消灭敌人,山底村村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原有“古地道”的基础上拓展、延伸挖掘,最终贯通长达数万米的地道。
自2007年以来,基地先后投资近千万元对遗址进行了抢救性保护,在对地道进行全面修缮和加固的基础上,复原地面上碉堡1座,修缮加固地道1626米:新建400平方米国防教育展厅,收集历史文献资料260余幅,修建紫藤长廊35米,建设了大型石雕壁画、牌坊和1750平方米停车场。2016年对基地进行了升级改造。2016年7月19日,因受到强降雨的天气影响,山底地道遗址受灾严重,初步统计受损近300余万元。景区负责人勘察完受灾现场后,马上与山底村协商展开自救工作,及时排除险情。
2016年7月,基地与烟台市红色收藏家合作,新增500余件珍贵的革命文物和红色藏品,有的文物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
焦庄户地道战遗址
焦庄户位于北京市顺义区东北燕山余脉歪坨山下,距北京60公里,现属龙湾屯镇。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始建于1964年秋,原名为“焦庄户民兵斗争史陈列室”1979年,北京市政府决定将其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改名为“北京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焦庄户人民同国内外敌人开展地道战斗是从1943年春天开始的,当时只是挖了几个隐蔽洞。这种洞只能藏一两个人和少量食物,一旦被敌人发现只有束手就擒。
为了跟敌人进行长期斗争,村党支部发动群众,把单个隐蔽洞连接起来,并在地道内安装了翻板、散兵坑和暗堡等战斗设施以及数十个休息室和指挥所,供地方武装和群众较长时间地在地道内战斗和生活。到了1946年,村里共挖了23里长的地道,村内地道纵横交错,并和邻村相连,形成了能打能防的战斗型地道网。
为了缅怀革命先烈的英雄业绩,对人民进行传统教育纪念馆以翔实的资料、珍贵的文物及真实的地道战遗址,再现了焦庄户在党的领导下同国内外敌人进行英雄斗争的历史画面,现在供人们参观的地道遗址留有650多米。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已成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国家又把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定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西河头地道战遗址
西河头地道战遗址,位于定襄县城西2.5公里的西河头村,是与河北冉庄北京焦庄地道齐名的中国保存最完整的三大地道战遗址之一。1986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被中国共产党山西省委员会、省人民政府首批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6年被省教委命名为德育基地,1998年被省委国际委员会命名为国际教育基地。
西河头地道战遗址1942年开始挖造,1947年形成现有规模。全长5千米,南北中3条主干线横贯东西,纵交错的52条支线网络全村。其结构共分三层,上层有出人口、出击口、上下翻口、卡口等,地道与高房工事、聂氏宗祠等相互连通:中层设有指挥部、休息室、储藏室;最下层是武器库、机要室等。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西河头人民和定襄武工队依托地道,多次展开了大规模的地道战,同日军和阎锡山反动军队进行斗争。目前是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曲阳抗战地道
河北曲阳灵山郭家庄村地道主干道呈十字状贯穿旧村落,南北迁回长500多米,东西长约750米,出口位于郭家庄村旧村落西北,大部分庭院与干道连通。地道距地表五六米,地道高约1米,宽约1.5米。地道内部备有烟道,提防日军烟熏。
战将领导
1941年初,在抗日斗争中,冀中地道初步显示了作用,但由于某些地区的干部认为挖地道是逃避斗争的退却路线,而禁止地道的修筑。1941年7月,冀中军区政委程子华带工作组到蠡县、高阳、清苑区等地调查地道情况,肯定了开展地道战对抗日斗争的作用,认为是人民利用平原地形坚持抗战的一个创举,是打击日军的有效手段,并总结了高蠡地区利用地道与日伪斗争的经验,号召全区开展地道战。从此,一个挖地道、开展地道斗争的活动在全冀中开展起来。1942年5月1日,侵华日军对中进行“扫荡”,地道战在反“扫荡”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4年冀中地道战得到大发展。冀中军区司令员杨成武亲自带队到任丘市、县等地对地道战进行考察,总结经验,对地道的构筑、战术组织与领导作了统一的科学的规定,使战斗地道趋于完善,做到了“四好、五防、三通、三道、三交叉”,将地下、村落、野外变成了一个整体的地道斗争阵地。“四好”是好打、好钻、好藏、好跑;“五防”是防水、防毒、防掘、防钻、防火,使地道变成一个坚固的战斗堡垒;“三通”是天通、地通、村落通,使日伪军进村后处处挨打无躲藏之地:“三道”是村落地道、联村地道、野外地道连成一处,形成地道网;“三交叉”是“天、地、院”组成纵横3层火力网,纵的是高房、院内、地道火力网,横的是村边、街道、院内及地道火力网,村内村外配合,对进犯之敌进行夹击。地道达到了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作用。
1943年3月,旷伏兆被调到晋察冀军区第十军分区任政治委员。第十军分区所辖的地域包括霸州市、永清等几个日伪军经常“扫荡”的地区,因此,反“扫荡”的任务显得尤为艰巨。就在旷伏兆到达第十军分区的第二天,他正在杨庄和地委书记杨英谈工作时,突然遭到数百名日军的包围。在杨英的安排和群众的掩护下,旷伏兆钻进了一个仅能容纳一人、设在鸡窝下的小地洞里(群众称之为“蛤蟆蹲”),一直等到敌人走后才出来。正是这场经历,让旷伏兆萌生了一个军事构想。
从地洞出来后,旷伏兆对这种以“蛤蟆蹲”躲过敌军“扫荡”的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思索。他设计将各个“蟾蜍蹲”连接起来成为地道,一个村里的可以连接,几个村里的也可以连接。一个村子遭到敌人袭击,可以躲到另外的村子里去;敌人发现了一个,还有十个、百个、千个;地道既然可以藏族,那也完全可以有运兵、储藏弹药、作战等其他用途。他的想法得到了分区其他领导的一致支持。分区立即决定派作战参谋任子木和熟悉本地情况的高荣到二连县米南庄,开始地道的挖掘工作。旷伏兆对地道修筑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都一一予以解答,还亲自设计了地道挖掘图。负责地道挖掘的人员不仅在地道内修筑了防烟、防火、防毒和防水的“四防”设施,还将地道的通风口与地面上的建筑物如烟囱、墙顶等结合起来,在村边、街道、院落一些有利于发挥火力的角落,修筑了掩体和射击孔。遇到敌情,能将敌人全歼的就全歼,不能全歼的,消灭一部分敌人后再进入地道与敌人斗争,直到把敌人拖垮、拖死,最后达到歼灭的目的。短短几个月,整个第十军分区的辖区内,根据地军民在地下、地面和空中建成了一套完整的立体式作战系统。这种被称作“曹操运兵道”的地道网,成了抗日军民与敌军进行斗争的重要依托。
地道战开展起来,地雷的埋设也一天比一天普遍起来。在敌人的必经之路上,游击队员和地方武装埋设了自制的地雷,有的是“踩雷”,有的是“拉线雷”,让敌人躲不及、跑不掉。在一次又一次的“扫荡”中,日军遭受了重大伤亡。每次进入根据地的村子时,日军常常会禁不住地产生畏惧心理。
旷伏兆第十军分区的“地道战”威名传遍冀中乃至整个中国,各抗日根据地纷纷效仿,一时间,冀中地道纵横交错,组成了“曹操运兵道”,成为中国抗战史上的一大奇观。
历史评价
地道战发源于中国共产党党群关系坚定的冀中平原地区。对于中共在敌后战场保存实力,持久抵抗发挥了重要作用。地道的功能首先是隐蔽,帮助党员干部在敌后立足,同时为根据地民众提供生存环境。在敌强我弱的条件下,中共以各种方式、不放过一切机会持续抵抗,不断牵制、消耗日军的兵力。在这样一场多方较量的国际战争中,生存就是对敌人的威胁,就是一种韧性的抵抗。而地道首先为党员、群众提供了生存条件。(新华网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黄道炫 评)
1944年后,地道开始普遍用于战斗。这时敌人的扫荡已经很少了,地道的价值主要是战略上的,它是中共在敌后战场宣传、组织、战斗等对敌战略中的一环。地道战必须与游击战、地雷战、反包围战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战斗效力,单纯利用地道进行反击的例子是很少的。(新华网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黄道炫 评)
冀中地道战的坚持更本质是一场关乎士气的较量。中共以一切方式保存自身实力,待日军调动兵力时迅速扭转局面。日军征服一个地道不难,要征服成百上千的地道就难上加难。(新华网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黄道炫 评)
地道战战法使冀中根据地形成了一个村村是阵地的杀敌堡垒。而这些地道设施,一旦在进行作战时,又成了军政机关领导人指挥作战的临时场所。根据地军民在地下、地面和空中建成了一套完整的立体式作战系统,被称作“曹操运兵道”的地道网,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与日本侵略军进行战斗的重要依托。(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网 评)
其他战事运用
硫磺岛战役
硫磺岛战役,发生在1945年2月19日到3月26日期间,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军和美国军队为争夺硫磺岛进行的一次激战,双方伤亡惨重。这也是太平洋战争中唯-一场美国海军陆战队伤亡高于日军的战役。
为便于对日本本土实施战略轰炸,美军意图攻占位于小笠原群岛南部,距东京650海里的硫磺岛。日本方面深刻认识到硫磺岛的重要意义,加强战备。由于日军的海空军主力在菲律宾战役中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已无力为硫磺岛提供海空支援,硫磺岛的抗登陆作战要在几乎没有海空支援的情况下进行。针对这一情况,硫磺岛日军司令官栗林忠道中将意识到面对美国军队绝对海空优势,滩头作战难以奏效,主张凭借折钵山和元山山地的有利地形,依托坚固的工事,实施纵深防御。但海军守备部队仍坚持歼敌于滩头,最后栗林做出了折中的方案,以纵深防御为主,滩头防御为辅,海军守备部队沿海滩构筑永备发射点和坚固支撑点,进行防御;陆军主力则集中在折钵山和元山地区,实施纵深防御。
按照这一指导思想,栗林将硫磺岛建成坚固的要塞:以折钵山为核心阵地,以两个机场为主要防御地带,在适宜登陆的东西海滩构筑以永备发射点和坚固支撑点为骨干的防御阵地。日军的防御工事多以地下坑道阵地为主,混凝土工事与天然岩洞有机结合,并有交通相互连接。炮兵阵地也大都建成半地下式,尽管牺牲了射界,却提高了在轰击下的生存能力。火炮和通讯网络都受到保护,折钵山几乎被掏空。针对美国军队的作战特点,栗林在海滩纵深埋设了大量地雷,机关枪、迫击炮、反坦克炮构成绵密火力网,所有武器的配置与射击目标都进行过精确计算,既能隐蔽自己,又能最大限度杀伤敌军。可以说日军为这一场战役做足了准备。
由于日军工事隐蔽,美军联合情报中心的情报分析员认为日军守岛部队没有做加强。此外,从1944年8月10日起,美军就开始对硫磺岛开展海空攻击,认为经过长时间狂轰滥炸和火力侦察,岛上的守备力量都已基本被摧毁或已经暴露。据此,美国军队上下都判断攻占这样一个弹丸小岛,不会费多大力气。1945年2月19日晨,在900余艘战舰、2000余架飞机的支援下,美军以22万人之众的兵力,对只有2万多名日军守卫的硫磺岛发起了进攻,企图采用“牛刀杀鸡"战术,用5天的时间轻取该岛。美军原以为经过长时间的炮火准备后,岛上的守军已经大部分被消灭,登陆后不会遇到有威胁的抵抗。没想到,美军大部队刚刚踏上硫磺岛,日军的炮火突然倾泻到海滩,美军登时伤亡惨重。仅仅一个早上,美国军队就伤亡了2000多人。此后,美军每天都有大量的士兵死于来自火山熔洞里射出来的子弹。
美军终于在3月26日全面攻占硫磺岛。是役,日军守备部队阵亡22305人,被俘1083人,共计23388人。美军阵亡6821人,伤21865人,伤亡共计28686人。美日双方伤亡比为1.23:1。其中,美军登陆部队伤亡人数占总人数的30%,陆战三师的战斗部队伤亡60%,而陆战四师、五师战斗部队的伤亡更是高达75%,第五两栖军几乎失去了战斗力。
越南古芝地道
越南古芝地道位于胡志明市西北约70千米的地方,地道开挖于1948年,最初是为了对抗法军而挖,只有一层。但到了越南战争时期,为了抵抗美国军队的猛攻,地道越挖越深,最后形成了约8米深的三层结构,对于南越国地区游击战头痛的美军意识到地道的重要性,于是展开了地毯式轰炸,并往丛林中喷洒了橙剂。但越南军队的反击却一点也没有放松。地道的规模远超美军的想象,全长达到了250千米。地道的入口十分狭窄,游客只能一个个地勉强沿楼梯进入。地道内部的通道为了参观方便已经得到拓宽,但也只能弯腰前进。进入隧道内部,食堂、寝室、治疗室手术室等游击战必需的设施非常齐全。另外,为了防止做饭时的烟雾暴露位置,人们还在地道内设计了不少小的换气口,可令烟雾分多次少量排出。长期的地道游击战令越南的地道产生了不少设计。
相关课文
冀中地道战
《冀中的地道战》是中国教学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四篇课文。
地道战:抗战奇观 地下长城.人民资讯.2025-09-03
地道战:“地下长城”抗敌寇--党史频道-人民网.人民网.2021-08-18
“地道战”亲历者:两昼夜挖通地道炸毁日军炮楼.新华网.2025-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