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晏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下辖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青海湖东北岸,是湟水河的发源地。该县北接祁连县、门源回族自治县,东邻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湟中区,南接湟源、共和,西邻刚察县,东西宽85.7公里,南北长102.2公里,总面积4853平方公里,辖4乡2镇,29个行政村,是海北藏族自治州政治、文化中心。截至2024年末,海晏县户籍人口34321人,其中,城镇户籍人口13268人;乡村户籍人口21053人。
海晏地区汉代为先零羌、卑禾羌等诸羌牧地。刘衎元始四年(公元4年)冬,王莽新政在青海湖北岸(今海晏县三角城)设置西海郡,辖青海湖东部广大地区。其后数百年间,先后为前凉、前秦、后凉、南凉、西秦、北凉、后秦辖地。北凉亡,地入吐谷浑。隋炀帝大业五年(公元609年)海晏属西海郡宣德县。隋朝亡,吐谷浑复其故地。唐咸亨三年(公元672年),吐谷浑内徙,海晏地区归吐蕃。唐开元七年(公元719年),今海晏县地属安人军辖区。“安史之乱”后,为吐蕃“青海省节度使”辖地。宋代,为河湟吐蕃唃厮啰政权属地。元朝,为吐蕃宣尉使都元帅府辖地。明代,海晏为西宁卫遥领的“塞外四卫”中的“罕东卫”辖地。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青海蒙古族共分5部29旗,海晏境内置南左末旗、南右后旗、东上旗。民国时期境内又增加南右首旗、北中旗、南左后旗和察罕诺们汗旗。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设海晏设治局。 1943年,海晏正式建县。1949年9月11日,海晏解放,1950年6月成立湟源县海晏行政委员会,1951年6月恢复县制,成立海晏县人民政府,1953年12月隶属海北藏族自治州。
2024年,海晏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8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3.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92亿元,同比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6.11亿元,同比增长3.5%;第三产业增加值17.82亿元,同比增长2.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8248元(按户籍人口测算),比上年增长9.8%。海晏县位于西宁市1小时经济圈内,西宁—喀什公路、青藏铁路贯穿全境,是青海省离省会最近的牧业县,也是109线国道、海西柴达木盆地和河西走廊的重要连接点。
截至2024年,海晏县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8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10项、州级13项、县级14项。境内有青海湖景区、达玉民俗村景区、金银滩水上乐园、文迦牧场景区等多个国家级旅游景区。2013年,海晏县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列入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和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试点县。2020年10月,海晏县被评为“青海省2019年度脱贫攻坚先进集体”。2023年8月,海晏县被列为青海省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历史沿革
两汉时期
自古以来,海晏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海晏地区汉代为先零羌、卑禾羌等诸羌牧地。刘彻元始四年(公元4年),王莽在环湖地区设置西海郡,以程永为太守,郡治今海晏三角城。西汉末年废弃。
东汉永元十四年(公元102年)移金城西部都尉于故西海郡城,时称龙城,移民屯垦,数年后罢废。
魏晋南北朝
魏晋,海晏属羌族与鲜卑乙弗人牧地。数百年间,先后为前凉、前秦、后凉、南凉、西秦、北凉、后秦辖地。北凉亡,地入吐谷浑。
隋唐时期
隋炀帝大业五年(公元609年)海晏属西海郡宣德县。唐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后,吐谷浑复其故地,归吐“青海省节度使”管辖。唐咸亨三年(公元672年),吐谷浑内徙,海晏地区归吐蕃。唐开元七年(公元719年),今海晏县地属安人军辖区。“安史之乱”后,为吐蕃“青海节度使”辖地。
宋元时期
宋代,海晏为河湟吐蕃唃厮啰政权属地。元朝,为吐蕃宣尉使都元帅府辖地。
明清时期
明代,海晏为西宁卫遥领的“塞外四卫”中的“罕东卫”辖地。明初为隆奔、巴沙等纳马藏族驻牧地。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东蒙古进入青海后,海晏遂为土默特蒙古游牧地。崇祯十年(公元1637),又为卫拉特蒙古和硕特汗国辖地。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编定青海蒙古族共分5部29旗,统归青海蒙古番子事务大臣节制。海晏地区属和硕特蒙古南左末旗(俗称群科旗)、南右后旗(俗称托茂公)、东上旗。
民国时期
民国初,海晏境内又增加南右首旗(俗称尔立克贝勒)、北中旗(俗称水峡贝子)、南左后旗(俗称阿克公)和察罕诺们汗旗。各头领听命青海省办事长官(后改为蒙番宣尉使)统领。民国六年(1917年),海晏地区凯来豁以西归都兰县,以东归湟源县。民国十九年(1930年),海晏属都兰县地。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设海晏设治局。
1943年,海晏建县,取意于“海晏河清”,地方承平之意,为省直辖县,县人民政府建在今三角城镇,巴燕石咀口以西划归海晏县。1949年9月11日,海晏解放。
新中国时期
1950年6月6日,海晏成立湟源县海爱行政委员会,1951年6月19日恢复县制,成立海晏县人民政府,直属青海省人民政府。1952年9月2日,改称海晏县藏族自治区人民政府。1953年12月,复称海县人民政府,隶属海北藏族自治州。1968年3月,海晏县人民政府改称县革命委员会。1980年,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党委政府全面开展海晏县克土治沙示范区沙漠化的防治工作。1981年4月复为县政府至今。
2013年12月,海晏县克土治沙示范区列入全国沙化土地封禁保护。截至2025年5月22日,海晏县克土治沙示范区沙漠化治理累计投资达到2.1亿元,累计完成沙区人工造林、封(沙)山育林(草)等140万亩。截至2025年7月14日,该示范区的沙漠化土地面积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148.6万亩减少到92.6万亩,年均减少1.2万亩。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海晏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介于北纬36°44′~37°39′、东经100°23′~101°20′之间,北接祁连县、门源回族自治县,东邻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湟中区,南接湟源县、共和,西邻刚察县。东西宽85.7公里,南北长102.2公里,总面积4853平方公里,占青海省总面积的0.62%。
地形地貌
海晏县地貌类型复杂,祁连山系大通山脉环绕县城,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东北部高山连绵,西南部低缓。中高山地貌约占全境的45%,岭谷交错,基岩以变质岩与粗细相间的碎岩为主。县境中部多系滩地地貌,杂有低山丘陵,约占全境的40%;西南和中南部以丘陵滩地为主,约占全境的10%,主要滩地有金银滩浴场、塔塔滩、热水滩和湖滨滩地。湖滨多系流动沙丘,固定沙丘极少;东南部海拔3000米以下,系河谷地貌,约占全境的5%。最低点水峡(峡口)海拔2726米;最高点是北部扎勒根山峰,海拔4583米,相对高差1857米。
气候
海晏县因地处青藏高原,气候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境内由于海拔高,地形复杂,各地气温不一,差异大。春季干旱多风,夏季凉爽,秋季短暂,冬季漫长。年均气温0.20~3.4℃。最冷月平均气温-13.7°~-16.4℃。最暖月平均气温8.2~12.3℃。年均日照市2750~2580小时。冰雹、霜冻、干旱、风沙灾害频繁。
海晏县分为四个气候区:凉温半湿润农牧气候区,系红山咀以东湟水和水峡谷地,包括金滩的海东市、岳峰、光明、姜柳盛、道阳、仓开村的川、浅地和银滩乡的部分川、浅地及水峡地区草场,该区热量条件较好,日均温>0℃的天数在180天以上。半温润牧业气候区,包括海晏盆地和热水滩地的北部,日均温≥0℃的天数早140~180天之间。冷温半干旱、干旱牧业气候区,包括同宝山以南的滨湖沙丘地带和湖滨滩地,其范围青海湖、托勒、甘子河公社冬春草场,日均温≥0℃的在160天以上。冷寒湿润牧业气候区,包括县境北部和东北部,海拔在3500米以上中高山地带和将军山的山地,日均气温≥0℃的不足140天。
水文
海晏县境内有甘子河、察拉河等内陆河注入青海湖;湟水发源于县境肯特达坂山南麓,流经县境东南入湟源县、西宁市。年均降水量277.8~499.5毫米。
湟水河
海晏县是青海省重要河流湟水的发源地。湟水河发源于海晏县境内的肯特大阪山南麓,以包忽图河,麻秀河、哈勒景河汇合至县水文站河段。县水文站以上主河源市总长78.2公里,集水面积86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3.39立方米∕秒,河道平均比降7.5‰ 。县境内多年平均出境流量4.48立方米/秒,河床宽2.3~8.8米,平均比降6.69‰,最大流速1.8米/秒。水力蕴藏量3.25万/千瓦。
哈勒景河
哈勒景河是湟水河源区的一级支流,上游源于乌兰哈达镇、乌兰垴滩及叶赫拉山南麓,由鞭麻河、乌兰哈达河和土尔干河汇合而成。水文站以上至河源长44.8公里,集水面积679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2.44平方米/秒,河道平均比降14.8‰。
包忽图河
包忽图河源于海晏县青海湖乡同宝村包忽图沟,全长24公里,河床宽4米,多年平均流量0.9立方米/秒,流速0.4米/秒。集水面积168平方公里,冰期140天左右,流至麻秀寺滩后变成潜流。
此外,海晏县境内还有水峡河、呼达斯河、甘子河、洪呼日河等多条河流。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海晏县土地面积485308.6公顷,人均占有土地11.58公顷。其中耕地392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82%,林地20067.2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13%,牧草地239506.3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9.35%,居民点及工业用地87290.5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7.98%,交通用地604.1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12%,水域面积88896.9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8.32%,未利用的土地面积44834.6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9.24%,其它土地194.1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04%。
森林资源
截至2022年10月,海晏县林业用地总面积236.5万亩,其中:有林地0.23万亩,疏林地0.19万亩,灌木林地77.8万亩,未成林造林地10.07万亩,无立木林地0.03万亩,宜林地148.18万亩,森林覆盖率11.75%。
矿产资源
海晏县境内矿产资源有金属矿产:高钠铜、砂白钨;冶金辅助原料矿产:白云岩;水泥原料矿产:石灰岩;饰面石材:花岗石、大理石;硅石原料矿产:硅石;玻璃陶瓷原料矿产:长石;砚石材料矿产:砚石;建筑砂料矿产;食用微量元素补充剂矿产。
生物多样性
植物
海晏县境内野生植物乔木类有:青海云杉、小叶杨、桦树等。灌木类有高山柳、皂角、金露梅、叉子圆柏、北沙柳、黑刺、黄刺、枸杞等。中草药主要有北柴胡、秦艽、黄芪、党参、大黄、葶苈、疏叶当归、黄精、锁阳、老观草、中麻黄、扁蓄、乌头、刺五加、骨碎补、仙鹤草、鹤虱、冬虫夏草图、马勃、湿生扁蕾、花锚、沙棘、沙参、雪莲花、杜鹃、青海党归等。
动物
海晏县境内野生动物兽类主要有:马鹿、麝、雪豹、岩羊、棕熊、狼、赤(沙)狐狸、高原免、早獭、黄羊、大头盘羊、猞猁、黄鼬、中华鼢鼠等;鸟纲主要有喜鹊、百灵鸟、猫头鹰、麻雀、斑头雁、鸬鹚、鹞、庞鼻天鹅、秃鹫、黑颈鹳、普通海鸥、柳雷鸟、石鸡、乌鸦、鸽等。
行政区划
截至2024年5月,海晏县辖4乡2镇,29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50个社,政府驻地海晏县西海大街28号。
参考资料:
政治
人口
人口数量
截至2024年末,海晏县户籍人口34321人,其中,城镇户籍人口13268人,占总户籍人口的比重(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38.7%;乡村户籍人口21053人,占61.3%。全年人口出生率为6.64‰,比上年下降0.15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为5.73‰,下降1.55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9‰,下降0.75个千分点。
民族
海晏县分布有汉、藏、蒙古、回、土等9个民族。
经济
综述
2024年,海晏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8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3.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92亿元,同比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6.11亿元,同比增长3.5%;第三产业增加值17.82亿元,同比增长2.8%。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3.0∶23.4∶63.6调整为10.9:22.8:66.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8248元(按户籍人口测算),比上年增长9.8%。
2024年,海晏县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3154万元,较上年同比增长13.16%。其中,税收收入完成7162万元,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54.45%,较上年同比下降0.91%,减收66万元;非税收入完成5992万元,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45.55%,同比增长36.31%,增收1596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139160万元,完成调整预算数的90.05%。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1.9649亿元,同比下降31.36%,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1.2059亿元,同比增长40.13 %。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6.7675亿元,同比增长5.68%,其中,城乡涉农贷款贷款18.5188亿元,同比增长3.399 %。存贷比由上年的38.54%扩大到59.33%。
2024年,海晏县固定资产投资(含房地产)完成11.02亿元,同比下降28.3%。其中:17项500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4.5亿元,同比下降47.06%;69项500-5000万元项目完成投资6.5亿元,同比下降5.39%。按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同比下降10.6%;第二产业投资同比下降44.5%;第三产业投资下降11.5%。三次产业占比为9.2:12.5:78.3。按登记注册类型看,国有投资完成9.17亿元,同比下降28.4%;民间投资完成0.39亿元,同比下降30.8%。
第一产业
2024年,海晏县完成一产总产值3.95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8.94%。完成一产增加值2.92亿元,同比增长4.5%。全县农作物播种总面积53590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25805亩,经济作物播种面积27785亩。粮食总产量5713吨,同比下降6.5%,经济作物中油料总产量2425吨,同比增长18.6%,蔬菜216吨,同比增长10.78%。
全县牛出栏3.71万头,同比增长0.8%;羊出栏27.35万只,同比增长2.4%;生猪出栏541头,同比增长32.3%;家禽出栏9301只,同比下降3.3%。牛羊猪禽肉产量分别为:牛肉产量4127.34吨,增长3.6%;羊肉产量5392.88吨,增长1.3%;猪肉产量49.54吨,增长48.6%;禽肉产量22.15吨,增长52.1%。禽蛋产量6.06吨,下降72.0%。
第二产业
2024年,海晏县完成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1%,较同期增长1.5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6%。成功新培育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海晏建海工程投资有限公司)。三大门类全部增长: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增长3.8%,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6%,采矿业增加值增长0.7%。主要产品产量“五升八降”,增长的有:商品混凝土增长367.79%、供电增长71.43%、冻畜肉增长32.66%、铁合金增长40.61%、沥青砼增长18.90%。下降的有:生物有机肥下降13.7%、火力发电下降0.14%、改性沥青下降99.63%、洗煤下降20.47%、PVC管下降47.50%、加气混凝土砌块下降34.43%、风力发电下降7.80%。2024年,全县建筑业增加值2.4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1.3%。
第三产业
2024年,海晏县批发零售增加值完成8110.17万元,同比增长5.8%;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3852.38万元,同比增长8.2%;住宿餐饮业增加值4715.76万元,同比增长2.2%;金融业增加值28441.96万元,同比下降2%;房地产业增加值5849.88万元,同比下降2.2%。
2024年,海晏县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6032.5万元,比去年同期54798.9万元增长2.3%。按销售所在地分组,城镇零售额完成51156.2万元, 比去年同期50075.9万元增长2.2%。乡村零售额完成4876.3万元, 比去年同期4723万元增长3.2%。按消费形态分组,商品零售额完成48181.1万元,比去年同期47394.4万元增长1.7%。餐饮收入额完成7851.4万元,比去年同期7404.5万元增长6.0%。
社会事业
科学技术和教育
2024年,海晏县取得省级以上科技成果13项。专利授权54件,其中实用型38例,发明专利16例。签订技术合同4项,成交金额36.1万元。科技成果转化推广速度加快,农牧业新技术覆盖率超过90%,科技对农牧业贡献率达54%以上。
2024年,海晏县学前三年毛入园率108.7%,超出目标任务(97%)11.71个百分点;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8.6%,超出目标任务(98%)0.6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毛入学率150.61%,超出目标任务(96%)54.61个百分点。全县中等职业教育招生845人,在校生3280人,毕业生668人。普通高中招生380人,在校生999人,毕业生293人。初中学校招生441人,在校生1248人,毕业生377人。普通小学招生349人,在校生2300人,毕业生454人。特殊教育招生3人,在校生21人,毕业生3人。全县幼儿园在园幼儿597人。
文化事业
截至2024年,海晏县设有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博物馆1个,广播电视台1个,档案馆1个。
旅游事业
截至2024年,海晏县有A级景区9个,国家级重点村1个,省级重点村5个,乡村旅游接待点27家,星级宾馆9家。共接待游客152万人次,同比增长23.17%旅游收入5.7亿元,同比增长22.18%。
卫生事业
截至2024年,海晏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55家。其中二级医疗机构1家,疾控预防控制中心1家,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服务中心1家,乡镇卫生院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个(与卫生院合属办公),村卫生室31个,学校医务室2个;看守所医务室1个;个体诊所11个。全县医疗机构核定编制189人,实际在岗在编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80人。高级职称2人,副高职称27人、中级职称72人,初级职称79人。执业(助理)医师共计97人,其中:执业76人、助理21人。其他医技84人。医疗机构开放床位186张,每千人拥有床位5.3张。
社会保障
2024年,海晏县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175元,同比增长5.8%。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711元,同比增长4.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076元,同比增长7.6%。城乡收入比从1.99缩减至1.94,农村增速快于城镇3.4个百分点。全体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3438元,同比增长2.8%,恩格尔系数为18%。城镇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8844元,同比增长4.2%,恩格尔系数为16%;农村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8706元,同比增长0.4%,恩格尔系数为21%。
2024年,海晏县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2015人。其中,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367人,比上年末增加357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806人,比上年末增加102 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3842人,比上年减少94人。全县失业保险参保人数2535人,比上年末增加79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5759人,比上年末增加210人。全县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9850人,比上年末减少174人,其中,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366人,比上年末增加410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4484人,比上年末减少584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2866人,比上年末增加27人。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人数803人,比上年末减少39人,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237人,比上年末增加178人。
2024年,海晏县城镇新增就业人员30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35%以内。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5016人次,其中外出务工1092人次。海晏县CPI累计上涨0.5%,较上年同期扩大0.1个百分点,保持小幅上涨态势。
人居环境
截至2024年,海晏县有自然保护区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面积35.1万亩。非国有林管护面积0.94万亩。全年全民义务植树9.5万株,造林面积0.013万亩,国土绿化率100%。全年治理沙化土地0.38万亩;森林面积84.5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11.72%。2024年,全县发生安全生产事故4起、死亡5人(其中住建领域发生安全生产事故1起,死亡1人;道路交通领域发生生产经营性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3起,死亡4人)。
交通
海晏县位于西宁市1小时经济圈内,西宁—喀什公路、青藏铁路贯穿全境,是青海省离省会最近的牧业县,也是109线国道、海西柴达木盆地和河西走廊的重要连接点。
海晏县作为高原内陆地区,在交通运输的方式中,除铁路运输占微小份额外,公路运输占运输总量的90%以上。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东通大通、湟中区,南于湟源县、共和接壤,西北通刚察县、热水煤矿、祁连,西南通青海湖,县境内乡、村基本形成通汽车的交通运输网络。2024年,海晏县公路运输业完成客运量2.77万人次、同比下降15.8%,旅客周转量209.099万人公里、同比下降20%,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438.518公里。
青藏铁路穿越海晏县境内,并设有车站海晏站。海晏站始建于1960年,2010年新站建成,2023年7月1号,海晏站开行动车组列车。
人文
饮食
海晏县的特色美食有酿皮、狗浇尿、环饼、牦牛酸奶、手抓羊肉、焜锅馍馍、清蒸牛蹄筋、羊肠面。
特产
海晏县是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现代高效畜牧业重要生产基地、环湖地区重要畜产品集散地,初步构建了生态畜牧业联动循环模式、“4+4”的农牧业现代生态发展新模式,“海晏牦牛”“海晏羔羊肉”两个农产品地理标志通过国家农业部认证。
民俗文化
青海湖祭海
青海湖祭海是环青海湖地区规模最大的一种民间祭海活动。祭祀青海湖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汉代,唐天宝十年(751)正月朝廷在敕封东南西北四位海神时,将西海海神封为广润公并遣使礼祭,青海湖祭海活动由此延续下来。
青海湖祭海于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举行,届时在海滨搭建煨桑台,点燃松柏枝,由喇嘛诵经,藏、蒙古等族群众投献哈达、白酒、五色粮食、酥油炒面等祭品,向空中抛洒纸风马“隆达”。祭献完毕,法师手持五色丝线缠裹的五谷包,率领手持各种法器的喇嘛仪仗队及吹着藏唢呐和法号,头戴鹿首、牛首面具的鹿神、牛神和其他地方神拥向湖岸。法师站在岸边朝着湖水念诵咒语,祭祀者则向湖中投掷祭物,表示对海神的崇拜,同时祈祷海神保佑众生幸福、国泰民安。祭海仪式后,在湖边举行赛马、赛牛、射箭等体育活动和跳神、佐斗候、桑德舞、吉祥鹿舞等表演。
青海湖祭海保留了相当完整的传统民俗,其中的祭词、经文和传统体育比赛等内容具有较高的宗教学、民族学研究价值,是探察中国古老民族发展演变历史的宝贵资料。
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2024年7月,海晏县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8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10项、州级13项、县级14项;代表性传承人48名,其中国家级1名、省级5名、州级18名、县级24名。
参考资料:
红色教育
1958年,因国防需要,在海晏县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原子弹、氢弹研制基地,代号“221厂”。1987年,国务院、中央军委作出撤销国营二二一厂的决定。1993年,基地退役后整体移交青海省,更名为西海镇,成为海北藏族自治州首府。1995年5月15日,新华社向全世界宣告221基地全面退役。人们习惯称这个地方为原子城。2009年5月26日,记录中核集团创建历史背景、发展历程、辉煌成就,彰显人文精神、实践意义、时代价值的青海原子城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
风景名胜
参考资料:
青海湖
青海湖位于中国西部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之一,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咸水湖。它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生态资源,吸引了无数游客和摄影爱好者的目光,更被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的五大湖泊之首”,素有“高原蓝宝石”之称。青海湖是世界高原内陆湖泊湿地类型的典型代表,是水鸟重要繁殖地和迁徙通道的主要节点,是阻止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被称为中国西北部的“气候调节器”“空气加湿器”和青藏高原物种基因库。青海湖的美丽风光不仅仅局限于湖面,周围的草原、山峦、森林、雪山等也都为这片土地增添了无限魅力。在湖畔草原,游客可以骑马、射箭、观赏藏族歌舞,感受浓郁的藏族文化氛围。
西海郡故城遗址
海晏县西海郡故城俗称“三角城”。原名“龙夷城”(龙耆城),位于青海省海晏县三角城镇三角城村西南角的金银滩草原上,东墙长621米,南墙长602米,西墙长593米,北墙长622米,略呈正方形。城东、西、南、北墙正中各开一门,门宽不等。墙体夯土筑,曾出土了“西海郡虎符石匮 ,始建国元年十月癸卯 ,工河南省郭戎造”22个篆体字铭文的虎符石匮。1988年1月13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同宝山景区
同宝山是国家AA级旅游景区,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青海湖乡达玉五谷村,是青海湖周围群山中最高的一座山峰,同宝山主峰海拔4024米,藏语称“同宝岗”,是谓“高山”之意,被当地藏族群众称为“吉却木勒同宝”。山上有俯瞰中国最大内陆咸水湖——青海湖的最佳观景点,是青海湖周边唯一能观青海湖全景的山峰。
达玉民俗村
达玉部落民俗民情独特,文化积淀深厚,是青海环湖地区颇有影响的部落之一。达玉民俗村位于海晏县青海湖乡达玉日秀村,属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达玉民俗村以达玉部落为基点,集中反映藏族民俗文化、历史文化、游牧文化、草原文化等特色文化,是集特色民族文化体验游、草原休闲、草原露营等为一体的多功能景区。内设生活场景展示区、特色餐饮区、达玉婚俗展示区、体育运动区、演艺厅、生产场景展示区等。